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張愛榮)

  戒律與日常生活的關系

  文 張愛榮

  佛教戒律是整個佛教的生命力,是修道者尋求解脫必須遵守的行爲規範和途徑。據《大般泥洹經》記載,佛陀入滅前爲後世修行人留下了“以戒爲師”的教誨:“佛垂滅度,世間無師,阿難啓請。佛言:比丘若能奉戒者,是汝大師,若我在世,無異此也。”佛陀說:若能依佛法的精神,奉行佛製戒律,此人就是我們的師父,猶如釋迦牟尼佛再來一般。戒律若在,佛法就昌盛。戒不是束縛,而是規則;戒不是拘束,而是紀律。生活中有了規則、紀律,行爲上就不會逾矩、脫序,如此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

  一、爲什麼要持戒律?

  因爲衆生無始以來的習氣深重,如果不先斷除自己的惡緣,根本沒有辦法真正圓滿地進入佛道。許多人以爲戒律是一種束縛,其實戒律是佛對我們無明衆生一種最好的保護。持皈依戒可以保護我們避免叁惡道,持五戒可以保護我們得到人身,持羅漢戒(解脫戒)可以保護我們脫離輪回,持菩薩戒可以保護我們圓成佛道,持叁昧耶戒可以即身成就。戒律是所有修行的必經之路。

  有人認爲習禅重在實修,不注重戒律,這是極不正確的說法,只不過以此爲自己的習氣找借口而己。不守戒而修很多法,就好比在甘露中加入毒藥,最終只能墮落。不持戒,就不能懾服內心,不能破除我執;不破我執就不能穿透無明,不能悟到如來的真如本性。因此,戒成爲叁學(戒、定、慧)和六度(持戒、布施、忍辱、禅定、般若)之首,這說明持戒是佛法修學的基礎,是一切功德的基礎。

  戒和世間的善行有很多差別,平常的善行只有去做了才有功德,不做就沒有。而得到戒體之後,只要不犯戒,即便吃飯、睡覺也一樣在增長功德,因爲你有持戒的功德。戒律清淨的人,他的心會感到安穩,所以容易與佛心相應。一個人一生守戒清淨,心常安穩,故臨終時遠離怖畏,遠離叁惡道。守戒清淨之人,由于具足功德及得空行護法的護持,能排除違緣,常遇順緣,所以世出世間事業皆得成就。

  二、戒律的分類

  佛教戒律的形成,是佛陀在世時根據弟子們在行持和日常生活中隨犯而隨時製定的。戒律的種類很多,最常見的爲:五戒、八戒(八關齋戒)、十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佛教戒律中最根本的是五戒和十善,也是一切戒的根本之戒。

  叁、戒律與日常生活的關系

  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可見學佛首先是從做人開始。一個學佛的人,如果能在工作中態度認真負責,行爲嚴謹端正,對人常施愛語和善心,自然可以獲得家人、朋友、同事的認可。學佛的人如果舉止向善且有威儀,佛法自然可以得到推廣。學佛的人如果舉止還不如沒有學佛的人,結果也不言而喻了。

  我常看到有些同修因爲家人對“學佛”不認可而産生煩惱,總想到外面找個清淨的地方修行。在目前這個社會,即使是寺院也不能做到完全清淨,如果內心不寂靜,踏破鐵鞋也是無法覓到世外桃源的。《維摩诘經》說:“心淨則佛土淨。”改變周圍的環境,先掃除內心的偏見和煩惱,這樣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世界也就變成清涼的“世外桃源”了。因此,一切從我開始,從心開始。

  叁無漏學中: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從心開始,首先從持戒開始。受持戒律先從叁皈、五戒、十善開始。有人以爲,叁皈不是戒,五戒以上才是戒。其實,叁皈也是戒。叁皈之後,也有叁種禁止:第一、皈依佛,盡形壽不皈依天魔外道。第二、皈依法,盡形壽不皈依外道邪說。第叁、皈依僧,盡形壽不皈依外道徒衆。所以,皈依叁寶的本身,就含有一種戒的特質了。

  聖嚴法師在《戒律學綱要》中講到:皈依叁寶的好處,可以求得現世樂,可以求得後世樂,更可以由此而得到涅槃寂靜的究竟樂。綜合起來,約有八種:一、成爲佛的弟子,二、是受戒的基礎,叁、減輕業障,四、能積廣大的福德,五、不墮惡趣,六、人與非人均不能擾亂,七、一切好事都會成功,八、能成佛道。

