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佛教的基本戒律對現代生活方式的啓迪
李音祚
我們往往痛恨著一個東西,因爲它禁止那些我們所痛恨的現象;我們痛恨佛教中的戒律,因爲它禁止那些我們所痛恨的惡行;我們痛恨的是一個並不清楚的東西,依憑的僅僅是被誤導後的錯覺。
誰都不願相信自己生活在錯覺之中,看過下文你將得出理性的判斷。
一、 什麼是佛教的基本戒律?
佛教的“五戒”,是對佛教的信奉者或准備皈依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具體是指戒除五類不道德的,容易引發不和諧現象的,給自己和他人以及整個社會造成嚴重不良後果的行爲。它們是:
(1)直接或間接的殺害生命的行爲:人間的法律只保護人類自身及國家政府所規定的瀕危野生動物不受殺害,而佛教所倡導的戒律是從源頭上保護一切有生命意識的動物。人們普遍存在的肉食習慣是大範圍野蠻飼養及屠宰生靈的源頭。
(2)直接、間接或變相的偷盜行爲:除了明顯的盜搶行爲外,濫用職權的貪汙腐敗,行賄受賄,敲詐勒索等惡劣行爲都屬于此戒的範圍。現代社會中許多變相的偷盜行爲都被那些看似合理的規則掩蓋住了,大多數刑事案件的起因都與此相關。
(3)違反正常倫理關系的不正當的淫欲行爲:許多非正常的性關系、性行爲、性遊戲已成爲時下許多“體面之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然而,這一切均屬于淫戒的範圍。放眼看去,上至總統下至藝人,性醜聞現象已成爲難以遏製的社會毒瘤。
(4)爲滿足私利而進行的欺騙或造假行爲: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機正是源于這種陰險的欺騙。全世界的人們都已經爲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當講謀略、說假話已成爲人們自然的心理習慣時,世間法律所能起到的約束力也就非常有限了。
(5)爲尋求精神刺激而沈迷于酗酒吸毒的行爲:人們爲了緩解精神痛苦而不惜采用飲鸩止渴的方式,以喪失自尊、麻痹自我爲代價,逐步墮入更加痛苦的深淵。無節製地追求欲望的滿足正使越來越多的人們成爲各式各樣的瘾君子,這已成泛濫之勢。
二、 如何看待佛教的戒律與現實生活的關系?
從現實生活來看,佛教的戒律意味著什麼呢?簡言之,“遵守佛教戒律意味著維護自尊,意味著彌補自身的漏洞,意味著做一個守法的公民,意味著成爲一個內心和諧、正直而善良的現代人”。它與現代文明的宗旨相協調,但卻與本能的欲望和醜陋的生活習慣相沖突。
戒律原本的功能是“防非止惡”,是爲了避免人們遭受煩惱與痛苦而采取的理性的自我約束行爲,是理性的安全帶。它與人們對自我要求的程度以及自尊意識的程度密切相關,從自尊意識的角度看戒律與現代生活方式的關系,或許能給人們帶來某些有益身心的啓迪。
上面所列舉的五類行爲,從根本上說都是欲望泛濫所致。在爭相開發欲望、滿足欲望的今天,人們都能從中或多或少地看到它對自己的現實生活方式的影響。現代人只相信經由科學驗證的結論而不信雖可意會,但尚難以驗證的因果關系,由此派生出各種基于個人欲望所産生的見解和相應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足以爲奇了。
任何時代的人們都會對合理性的問題給予一定程度的關注,也就是說人們都有一個自認爲合理的基本的道德底線。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人是基于“凡是不違法的事情就可以幹”的現實原則來行事的,依據欲望的多樣性可以分成多種層面的心態及行爲方式,以殺生現象爲例:
(1) 直接以滿足施虐心理而進行的殺生活動。如,虐貓、虐雞、虐狗……等。
(2) 把殺生當作娛樂消遣而進行的殺生活動。如,打獵、釣魚、鬥牛等。
