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戒律
前言
律藏云:“一切众律中,戒经为上最;佛法三藏教,毗奈耶为首”。戒律是佛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众生了脱生死趋向无上菩提的根本。小乘佛法讲:“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大乘佛法讲:“戒是无上菩提之本。”没有清净的戒行,是决不能获得解脱的,更谈不上证得无上菩提。学佛欲得解脱,必须要用戒来实现。佛陀的教法集中体现于戒定慧三学,真正的解脱和证得无上菩萨提虽有赖于无漏的慧学,而其前提不能不说是戒学,如不持戒,解脱道的向往便成妄想。由于戒律的约束限制,心念不能向外奔驰,而逐渐趋向安定,正知而往,从安定的心地中,引发无漏智慧,再以智慧之剑割断无始以来的无明绳索,始得无上菩提。所以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终至解脱。可见,高层的慧需要坚固的戒为基础,否则,中层的定,高层的慧都不可能建立。因此,出家欲得解脱,戒是绝对不可忽视的。以下试从制戒的目地、戒律的地位、戒律与道德、戒律在中土的弘扬四个方面,谈谈入学的人一点精浅认识,不妥之处,祈诸大德慈悲指示。
一、佛陀制或的目的
佛陀每次说法,皆有弟子发问,其中就有启请制戒。《四分律》卷一云:“舍利弗白佛言:“向者我于静处坐,作是念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久住?何者等正觉修梵行佛法不久住?愿为开示”佛告舍利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拘留孙佛、毗叶罗佛,此诸佛修梵行法得久住;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法不久住。”佛复告言:“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不广为诸弟子说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不结戒,亦不说戒,故诸弟子疲厌,是以法不久住……尔时彼佛及诸声闻在世,佛法广流布。若彼佛及诸声闻灭度后,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以是故疾灭,佛法不久住。何以故?不以经法善摄故。譬如种种花散置案上,风吹则散。何以故?以无线贯穿故。毗婆尸佛、尸弃佛、拘留孙佛、为诸弟子广说经法,从契经乃至优婆提舍经,亦结戒,亦说戒,弟子众心疲厌,时佛知彼心疲厌,作如是教是应念、是不应念,是应思惟、是不应思惟,是应断、是应具足住。彼诸佛及声闻众生在世佛法流布,若彼诸佛及声闻众生灭度后,诸世间人种种名、种种姓、种种家出家,不令佛法疾灭,何以故?以经法善摄故。”舍利弗听了过去诸佛法久、不久住的因缘,于是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时,唯愿大圣与诸比丘结戒说戒,使修梵行,法得久住。”佛以结戒说戒时节因缘未到,所以说:“且止!佛自知时……若比丘得名称乃至多财业,便生有漏法,若有漏法生,然后世尊,当为诸比丘制戒,欲使彼断有漏法。””由此可知,佛制戒的本意是在令正法久住。
令正法久住的动力是僧团,而僧团组成分子若不具备完整的僧格,亦不足于住持正法,只有戒律才能成就僧众健全僧格。佛成道后的最初十二年,僧团中根本没有戒律,随佛出家者皆是利根上智,往往都在佛陀三言两语的开示之下,便能证悟圣位,低则得法眼净,见道证初果,高则直证果阿罗汉,这就是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在僧团中,多是证圣果的弟子,道共戒的道力巨大,言行举止自然合乎戒律的要求而不犯罪,故佛未制成,只为无事僧说略教诚经:“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
佛成道十二年后,出家者日渐增多,根性不一,不免凡圣交掺,龙蛇混杂,于是,佛即根据弟子们所犯诸事,一一为之结戒,是即名为比丘广律。至于佛制戒的最初本意,《四分律》第一卷说有十句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长,六、难调者令调顺,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得久住。”此十句义,是出家受戒持戒必有的利益。由遵行戒法故,可以断除自己现在未来的有漏,可以依之保护有惭有愧的人,可以制罚或灭摈难调难伏的人。僧团清净健全了,自然可以令不信仰佛法者起信,已信者使其信心更加增长坚固。僧团清净,信众增多,佛陀的教法即可以周流普遍,而达至令正法久住的目地。
以上可见,戒律的制定,个体方面,使比后修道,断烦恼证涅槃;整体方面,为维护僧团的纯洁和佛法的久住。
二、戒律的重要地位
佛法的兴盛,是在于佛弟子对戒律的持守。若能依戒行持,佛法必定久住世间;若有戒律的存在,即与佛住世无异。故佛在临入涅槃时对阿难说:“汝勿见我入涅槃,便谓正法于此永绝,何以故?我昔为诸比丘制波罗提木叉戒及馀所说种种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地。”(《大涅槃经》卷下)由此我们可以了知戒律和佛的地位是同等的,佛灭度以后领导僧团的,不是佛的自身,而是戒律;戒律在世一日,便如佛陀在世一日。戒为佛所制,佛弟子若能持戒,就等于佛陀常住于世。若不持戒,即使佛陀在世,亦是枉然,佛法仍会遭到破坏。佛教中有戒律存在,则能令正法久住。律藏云:“毗尼外住,正法久住。”又《善见律》中佛语阿难:“我灭度后,能令佛法久住者有五胜事:一、有毗尼在世,能令佛法久住以毗尼是汝等大师故。二、有律师(知二部律之师)在世佛法得久住,以能住持法毗尼故。三、少至五人持律,能令佛法久住,以五人在世三宝不断故。四、若中国有比丘十人边地五人,能令佛法久住,以能如法授戒故。五、乃至有二十比丘佛法得久住,以能如法出犯戒罪故。”由此则知佛法的兴衰,全靠戒律的有无而定,所谓戒住即佛法住。
