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概說
戒,梵語“屍羅”,意思是止過防非。《說文解字》說是“警也”,警覺之義。戒的含義,實際上是一種道德標准的限製,一種約束的行爲。即不能做、做不得的事,就不要去做。
在佛陀成道之初,佛教是沒有戒律的。因爲那時的佛弟子們,都以好心出家;其根器特別深厚,自然符合戒的要求而不犯。既不犯,所以沒有製戒的必要。據律部的記載,舍利弗先請佛陀製戒,佛陀則說“無犯不製”。那時佛教僧團很純潔,用不著製定戒律來約束大家。直到佛陀成道以後的五年,才有比丘由于俗家母親的逼迫,與其原來的妻子犯了淫戒。佛教的戒律,從此開始製定下來。
佛教製定戒律的目的是爲了維護僧團的清靜莊嚴,也是爲了保護佛教徒們的戒體不失。戒律是佛教徒的解脫道,也是僧團的防腐劑。佛教徒如果沒有戒律作爲生活規律的准則,要達到“了脫生死”的境界是不容易的。僧團如果沒有戒律作爲統攝教化的綱領,佛教的狀態將不堪設想。因此,佛陀在臨將入滅之時,示意後世的弟子,應當“以戒爲師”。佛教只要戒律存在,佛教弟子及其憎團的本質是不會改變的。
戒律的最初傳播,是佛陀入滅後的第一個結夏安居。那是在七葉窟舉行的第一次經律的結集,共有五百弟子參加。當阿難尊者誦完經藏之後,即由優波離尊者誦出律藏。後來,有五位弟子,由于他們各自對律藏內容的取舍不同,律藏便分成了《四分律》、《十誦律》、《解脫戒本經》、《五分律》、《僧祗律》等。以上律藏各部,經我國東晉、南北朝時被譯成漢文,從而佛教戒律得以世代流傳。
佛法的總綱是戒、定、慧叁學,修學佛法的次第是持戒修定,開發智慧。《華嚴經》說:“戒爲無上菩提本”。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嚴,即在于佛教徒對于戒律的尊重與遵守。所以,無論在家或出家的佛教徒,進佛門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否則,即使自稱信佛學佛,也是不爲佛教所承認的。
因爲佛教徒身份的不同,所以佛教的戒律也有各種區分。在家戒共有四種:叁皈依、五戒、八關戒齋、菩薩戒。出家戒共有五種:沙彌及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