..續本文上一頁犯法後,才能以法製載,而戒律則不同,是在未行之前先防其心。所以說佛教的戒律精神,既超越法律和道德,又能促進成法律和道德純淨化的修道規範。因之,佛教的戒律並不是以“刑罰”爲目地,也不是“報仇主義”,更不是“威脅主義”,而是一種教化的方法。教化的目地,乃是以保持清淨,少欲知足,斷惡修善,勇猛精進,斷滅煩惱,趨向解脫,證悟涅槃爲目標的。
更重要的,戒律不只是消極的止惡法,同時也有其積極的修善作用。尤其是大乘戒,以發菩提心爲本,不但自利,還修善利他。如《十誦律》雲:“比丘看到女人溺在河中,縱令會引起淫欲,也必須把她救上岸。設若看到有人要殺死聖得,爲了不忍其有罪而墮地獄,自己發大慈悲心,願代其墮地獄,于是把凶手殺死,這樣不但不成立犯罪,反而有功德。”這些都表示著大乘戒的精神,由此,我們可以明白戒律的作用,不只是消極的止惡,同時也有其積極的修善精神。因此說佛教的戒律是至高無上的道德規範,它不僅未雨綢缪,製止犯罪的心理産生,而且還對淨化人的心靈起無名警察的作用。
佛教的戒律思想若能在人間普及,人人奉行五戒十善,社會自然安甯,不會有凶殺,盜竊、流氓等案件發生。目前人類世界,可以說人人都是生活在恐懼之中,時時擔心有第叁次世界大戰爆發,在報紙上天天看到人間悲劇的報道,那無非是名利財色的作崇,而有層出無窮的罪惡,那些罪惡的類別,又皆不出殺盜淫妄的範圍。正因如此,我們要提倡五戒的受持,若多一人受持五戒,便爲人類社會減少一分製造災禍威脅的因素,人人受持五戒,我們的世界便是人間淨土,最重要的是佛教五戒,能産生同情心,受持五戒可給一發衆生以無畏,這是其它世戒所不能及的。比如基督教的不殺,只是不殺人,而卻不戒殺人類之外的動物,儒家主張推仁及物,但卻不戒殺其它的生物,唯有佛教慈悲救世,視衆生平等,主張“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須知佛法如大海,不厭衆流,不棄涓滴,無論什麼人,只要信仰佛教,就有資格接受佛陀慈悲庇護。佛陀的教導是以持戒爲最上,證得涅槃爲究竟。
四、戒律在中國的弘揚
佛教自從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至75)傳入我國以後,一直到叁國曹魏初期,僧伽沒有舉行過傳戒儀式,只有剃除須發以別俗人而已。我國首次傳戒是在魏文帝黃初叁年(229)由印度來洛陽的昙摩迦羅尊者發起的,他于魏少帝嘉平二年(250)親自譯出《僧祗戒本》一卷,以作課本。敦請梵僧十位大德,立羯磨法,在中國佛教史上開創以十大僧傳戒之先例,是爲我國授受戒法的開始。
在嘉平年間所傳的戒律,是依照昙摩所譯的《僧祗戒本》,以及昙谛叁藏所譯的《羯磨戒本》。且這兩部律法實施,也只限于洛陽一地。在姚秦弘始六年(404),鸠摩羅什法師譯了《十誦律》五十八卷;後昙摩流支、卑摩羅叉繼續翻譯,經過叁次才將一部六十一卷的《十誦律》完全譯畢;弘始十二年(410),佛陀耶舍共竺佛念又將《四分律》譯出,共六十卷;到了東晉安帝義熙十四年(418)佛陀跋陀羅共法顯把《僧祗律》譯出,共四十卷;宋景平元年(423),佛陀什又譯出《五分律》叁十卷;元魏時(538)由般若流支譯出《僧祗戒本》共一卷;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由義淨叁藏譯出《一切有部》共十八種,一百九十八卷。諸律雖然都有人弘揚,但光大盛行于後代的,卻只有《四分律》而已。
《四分律》的弘揚,始于元魏孝文帝時(471至499)有一位法聰律師,本學《僧祗律》,後轉而專弘《四分律》,僅僅只是口授,直到道覆律師才有疏釋文,也不過只有問答,以資抉擇而已。到了唐朝智首、道宜皆著有律疏律鈔。尤其道宣律師對《四分律》的弘揚,達到高潮。道宣律師對于律書著述的成就,也就到了空前的階段。一直到南宋允堪、元照律師,解南山律者,共有六十余家,著述達數千卷之多。
到了元代蒙人進入中國,中國的佛教已衰微的趨勢,律宗便無人問津,到了明朝末朝,弘律的大德又相繼而起,比如蓮池、藕益等均有律學著述存;約與蓮池大師同時的,另有古心律師,專弘戒法,于是,律宗又興盛起來。到了清朝,律宗的門庭,除了傳戒燒疤,跑拜起立等形式之外,真正弘揚戒律的人很少。晚近則有弘一、慈舟兩位律師。弘一律師一生專弘南山律宗,所以他的著作也都是關于律學的。例如《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記》、《四分律含注戒本講義》、《隨機羯磨》等,實有其目的所在,維持正法,令叁乘道果相續不斷。
由上可知,律宗自唐代稱宗以來,雖逾千載,然私揚此宗者遠不如其它宗派,從佛教史上看,律宗衰落的原因,一方面爲禅宗興盛,而最大的原因是佛教史上的“四次法難”。分析“四次法難“的原因,幾乎都與佛教徒行爲放蕩不羁,不守戒律,僧團腐敗、墮落等因素有關,而以此作爲導火線,激怒了統治者下诏廢佛。可見僧團的不和、腐化等現象,必然會造成自我滅亡,正所謂玩火者必自梵。律宗由此一蹶不振,實感歎惜!
詳察當今僧團之現狀,隨著世風日下,致使清淨莊嚴的道場深受影響。使社會上一些動機不純的人混入寺院出家,“沩作沙門,心非沙門”,不守戒律,不信因果,自由散漫,不重行持,只圖個人享受,不從事佛教事業,雖身在寺院心卻在外。由此佛教出現似興衰的局面,這種局面都是因沒有學戒、弘律所致。面對這種腐敗現象,若不趕快想方設法對治,即刻會造成先前佛教衰微,曆史的重演。既然腐敗的原因是僧人自己造成的,那麼收拾這些不良現象,當然也應靠僧人自己去努力。古人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爲了脫生死而出家的佛弟子,如果我不願做獅子身中蟲,不願“叁武一宗滅佛”的悲劇重演,那麼我們這一輩僧青年就應該精進修持,弘持、持戒,來挽救當今佛教現狀。也只有這樣,才難使僧團清淨莊嚴,僧尼和合共住,也更能使佛法久住于世間。
結語
修學佛法的行者,欲想了脫生死,求得解脫,必須以持戒爲基礎;以“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的慈悲救世精神,作爲生活的根本原則。出離叁界火宅,持戒是關鍵。《涅槃經》雲:“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戒是邁向涅槃城的捷徑,是斷惡行善的標准,是得生人天的前提,是成就定慧的基礎。曆代高僧大德,諸大菩薩,乃至叁世諸佛,無不以持戒爲基礎而得成就。作爲佛弟子更加如法嚴持淨戒,發揚古德“甯願守戒而死,不願破戒而生”的犧牲精神,轉煩惱爲菩提,轉穢土爲淨土。如此,佛法久注,生死之解脫,即是指日可待了。
《漫談戒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