(3) 直接以滿足口腹之欲而進行的殺生活動。如親手宰殺或在酒店中點殺活物,如活吃猴腦、蒸烤活魚、烹煮活蝦、烤全羊等。
以上這些耳濡目染的現象,都是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當事人直接以“命債”的形式所造下的因果。現代的主流科學家們尚不想、不願、也沒有能力證明殺生行爲與殺生者未來命運的因果關系,因而大多數人都甯願信其無,這樣就可以延續著原有的生活方式。他們不會想到自己未來會有抑郁的一天,更不會想到那催促他們自殺的念頭來自于何方……
也有一部分科學家已經用准確的科學實驗,證明了肉食者與多種現代疾病尤其是癌症的直接的因果關系,但對許多人來說,他們甯願采取“滿足當下,不顧未來”的心理原則,甯願相信“吃哪兒補哪兒”這種明顯違背科學規律的觀念。現實展現給人們的卻是另外一幅圖景,那就是“吃哪兒割哪兒”,看看各大醫院腫瘤科人滿爲患的情境,也就都清楚了。
對待生命的態度決定著人們自尊意識和守法意識的程度。要想成爲有自尊意識的守法公民是需要相應的土壤和生存環境來培育的。過分追求“成功”的殘酷的競爭意識所造成的心理氛圍,毀滅了無數原本是善良的幼小的心靈。人類內在的善良之心是從善待生靈、善待同伴開始的,它需要一個價值觀的認同以及習慣養成的自然過程。
(1) 生命的和諧是在生存的背景中實現的,只有你善待生靈,保護環境,才有可能生活在和諧之中。漠視生命的尊嚴,踐踏生存的環境,必遭到意想不到的報複。
(2) 殺生的慣性很有可能延伸到人類自身。其根源皆來自于漠視生命的尊嚴。若不從認識的層面和心態上加以調整,任何法律都難以阻止人類相互殺戮的行爲。
(3) 直到今天,人們對生命的認識仍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用“行屍走肉”來描述漠視生命的人們是一點都不過分的。人的自尊意識來自于將心比心地思考問題。
以上只是談及了一點點人們漠視殺生現象的問題,至于其余四個方面與現實生活的關系就更爲緊密了,可以說,它已經成爲許多人所謂“正常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了。活躍于各種遊戲圈中的人們,似乎被五花八門扭曲的遊戲規則捆縛著,貌似潇灑地從事著“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事情,他們被一種賭徒意識所籠罩,但大多是“輸不起”的賭徒……
叁、 對現實生活中若幹問題的思考
(1) 爲什麼現在的人們普遍的活得那麼累?
在所謂“社會進步”的同時,讓人們看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欲望誘惑。時代的發展把許多以往認爲不合理、不允許的東西都轉化爲“時尚”而得以廣泛地接受並自然地適應了。但奇怪的是,人們的幸福指數似乎並未因欲望的相對滿足而得以提高。相反,快節奏、高效率、強刺激的生活模式給人們帶來的普遍感受就是一個“累”字。那麼究竟累在什麼地方呢?簡言之,累在人們以不斷膨脹的欲望所支撐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上。
不能籠統地基于道德或法律來判斷欲望的好壞對錯,但社會輿論的導向和遊戲規則的運作模式對人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影響。舉例來說,許多經營者的日常生活就是:“見不願見的人;說不願說的話;吃不願吃的飯;喝不願喝的酒;做不願做的事……”這就是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現實寫照。人們外在的自尊形式與內在的自我認同的自尊感是不一樣的,但現代人的困惑是,被迫以內在不自尊的心態和行爲去換取外在所謂“事業成功”的自尊形式。
