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戒律與公民道德
王殿卿
(2001年10月)
佛教是覺悟和智慧的教化,中國佛教是印度佛教溶入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結晶。兩千年來,諸多高僧大德、哲人賢者在對佛陀教法的信解行證中,不斷充實佛教的理論內涵,發揮佛經的教義,促使印度佛教中國化,以使更多的人接受佛教,認識佛教。隨著佛教的中國化逐步深入到民間和社會上層,曆史上不乏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文人詩客信仰佛教,將佛教的教義教理用于身心的修證,用其精華充實學養,穩定社會,更重要的是將古老的經義作出符合當時社會進步要求的诠釋,以達純厚民風,提升道德,善世化俗之功效。一個能在曆史長河中經久不衰的宗教,是因其有積極可取的意義被人們所運用。真理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製的。佛教在兩千年前能被人們接受,兩千年後的今日仍有數億人信奉它,修證它,光大發揚佛陀的教法,究其原因是它能給人群、給社會、給國家帶來祥和,安定與太平。佛教經典中的安祥智慧之光亘古長明,祛心靈之陰霾,放人性之光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物質文明與日增輝,若忽視了精神文明的建設勢必會出現諸多不安定的因素。我們只有從心地上開啓光明德性,純化心靈,美化人格,全面提高公民道德,才能真正得到精神的升華,達到無相的文彩光明,實現“叁個文明”的全面統一協調發展。
佛是覺悟和智慧究竟圓滿具備萬德的人。佛生在人間,長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法在人間,涅槃在人間。佛法以人爲本,樹人首在立德,而培養德行就要有約束身心的法則,所以佛教製定諸多戒律以達廣積善行長養道德之效。佛陀說:“戒是無上菩提本。”它是規範心靈、完成道德、成就佛果的基石。佛教以修福培德爲資糧,儒學以倫理道德爲核心。儒家以禮製身,以樂洗心;儒家的“禮”“樂”等同佛教的戒律。在人們道德修養不高的情況下用戒律規範自我,時時內照自省,就會減少很多過失。儒家《大學》開明宗義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以開啓人類光明德性,民我一如,達萬民歸善是謂古聖先賢的共同教法。子思在《中庸》裏講:“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而充實德業的具體實施方法就是行持五常“仁、義、禮、智、信”,最終成就夫子的五德“溫、良、恭、儉、讓”。而佛教中的“五戒”與儒家的“禮”“樂”“五常”“五德”有異曲同工之妙,且比其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佛法的諸多戒律中,“五戒”是其根本,其它戒條皆是在“五戒”基礎上的開展,所以踏入佛門第一就是受持“五戒”。
不殺生是培養人們的仁德慈悲之心。多一份慈悲則少一分暴戾,增一分溫馨,則減一分怨氣;人們則會安于本位,心平氣和,愛惜自己,珍惜含靈;持身處世不但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也會尊重一切衆生,以達“普賢禮敬諸佛”之修養,從而與大自然中的有情衆生和睦共處,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所以不殺生爲佛教第一根本戒條。
不偷盜是克製貪婪之欲,培養義大于利的良好品德。曾子說“君子不以利爲利,以義爲利也”。 “利”爲經濟效益,“義”爲社會效益。而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是爲了更好地創造社會效益。偷盜是最不道德的貪利行爲,它不但有損“良”與“義”的個人形象,更會因偷盜而犯罪,且給社會帶來混亂。人人若能克製自己欲念,不作他人之物據爲己有之想,則不會違背偷盜的戒條,不偷盜不但能完善身心,祛除人性的貪婪,更會給社會帶來祥和與安定。
萬惡淫爲首,百善孝爲先。邪淫是指不正當的男女關系。隨著西方文化進入中土,性解放觀念越來越強,西方沒有受過東方文化的洗禮,不明白性解放的嚴重危害性,某些學者根據人類劣性的一面極力鼓吹性解放,將人類帶入誤區,致使家庭破散,道德淪喪,孽病四起,社會紊亂。不邪淫是培養人們恭敬之心以達彬彬有禮。邪淫是極不道德的行爲,它不但有損身心的健康,且會導致家庭的悲劇和疾病的傳染。所以能持不邪淫戒則能時常保持心地的光明,于己則澡雪德操,身心健康,于人則恭而有禮,和樂永處。
妄語爲佛教之大戒。在從“五戒”開出的“十善”中,戒口業占了四分,可見妄語危害之大。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一句不慎的語言不但會給自己帶來災禍,也會無意中傷害別人。目前提倡用文明語、講文明話,意在提高語言質量。古人說:“言易招憂,對他人少說幾句;書能化愚,靜下心多讀幾行。”語言只是葉子,行動才是果實,做不到的過頭話尚且不說,何況有違道德的假話髒話。口業甚者:花言巧語,謠言惑衆,或無中生有,散布流言,致使家庭不和、團體分裂,給社會和人群造成不安定的因素。佛法重在行持,製不妄語戒不但要求人們長養口德,不造口業,更主要的是教人明白,腳踏實地的做人做事才是修行的關鍵。不妄語能保持友誼的長存,家庭的和睦,世間音聲的清美,機關團體的安甯。
