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犯法后,才能以法制载,而戒律则不同,是在未行之前先防其心。所以说佛教的戒律精神,既超越法律和道德,又能促进成法律和道德纯净化的修道规范。因之,佛教的戒律并不是以“刑罚”为目地,也不是“报仇主义”,更不是“威胁主义”,而是一种教化的方法。教化的目地,乃是以保持清净,少欲知足,断恶修善,勇猛精进,断灭烦恼,趋向解脱,证悟涅槃为目标的。
更重要的,戒律不只是消极的止恶法,同时也有其积极的修善作用。尤其是大乘戒,以发菩提心为本,不但自利,还修善利他。如《十诵律》云:“比丘看到女人溺在河中,纵令会引起淫欲,也必须把她救上岸。设若看到有人要杀死圣得,为了不忍其有罪而堕地狱,自己发大慈悲心,愿代其堕地狱,于是把凶手杀死,这样不但不成立犯罪,反而有功德。”这些都表示着大乘戒的精神,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戒律的作用,不只是消极的止恶,同时也有其积极的修善精神。因此说佛教的戒律是至高无上的道德规范,它不仅未雨绸缪,制止犯罪的心理产生,而且还对净化人的心灵起无名警察的作用。
佛教的戒律思想若能在人间普及,人人奉行五戒十善,社会自然安宁,不会有凶杀,盗窃、流氓等案件发生。目前人类世界,可以说人人都是生活在恐惧之中,时时担心有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报纸上天天看到人间悲剧的报道,那无非是名利财色的作崇,而有层出无穷的罪恶,那些罪恶的类别,又皆不出杀盗淫妄的范围。正因如此,我们要提倡五戒的受持,若多一人受持五戒,便为人类社会减少一分制造灾祸威胁的因素,人人受持五戒,我们的世界便是人间净土,最重要的是佛教五戒,能产生同情心,受持五戒可给一发众生以无畏,这是其它世戒所不能及的。比如基督教的不杀,只是不杀人,而却不戒杀人类之外的动物,儒家主张推仁及物,但却不戒杀其它的生物,唯有佛教慈悲救世,视众生平等,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须知佛法如大海,不厌众流,不弃涓滴,无论什么人,只要信仰佛教,就有资格接受佛陀慈悲庇护。佛陀的教导是以持戒为最上,证得涅槃为究竟。
四、戒律在中国的弘扬
佛教自从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至75)传入我国以后,一直到三国曹魏初期,僧伽没有举行过传戒仪式,只有剃除须发以别俗人而已。我国首次传戒是在魏文帝黄初三年(229)由印度来洛阳的昙摩迦罗尊者发起的,他于魏少帝嘉平二年(250)亲自译出《僧祗戒本》一卷,以作课本。敦请梵僧十位大德,立羯磨法,在中国佛教史上开创以十大僧传戒之先例,是为我国授受戒法的开始。
在嘉平年间所传的戒律,是依照昙摩所译的《僧祗戒本》,以及昙谛三藏所译的《羯磨戒本》。且这两部律法实施,也只限于洛阳一地。在姚秦弘始六年(404),鸠摩罗什法师译了《十诵律》五十八卷;后昙摩流支、卑摩罗叉继续翻译,经过三次才将一部六十一卷的《十诵律》完全译毕;弘始十二年(410),佛陀耶舍共竺佛念又将《四分律》译出,共六十卷;到了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佛陀跋陀罗共法显把《僧祗律》译出,共四十卷;宋景平元年(423),佛陀什又译出《五分律》三十卷;元魏时(538)由般若流支译出《僧祗戒本》共一卷;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由义净三藏译出《一切有部》共十八种,一百九十八卷。诸律虽然都有人弘扬,但光大盛行于后代的,却只有《四分律》而已。
《四分律》的弘扬,始于元魏孝文帝时(471至499)有一位法聪律师,本学《僧祗律》,后转而专弘《四分律》,仅仅只是口授,直到道覆律师才有疏释文,也不过只有问答,以资抉择而已。到了唐朝智首、道宜皆著有律疏律钞。尤其道宣律师对《四分律》的弘扬,达到高潮。道宣律师对于律书著述的成就,也就到了空前的阶段。一直到南宋允堪、元照律师,解南山律者,共有六十余家,著述达数千卷之多。
到了元代蒙人进入中国,中国的佛教已衰微的趋势,律宗便无人问津,到了明朝末朝,弘律的大德又相继而起,比如莲池、藕益等均有律学著述存;约与莲池大师同时的,另有古心律师,专弘戒法,于是,律宗又兴盛起来。到了清朝,律宗的门庭,除了传戒烧疤,跑拜起立等形式之外,真正弘扬戒律的人很少。晚近则有弘一、慈舟两位律师。弘一律师一生专弘南山律宗,所以他的著作也都是关于律学的。例如《四分律比丘尼戒相表记》、《四分律含注戒本讲义》、《随机羯磨》等,实有其目的所在,维持正法,令三乘道果相续不断。
由上可知,律宗自唐代称宗以来,虽逾千载,然私扬此宗者远不如其它宗派,从佛教史上看,律宗衰落的原因,一方面为禅宗兴盛,而最大的原因是佛教史上的“四次法难”。分析“四次法难“的原因,几乎都与佛教徒行为放荡不羁,不守戒律,僧团腐败、堕落等因素有关,而以此作为导火线,激怒了统治者下诏废佛。可见僧团的不和、腐化等现象,必然会造成自我灭亡,正所谓玩火者必自梵。律宗由此一蹶不振,实感叹惜!
详察当今僧团之现状,随着世风日下,致使清净庄严的道场深受影响。使社会上一些动机不纯的人混入寺院出家,“沩作沙门,心非沙门”,不守戒律,不信因果,自由散漫,不重行持,只图个人享受,不从事佛教事业,虽身在寺院心却在外。由此佛教出现似兴衰的局面,这种局面都是因没有学戒、弘律所致。面对这种腐败现象,若不赶快想方设法对治,即刻会造成先前佛教衰微,历史的重演。既然腐败的原因是僧人自己造成的,那么收拾这些不良现象,当然也应靠僧人自己去努力。古人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了脱生死而出家的佛弟子,如果我不愿做狮子身中虫,不愿“三武一宗灭佛”的悲剧重演,那么我们这一辈僧青年就应该精进修持,弘持、持戒,来挽救当今佛教现状。也只有这样,才难使僧团清净庄严,僧尼和合共住,也更能使佛法久住于世间。
结语
修学佛法的行者,欲想了脱生死,求得解脱,必须以持戒为基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慈悲救世精神,作为生活的根本原则。出离三界火宅,持戒是关键。《涅槃经》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戒是迈向涅槃城的捷径,是断恶行善的标准,是得生人天的前提,是成就定慧的基础。历代高僧大德,诸大菩萨,乃至三世诸佛,无不以持戒为基础而得成就。作为佛弟子更加如法严持净戒,发扬古德“宁愿守戒而死,不愿破戒而生”的牺牲精神,转烦恼为菩提,转秽土为净土。如此,佛法久注,生死之解脱,即是指日可待了。
《漫谈戒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