現如今有許多富人是處于“富而不貴”的狀態,他們缺少自尊與安詳,缺少知足意識與安全感;而許多窮人正是窮在了自己那貪婪愚昧卻又自作聰明的心態上。在媒體的鼓噪下,不切實際的成功夢想取代了“安分守己”的心理結構,使得窮人們也不再傾向于本分地生活了。無數的彩民終日在做著撞大運的“中彩”之夢,將本來就不富裕的生活變得更加貧窮。所謂“機會均等”的口號,並不能安撫那躁動的心靈,更無法改變社會上不同的遊戲圈中那如同潛流一般的具有內幕色彩的“潛規則”。
(2) 對“守法”與“守戒”關系的思考
從現實的角度上說,守法之人不一定都是好人,但若能真正守住“五戒”的人則離世俗好人的標准就相差不遠了,因爲戒律的基本精神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在合法範圍內的惡行(如虐貓、虐雞等)或許可以暫時免受國法的製裁,但卻最終難以逃脫因果律的懲罰,表現爲在一段時期後才突然呈現的各種莫名其妙的災難。意念病毒會以變異後的形式出現,煩惱與痛苦的變異形式更是難以計數。
由有相同惡習之人構成的遊戲圈,如同人體的惡性細胞不斷吞噬著良性細胞,並以裂變的方式迅速擴散。佛教戒律所禁止的“殺盜淫妄酒”五個方面,都能以相當具體的社會形態組織的形式表現出來,並由此構成某一類人的生活方式。如,黑社會,盜竊團夥,變相的隱形妓院,詐騙團夥,賭博團夥,吸食毒品的搖滾酒徒俱樂部,等等。關鍵的問題是,他們爲什麼會有如此廣泛的生存的土壤?
對于身處以上團夥內的人員來說,他們痛恨戒律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爲那是從根本上鏟除了他們那種生存方式的理由。相比較而言,他們更喜歡與法律打交道,因爲在沒有具體的犯罪事實的前提下,他們可以非常體面風光地生存。他們所需要的就是增長與法律博弈的技巧而已。煙盒上“抽煙有害健康”的標志對鐵杆煙民來說意味著什麼,他們不是不知道,而是堅決地拒絕改變。
結 論
縱觀當今天下的各種問題,其根源皆導源于人們內在的價值觀。可以不誇張地說,幾乎所有引生不良後果的社會問題都出在對佛教“五戒”內容的毀犯上。
(1) 由利益紛爭導致的侵略與殺戮,以及情殺、仇殺、虐殺、暗殺……
(2) 由占有欲導致的行賄受賄、貪汙公款、公然盜搶、巧取豪奪……
(3) 由色欲導致的荒淫無度、傷風敗俗、賣淫嫖娼、情感危機……
(4) 由貪欲導致的欺騙、造假、坑蒙拐騙,信任危機……
(5) 由尋求刺激導致的酗酒吸毒以及形形色色的瘾君子……
看看我們每日的新聞媒體報道中那些所謂的“新聞眼兒”,人們就不難發現,大多都是以上所列舉的內容。雖然那些形形色色的深陷痛苦泥潭的人們似勇敢的“烈士”一般,在用自己極度的痛苦甚至是生命的代價爲活著的觀衆們獻身說法,然而,人們似乎麻木地將之視爲一段段有趣的劇情來欣賞,他們毫無根據地確信自己雖然在與他們做著相似的事情,但結果將會是大不相同的……
人間的法律只能約束人們的具體行爲,而很難影響到人們內在的價值觀。道理只能說與懂道理的人聽,對于一位負責任的醫生而言,他的功能只是准確地診斷病情並開出有效的藥方,但他並不能代替病人服藥。對于明知故犯的人們而言,任何道理都難以奏效,只有靠承受痛苦做最終的了結。這就是所謂“自作自受”的因果法則。
幸福的人生取決于人們良性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的飲食習慣、思考習慣、行爲習慣等。佛教的基本戒律具有普適性的社會價值,是對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態的一劑清涼劑,是對良性生活方式的引導與規勸。它時刻在提醒著人們這樣一句話:“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你“沒想到”,關鍵在于能否做到不自我欺騙並做出相應的改變……”
《淺談佛教的基本戒律對現代生活方式的啓迪(李音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