  五戒是學佛的基礎,是爲了保護修行者,確保生活、心靈的純淨,以便能繼續安全、穩定地修行的前提條件,對于認真的修行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第一,不殺生。一般人最舍不得丟掉的東西就是自己的生命。我們愛惜自己寶貴的生命,愛惜自己家人的生命。上天有好生之德,小至蜎飛蠕動的蟲蟻,大至飛禽走獸,都一樣愛惜自己的生命,畏懼死亡。佛菩薩教導我們應以慈悲心,平等看待一切衆生。不殺生,即是尊重一切衆生的生存權利。而佛法提倡吃素的原因,就在這不忍衆生受苦的慈心。古德有偈雲:“千百年來碗裏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可知世間的刀兵戰火,衆生遭受烽火連天的無情殺劫,都是由于殺業所造成。人與動物不斷地互殺,彼此生死輾轉于六道之間,生而又死,死而又生,永無休止。

  有一次寒山大師經過一個村莊,一戶人家正好在娶親。當時這戶人家中高朋滿座,主人殺雞宰羊宴請賓客,客人們吃得正歡喜時,寒山大師卻于門前放聲大哭。主人問他爲什麼哭泣?寒山大師便念了一首偈子:“六道輪回苦,孫子娶祖母,牛羊爲上座,六親鍋內煮”,來表達衆生無始以來互相食啖殺戮的悲慘。

  《楞嚴經》有雲:“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可見六道衆生實可悲,不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而一再地胡爲妄作。若能明白一切衆生都與我們有親眷的關系,都是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我們哪裏還能忍心去殺害他們呢?

  孟子雲:“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想想一只動物臨死之前的嚎啕哀叫,心裏是何等悲傷無助!《彌勒菩薩偈》雲:“勸君勤放生,終久得長壽,若發菩提心,大難天須救。”修行人發菩提心,行“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薩行,長養慈悲心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們對于一切動物,也應該愛護,不要故意去傷害它們。我們能夠愛護人類,愛護動物,不作故意的殘殺與傷害,就可以養成一種慈悲仁愛的心靈,以及和平互助的生活方式。

  第二,不盜。想要成就“大義”的人,迫切要做的就是謹持不偷盜戒,包括不隨意動用別人和公司的物品。只有在嚴格律己之後,才能進一步奉獻于他人,服務于他人。

  弘一律師一生嚴謹持戒,豐子恺〈爲青年說弘一法師〉文中說:“昔年我寄二卷宣紙去,請法師寫佛號。宣紙很多,佛號所需很少。他就要來信問我,余多的宣紙如何處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郵票去,多了幾分,他把多的幾分寄給我。于是以後我寄郵票,也就預先聲明:余多的郵票送與法師……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到藤椅裏坐。他把藤椅子輕輕地搖動,然後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後來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啓問。法師回答我說;“這椅子裏頭,兩根藤之間,也許要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他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他們走避。””從中可見弘一大師對待戒律的嚴謹。這兩件事,前者是預防盜戒,後者是預防殺戒。弘一律師在《律學要略》中說:“菩薩戒爲大乘,余皆小乘,但亦未必盡然,應依受者發心如何而定……無論受何戒法,都要先發大乘心。”所以持戒關鍵還在“懾心”。爲方便在家居士學習,他特將南山叁大部:《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四分律刪補隨機羯摩》、《四分律含注戒本》中關于在家律儀的部分錄出,編撰爲《南山律在家備覽》。建議大家閱讀。

  因此,我們能夠嚴守“不偷盜”的戒律,而戒絕一切欺騙等的不良習慣,就可以養成光明磊落,崇尚正義的胸襟。

  第叁,不淫。佛在製定戒律的時候都是秉持隨犯隨製的原則,有一件不善行發生,才製定一條相應的戒律。淫戒是所有戒律中第一條製定出來的。佛陀在世時,僧團因饑荒而難以乞食,面臨困境,須提那子就帶領一些比丘回到家鄉乞食,以使他們度過難關。須提那子出家前家境殷實並已成婚,此行返鄉,父親已去世,寡母特來懇求他還俗。按照印度的法律,如果家中沒有兒孫作爲繼承人,財産將被官府沒收。他母親擔心家産充公,幾次叁番前來勸說,都被須提那子堅拒。後來母親又提出,若不還俗,就得爲家中留下孫兒。當時,僧團並沒有相應的行爲規定,須提那子就應允這一要求,和前妻發生了不淨行。之後,須提那子爲此大爲苦惱,總是悶悶不樂,最後將事情發露出來(發露忏悔)。比丘們將此事向佛陀做了彙報,佛陀呵斥了須提那子的愚癡行爲,並由此因緣製定第一條淫戒。

