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學常見問題探討》講稿(界崇法師)

  《戒律學常見問題探討》講稿

  靈隱寺 界崇(杭州戒律培訓班講座 07-10-15)

  諸位法師慈悲:

  在近代中興律宗的弘一大師圓寂六十五年之際,我們杭州佛教協會舉辦各種紀念活動;在佛協領導的安排下,由我和大家一起探討戒律學方面的知識,我要說的內容是“戒律學常見問題的探討”。這些問題,我是以比較粗略而非精確的方式來進行說明,所以,在講說過程中有不當之處,敬請在坐法師給予批評斧正。

  戒律,指僧衆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應該遵守的規定或製度。戒律爲佛陀親自製定,不同經論可以由五種人來論說,他是一種嚴肅的佛教重要課題,是僧伽大衆安身立命、修行解脫的基礎。戒律由産生到傳到中國乃至到現在,雖然有相當長的一個過程,同時也纏繞在我們生活中每一個角落與每一種心念;但,由于時間的遷流、空間的變化、主觀意識的加工等因素,使戒律學的一些常識或概念在我們生活中就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甚至出現了一些畸形的言論。

  乘這個機會,我收羅了一些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戒律學問題,以問答的形式和在坐的法師一起探討一下。

  1. 戒律二字有什麼意思?

  答:戒律,有叁種梵語名稱,分別是:“毗尼”,“屍羅”,“波羅提木叉”。

  毗尼翻爲“律”。所謂“律”是法的意思,法者就是教法,此中所說的教法,是 叁藏中的律藏之教。因爲,此教法闡述僧人于生活中所行是非重輕、開遮持犯等等諸相,若無此律法,那麼我們也就無從談起是持戒與破戒,所以毗尼翻爲“律”。

  屍羅,譯成中文是“戒”的意思,戒有“警、禁”的意思,即是由于警策身口意叁業,將能遠離種種過非之不善緣。

  波羅提木叉,中文譯爲“別解脫,”或解釋爲“別別解脫或處處解脫。”

  一般解釋戒律是,戒是有所不爲,律是有所當爲。戒和律之間,在內容上沒有太大的不同。通常將戒和律放在一起使用,合稱爲“戒律”。

  2. 有法師說,我們沒有學戒不懂戒律,犯戒的話,那是“不知者無罪”;他們有學,如果有犯的話,那是“罪加一等”,請問這種說詞對嗎?

  答:①佛製一切比丘都要學戒不可觸犯製度,若有觸犯必受僧團及因果製裁。

  ②對于有學有持的僧人,如果觸犯戒法,與其他僧人的犯戒性質一樣,該受什麼處罰就受什麼處罰,不可能會“罪加一等”。

  ③再者,律中規定,對于學戒、並精嚴持守的僧人,于“不可學”的戒法威儀中,有所觸犯的話,即使犯了也不結罪。

  ④對于不學無知的僧衆,不但不可能有“不知者無罪”的特赦,反而要增加“不學無知罪”,乃至于“不可學戒”前同樣有過失。

  3. 戒律能夠獨立成宗嗎?

  答:①戒律是佛教的叁藏之一,他是法的重要組成部分。②戒律是叁學中必不可少的戒學,沒有基本的身心規範,必定沒有清淨的心態。

  ③他是諸宗的基礎。

  ④佛入滅是教誡弟子,以戒爲師。

  ⑤他是言行的准則、評判邪正的標尺。

  4. 在受戒場合當中,是盡量折磨戒子爲受戒的圓滿?還是多講些戒律與清規,爲受戒的圓滿?

  答:①受戒是對戒子人生中一次革命性的嚴肅鍛煉,不單是確定比丘身份,同時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一次鍛煉,使他們真正了解作爲一個比丘基本生活規則、威儀禮數、戒法思想等內容。

  ②在早期一些戒會中,許多戒師專以禮忏、跪拜、懲罰、排班、唱念、燒香疤爲戒會的要務,很少講解必要的戒學基本教育,這使得本該是很好的一次生命中特殊的鍛煉,結果,也只不過如此而已啊。

  ③所以,戒會中以講解戒學思想、清規兼之及樹立僧人堅實志向爲要務。不是折磨戒子的場合。

  5. 戒律包括哪些內容?

  答:①就本位來說,律藏及祖師的律學著作是戒律的內容。②就吾人的解脫來說,我認爲一切佛法,皆可攝爲戒律的內容,如動身發語、內心意念的不合教法,將不能解脫。③宣祖判教時,就判一代時教爲製教與化教,既然是教,就有教化及禁止的意義。

  6. 戒學有戒法、戒體、戒形、戒相四科,那我們應該怎麼理解“戒體”?

  答:①防非止惡之功能也。戒法授受之作法成就時,指防非止惡之功能,發現于受者身中者謂之戒體。

  ②更明白的說,是一種強烈的願心,是在受戒當時所留下的一種長遠、盡形壽的誓願。在生活的動作中,這種誓願將伴隨著我們每一個心念。

  ③由于宗別的不同,他的性質或者認爲是色法,或者認爲是心法,或者認爲是非色非心、或者亦色亦心。

  7. 在安居期間可不可以出寺院大門?(案例:大和尚與侍者)

  答:①佛教僧徒,兩期叁月間禁止外出而致力于學修禅坐,是名兩安居,異名爲坐夏,坐臘等。

  ②于安居期間,僧衆若有叁寶事、父母病、自己病等事,要外出幾天,皆可受日(請假)外出辦理。

  ③于早、晚飯後皆可到寺外散步,但于晚間明相前必須在安居的界內,否則即破夏。或者于請假時間到時,也必須于當日趕回安居寺院的界內,否則也算破夏。

  8. 有法師說,誰學戒誰應該持戒,我們沒有學戒,可以不要持守。對于都受過大戒的法師,到底誰應該持戒?