所以,佛涅槃之后,大迦叶语诸比丘言:“世尊舍利,非我等事,国王、长才、婆罗门、居士众,求福之人,自当供养;我等事者,宜先结集法藏,勿令佛法速灭。”根据南方史料所传,佛灭后第一次结集就是在王舍城结集所合诵的法藏,就是毗尼和昙摩,在这两种法藏当中却是先结集毗尼,以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为上座,替佛统领大众主持结集事业的大迦叶,就戒律的各条目,来询问优波离。优波离对所问的,一一具答制时、制处、因缘、对机、制规、犯戒等。五百大众,合诵应答的全部,共同承认是佛所制。于是毗尼的结集便告完成,然后才以多闻第一的阿难为上座,结集昙摩。由此可以知道,佛弟子在佛涅槃之后,把戒律的结集看作头等大事,所以先结集它。而且依南方史料的所传,佛涅槃后满一百年的第二次结集,就是吠舍离结集,也是为结集毗尼而举行的。总之,佛教是建立在戒律之上,戒律是佛教的基础。
佛的教法归纳为戒定慧三学,又叫做三增上学、三无漏学。所谓戒,是戒律,防非止恶;所谓定,是禅定,静虑澄心;所谓慧,是智慧,研真断惑。依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除妄惑,显发真理。此为一切佛法修行所必须依止的方法五次弟。戒学列在三学的第一位,无戒则无定慧,解脱之乐无由成就。道果辉煌,戒为阶梯,苦海茫茫,戒似船筏,欲脱恶道,唯戒是救。学佛而欲断烦恼解脱生死,非依慧学不可,而这无漏慧却又不能无因而生,修习慧学又必须有正定,定是修学观慧的方便法门。但是修定必须依止净戒,没有净戒不但不易得定,即使得定也是邪定,邪定是修道的大障碍。故欲获正定,必须严持净戒。
戒是防止身口七支陷于非法的有效妙药,戒是生定的胜因。《遗教经》云:“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又《璎珞本业经》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修学佛法须要严持净戒,就如进入社会任何团体皆须遵守其制度是一样的,而佛教的戒律,则更具有持身、处众及增进道业的作用。当知戒为一切诸善功德住处,没有戒守,三乘无漏功德固无从生起,即世间有漏善法也难以成办。《大智度论》云:“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渡,是不可得的,若无戒欲得好果,亦复如是。”
人必止恶才能行善,有向善之心,才能进一步希望解脱。戒法即重在止恶,止恶虽是消极的行善,也是人生向上的起始。摩天大厦,建立在坚固的基础上才能持久,无上解脱涅槃,要在清净真实的戒行上才能确立起来。没有好的基始,绝不会有好的成就。故《遗教经》云:“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之所住处。”《华严经》亦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又云:“戒为惑病最胜药,护诸若厄如父母;痴暗灯炬生死桥,无涯业海为船筏。”所以佛在临入涅槃时再三的告诫弟子们说:“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如来之所以如是谆谆教诫弟子,受持戒法,实以净戒为解脱的正因,一切善法的根本。佛子若无戒律作为生活的准则,了脱生死是不容易的;僧团若无戒律作为统摄教化的纲领,佛教的状态,不唯一盘散沙,也有乌烟瘴气!因此,佛临灭之时,示意后世弟子,应当以戒为师,只有戒律的存在,佛法才能久住于世。
三、戒律与社会道德
佛教的教义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真理,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戒律正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基本法则。
佛教的戒律,是佛弟子修行的准则,也是人与人相处的润滑济。“戒”虽有种种的条文与差别,但皆离不开五戒的根本原则,一切戒法皆由五戒演化而出,都是为了保护根本戒的清净。五戒的究竟处,是了脱生死的正因,但又是做人的根本,伦理的原则,道德的规范。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戒律的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若是表现于动作和行持上的,则以摄心为要,制身为辅。戒律不但指在行动上不犯戒,其根本是心不犯戒。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心指挥,《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因,行是果,所以说戒律不是形式化的教条主义,而实有其强大的通融性和广泛性。法律只能在人…
《漫谈戒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