  對居士而言,持不邪淫戒,防止不正當男女關系。我們知道,人群社會之所以有男女婚姻的設施,從個人說,原是爲要養成貞節的人品;從社會說,亦爲人類生生不絕地繁衍。在佛教的戒律上,非合法的苟且淫行,是不許可的。不正當的男女關系,不僅會喪失個人的品格,破壞家庭的和諧,贻害他人,而且會傷害社會的風化。

  情與欲的苦空無常,在相的世界裏,每個人都很執著,若無一顆覺醒的心,很容易在這個情欲的世界中迷失。如在李安導演的《色戒》中,進步女學生王佳芝欲施美人計刺殺特務頭子易先生。當佳芝成功勾引易先生並准備下手時,卻發現自己已對他動了真情,陷入易先生的情網,以至于通風報信讓易先生逃過一劫後,最後被易先生趕盡殺絕。我們要在情感的旋渦中學會觀空,在我們碰到人生的轉彎處時,也較能覺醒,這是學佛的關鍵。

  第四,不妄語。即不說虛而不實的語言。誠信,是我們目前中國社會特別有待加強的。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機,所表達的正是誠信的危機,人心的危機。“毒奶粉”事件中的始作俑者叁聚氰氨,本身是一種塗料,沒有什麼過錯,錯在人的行爲,人的內心。“不妄語”體現了佛教對社會的誠信意識,佛教要求人們待人真誠、與人爲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誠信才能建立人與人之間融洽、和諧、友善的關系,誠信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缺乏誠信與友愛,必然造成人心的緊張與對立,使人們變得越來越冷酷與無情。

  第五,不飲酒。酒本身並沒有罪惡,可是我們喝了酒之後,卻可能引起罪惡的行爲。因此,不飲酒,可以幫助我們防非止惡,減少很多令我們悔之晚矣的事情。

  五戒爲人本,十善福之根。因此,我們不僅要諸惡莫作,而且衆善奉行,積極行善。在上次禅茶會上,理事長已在《十善業道經》中與大家就十善業做了詳盡分享,我就不再贅述了。

  四、受戒時的注意事項

  明天我們即將在“戒幢律寺”祈福,聆聽法師講法,還有道友將要受戒。在今天結束前,我們順便分享一點守戒的注意事項。

  通常,人們受戒時不論能否實行,都是全受,受戒後卻任其犯戒,這是非常不妥當的。弘一法師在《南山律在家備覽》中說:“受戒者應自思量如是諸戒能持否,若不能全持,或一、或二、或叁、或四皆可隨意。甯可不受,萬不可全受而不持。(備注:關鍵在于量力而行,要注意自己的發心。)且就殺生而論,未受戒者,犯之本應有罪,若已受不殺戒者犯之,則罪更加重一倍……五戒中最容易持的,是不邪淫、不飲酒,諸位可先受這兩條最爲穩當。至于殺與妄語,有大小之分,大者雖不容易犯,小者實爲難持。又五戒中最爲難持的莫如盜戒,非于盜戒戒相研究十分明了之後,萬不可率爾而受。”

  所以,能否從受戒中獲得戒體,關鍵在于我們是否對戒律有強烈渴求之心,渴求心越強,越容易與羯磨師達成心理默契,越容易獲得戒體。總之,受戒過程中須有明晰觀想,而非稀裏糊塗地履行形式。本著這樣的心,才能在宣示羯磨時心法相應,從中得到戒體。

  戒律給了我們取舍的方向,告訴了我們健康生活的方式,指明了處理事物的依據和評判是非的標准,讓我們用歡喜的心來受持佛陀的每一條戒律,在解脫道路上迅速圓滿地積累福慧資糧。

  

《戒律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張愛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