  答:①凡爲僧人必受比丘大戒,這是無人可以否認與不受比丘戒法的洗禮的。

  ②既然已受,當然要學習與隨分守持了,因爲在登壇時已經立過誓願了的,不管男女老幼一律平等,只要受過大戒的僧衆都應持守。

  9. 在炎熱的夏天,僧人的“免衣”合法嗎?他有根據嗎?

  答:①在律典中找不到免衣的字樣。所謂的免衣,我想無非因爲夏天特別炎熱,于早晚課時再加上短袖、海青及袈裟,感覺更熱。所以,不知道在什麼時候開始,即出現于二課時只穿海青而免穿七衣。

  ②海青的服式,它原是從我國漢唐時代的服式衍流而來的。在從前,無論僧俗都穿用它。所以他不是法衣,除了樣式有所不同外,其實與大褂的性質沒有差別。佛教尊重古製,出家人生活比較保守。同時爲了整肅儀容、莊嚴道風,所以到今天都還遵守穿著。

  ③七衣,梵語叫郁多羅僧,華言上著衣。其用處是:于禮佛誦經齋會講法時穿著也。依這樣講,于夏季裏的二課時,可以不穿海青而單著七衣。

  ④如果要勉強說“免衣”是有根據的話,我想無非是從安居後受“加絺那衣”說起。大衆于結夏圓滿時有受一功德衣,受此衣已,即于五個月中有五種的生活優惠,其中有一條,可以于叁衣中離衣經宿無罪。我想是不是從這個地方附會而來的所謂“免衣”。

  10. 我們把登壇受具稱爲傳戒,那麼,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叁師七證到底“傳”些什麼給戒子?(早期的戒臺打扮的象閻王殿那樣漆黑)

  答:①一般的戒子于登壇受戒時,心情是特別緊張,雙手發抖,展具象攤被單一樣,弄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所以一聽到招呼就急急忙忙而上,不到幾分鍾就慌慌張張地下來,到底羯磨師說此什麼,戒子本身回答此什麼,後來想想,腦子一片空白。這種情況下,即使有所傳,戒子也不能領會。

  ②傳戒過程其實是一個比丘身分的證實過程。也就是說,在叁師七證面前得到證明,我已取得比丘的資格。

  ③更重要的是,“十師以殷切之心,希望座下的戒子能成爲持戒守法、傳播佛教理性精神的法門龍象”,這應該是傳戒所要傳的內涵。

  11. 現在任何一個常住傳戒,將有幾百的沙彌參加受戒;如果站在戒律的意義上,得戒和尚于戒會中,到底能夠爲多少個沙彌傳戒?戒和尚傳完戒後,就沒事可幹了嗎?

  答:①就傳戒的形式來說,在佛世,沒有象現在這樣限時、限地、限人的傳戒,他是隨時隨地、很平常的一種僧人身份確定的活動,和尚所授的沙彌人數,一人極致叁人。因爲除了爲沙彌受大戒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教導新戒比丘于生活中的戒律做法及思想培養,這是戒和尚的責任與義務。

  ②就中國來說,由于受到許多因素的限製與所謂的規範化管理,就出現定時、定點、定數、頒發戒牒等的傳戒方式。所以就出現一壇戒會少則叁五百人,多則上千人(八十年代的幾次傳戒)。這樣,一位戒和尚有能力去教導這麼多的戒子嗎?答案是:不可能。既然不可能,決大多數的戒子即面臨著無人教導的可悲下場。那後果呢?

  ③當時在唐朝某年的一次戒會中,有二十多位沙彌參加受戒,道宣律師就感歎人太多啦!

  當然了,在一堂戒幾百號人的漫長傳戒曆史中,現在,誰也無能爲力而使之改變一二。

  12. 于受戒場合中,“結界”可以用“念大悲咒”來代替嗎?

  答:①結界,是在建佛寺、作戒壇、或僧衆對某僧事用羯磨法來決策之時,所行的一種之佛教正規的作法,而定其區域、界限,也就是作法所限定之範圍。要求全體是比丘,不可以有一個比丘不來參加。特別在受戒、自恣、忏悔等佛事中,都要在有結界的場合中才能進行。

  ②念大悲咒是一般佛事當中一種灑淨儀式,目的在祈求諸佛菩薩護法神等的護佑,在法會中能一切順利無諸障礙,取得法事最後圓滿的這麼一個目的。

  ③所以,結界是實地實事的、是一種用羯磨法來取得大衆一致通過的區域劃定的嚴肅僧事。而灑淨是一種可有可無、僧俗皆可參加、有個別來或不來都可以的一種場所淨化的活動。所以在受戒法會中,灑淨不能代替結界,但可能灑淨。

  13. 在大乘佛教中,一些法師會堂而皇之地說:大乘行者不拘小節,可以行任何方便而不受戒律的束縛,而那些小乘行人,那是必須戒律精嚴哪!這樣的說法對嗎?

  答:①這是一般行人爲放任自流的自我辯護,要知道大乘戒法最基本的成犯條件是以“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

  ②而小乘行者,他的成犯條件以“形于身口”才結罪,也就是小乘行者,他的起心動念、想什麼壞點…

《《戒律學常見問題探討》講稿(界崇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