五戒中的不飲酒戒,泛指一切對大腦有麻醉、有刺激性的東西均不可用。清清之水爲土所妨,濟濟之士爲酒所傷。過量的飲酒會使人神智昏迷,精明變成昏流;且酒後無德,往往會幹出悖逆倫理,違背國法的事情。當今許多違法案例就是因醉酒造成。在五戒中殺、盜、淫、妄爲必持戒條,而不飲酒則爲遮戒。若因身體不適需用藥酒,可適量飲用。總之,不飲酒或少飲酒對身體的康健,少犯過失是大有裨益的。廣而言之,當今社會麻醉毒品日益增多,少年吸毒者逐日增加,國家叁令五申禁止而收效甚微;如此若不透視其根本的危害性,不但會廢掉食用者的人生,而且會危害整個社會和民族的健康發展。可見持不飲酒戒可防微杜漸,讓人們認識到刺激性物品的危害,對人類心靈的健康和民族的強大有著積極的彌補作用。不飲酒的人形象良好,精神專注于事業,不會因酒後無德而越規,不會因酒而誤事。孔子說“不爲酒困”,是說酒能麻醉人的心靈,消磨人的意志,不要因酒而犯過失,贻誤浪費人生。但在燈紅酒綠的現實環境中,要真正 “不爲酒困”,需要有堅固的定力和中道的智慧才能做到。
佛陀于2500年前創立佛教,之所以給其弟子製定五條根本戒律,是因爲此五條關系著一個人的根本道德。佛教的八戒,十戒,具足戒及菩薩戒統統從此五戒中開設出來,而所有戒條的開設都是要求做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世間的法律是對人們強行的製約,佛法的戒律是讓人們通過宗教儀式,基于對叁寶的敬仰,在心靈深處打上培德向善的烙印,形成時時心靈的自律,真正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通過心靈的自律,時時事事不違背佛教戒律,則會以“八正道”而行事,從而真正實踐菩薩的“四攝”“六度”,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如此即可真正實踐佛陀的教法,不但自身道德堅固,且可成爲世人之楷模典範。
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投入“叁個文明”建設,中央明確提出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早已頒布,以提高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爲著力點,要求公民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道德規範;但縱觀舉國整體公民道德素質仍然較差,原因是人們沒有從根本上認識道德的重要性。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的提升,首先是個人自我道德的完善。從現實的表層意義上講,道德是人們身心修養的具體表現,一個人的精神素養達到完美可謂是有道德的人。各種道德規範都不是強製性的,它是要求人們對社會事物,人群的認識産生一種自我心靈的規範。人在私欲之火燃燒的時候,道德規範不能控製,國家法律不能製止,以致喪失人格走向犯罪的深淵。兩千多年來,佛教能爲社會所認可,重要的一層是它對提升人文道德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試看所有罪犯中,有宗教信仰的人少之又少,因爲宗教的教義在信徒的心目中是神聖和偉大的。一個連螞蟻都愛護的人怎會成爲一個殺人犯?拿別人一張稿紙都要在佛前忏悔豈能入室盜竊?看到漂亮女性略起邪念都後悔莫及的人絕對不會強奸,時時守口如瓶尚覺不能消除口業,又怎能散布流言?君子尚避酒客,又怎會吸毒犯罪。佛教戒律是對“身口意”叁業的具體防範,他提示人們要時時自律心靈,只要時常善護身心,本身道德也就會與日增長,漸達人生修養完美之境。
所以在全社會呼籲道德回升之時,我們希望繁忙的人們能看一下佛學的典藉,多一些佛學修養,即使不去信仰佛教,多少能用佛法中的一些戒律約束自我,達成心靈的回歸和反思,則會不斷地完善人格,提升道德。佛法爲清淨自在智慧之法,通過戒律有形的約束以達心靈之花的開放是持戒的目的。不要譏嫌持戒者的愚蠢,而往往當初最愚蠢的人,後來卻是最偉大的人;要達“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最好先用規矩來製約自己。因爲無規矩不能成方圓,無六律不能正五音。五戒的修持之果就是五種道德,而這五種道德的具足,將會開放人性的光輝,與現代文明道德保持高度一致。道德是立身之本,道德是做人之基。要全面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促使民心向善,民德歸厚;佛教戒律有著積極的推進作用。公民道德的提升預示著一個民族的強大,預示著一個國家的強盛。千百年來佛陀教法流布傳播不絕,是因爲人們對道德的需求,對智慧的渴望,只要社會需要道德佛教就會昌盛,只要人們需要智慧,佛法就會弘揚,朋友們,讓我們共同弘傳佛陀教法建立堅固道德之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