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萬余人行善,此人即是阿彌陀佛。”現在有些人號召力很強,動員別人做善事一呼百應,大家都紛紛行動,這也是諸佛菩薩的加持入于心,諸佛菩薩之事業可以展開的一個標志。既然利他心有如此的功德,大家就應共同發願行持善法,有機緣的時候,一定要度化衆生。
我希望在座的道友,從今天開始,應該發願:“爲利益一切衆生,我要示現成佛!”不然,你學佛幾十年,全都是爲了自利,臨死時還在貪執自己,修行絕對不會成功。而有了利他心就完全不同了,縱然你沒有爲自己做很多事,修行自然而然也會成就。所以,大家一定要爲利益衆生而發願。
此外,你們在實際行動中,能不能至少勸一個人行持善法?我想在座的每一個人,能力雖然千差萬別,有些人只要振臂一呼,當下應者雲集;而有些人即使磨破嘴皮,說上一百遍,連最親的父母、孩子、親友也無動于衷。但不管怎麼樣,只要你發心不退,在這一輩子中,至少勸一個人皈依佛門應該沒問題。
總而言之,修行要用利他的菩提心來攝持,這一點非常關鍵。否則,即使你依止了善知識,但如果發心不對,每天都是爲自利而奮鬥,修行的力量恐怕也不強。
(叁)次第聞思修行
修學佛法必須要有次第,而這個次第,就是聞、思、修。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也講得很清楚,聞思修是佛教的根本,如果沒有它,人與佛法就很難融合,所以大家對此不能輕視。
1、聽聞正法
我們這些具無明煩惱的輪回衆生,對于跟貪嗔癡相關的事,生來就有意樂,串習這些也很容易,而出世間的解脫法門,則很難依靠自力掌握,此時就必須依止一位上師,在上師那裏聽受佛法,令心逐漸得以調整。否則,我們相續中的智慧日光,被無始以來烏雲般的濃厚習氣所覆蓋,很難自然而然現前。
關于聞法的功德,《正法念處經》第六十一卷中講得比較多,如雲:“以聞法故,心得調伏。”所以聞法能夠調伏自心,而從沒聞過佛法的人,不管是說話、做事,都會與貪嗔癡比較相應,無法趨入出世間解脫。因此,我們首先聽聞正法非常重要,作爲智者,乃至命終之前,也要聽受佛法。《正法念處經》雲:“是故智者,乃至失命,常應聽法。”薩迦班智達也說:“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今生雖不成智者,來世如自取儲存。”
有些道友聞法的意樂很強,只要是真正的佛法,就會通過光盤來聽受,其實這跟在善知識面前聽受一樣,甚至比這個還方便。試想,假如你找一位上師親自聽法,戒律中說要依止十二年,這對城市裏的人來說比較困難。而且就算你有這個條件,能始終陪在上師身邊,上師也不可能天天給你傳法。然而,聽光盤就不一樣了,你想聽課的話,隨時都可以聽。依靠這種方便科技,如果你能聽十年課,實際上跟依止上師十年沒什麼差別。
爲什麼呢?因爲你依止上師,並不是依止上師的身體,也不是依止上師的心,而是依止上師所傳的法。畢竟我們末法時代的衆生,沒有米拉日巴尊者那樣的根基,只靠一種表示就成就了。所以對一般人而言,聽法非常重要,它可以讓我們通達佛法、不造惡業、舍棄無義之事,乃至獲得涅槃。如《大寶積經》雲:“多聞解了法,多聞不造惡,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
2、如理思維
對于所聽聞的法義,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而要反反複複去思考。否則,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根深蒂固,僅僅只聽一兩句佛法,不可能那麼容易對治它。有些人說:“我學佛已經七八個月了,爲什麼還有分別、執著、妄想?”其實不要說七八個月,就算七八年也不一定奏效,修行應該是有生之年,如果你沒有這樣堅持不懈,依靠不斷如理思維來調心,習氣則不可能被斷除。
在藏傳佛教中,如理思維的最好方法就是辯論,大家通過互相提問、答疑、探討,就可以遣除相續中的懷疑。《大寶積經》中曾說過:“不如理思維,愚癡無解脫……若如理思維,息廣大煩惱。”可見,如理思維還是相當重要的,沒有它就無法脫離愚癡,有了它則可以息滅廣大煩惱。
大家若要如理思維,就應從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皈依叁寶、菩提心之利益……一層一層上去,若能如此,最後定可安住于禅宗的明心見性、大圓滿的覺空無二、中觀的離戲空性等境界中。所以,一心一意思維很重要,否則,你聽完一堂課後,什麼都不想就倒下呼呼大睡,這樣肯定收獲不大。反之,你若能好好回想今天講了什麼,對每個道理慢慢去思維、消化,不但會對自相續有利,而且功德也非常大,《佛說寶雨經》雲:“如理思維故,即爲供養一切如來。”因此,大家聽聞以後,一定要如理思維。
3、如實修行
1)修行之理
假如你依止上師後,僅僅是聽了佛法、稍作思維,卻從來沒有修行過,那也不能斷除煩惱。就像飯是要自己吃的,如果光是看別人吃,或聽別人吃飯的聲音,根本不可能填飽肚子一樣。不過現在很多人不懂這一點,尤其是學術界的人,只對理論研究很有興趣,成天探討公元多少年發生什麼,這個人跟那個人的時代如何如何……可是對佛經中所講的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痛苦、萬法皆空等甚深道理,從來沒有思維過,更沒有修行過,這樣的話,這些內容就無法與自相續融爲一體。
佛陀在《華嚴經》中也說過:就像窮人日夜在數富人的珍寶,自己卻身無分文[2];良醫知道如何開藥方,但自己有了病,不吃藥也治不了[3];聾子彈奏悅耳動聽的樂曲,但自己根本聽不到[4]……同樣,我們理論上再精通、嘴巴上講得再漂亮,但內在沒有修證的話,還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到了最後,“靠山山會倒,靠河河會幹”,什麼都靠不住。即使你天天求上師加持,但自己不修行的話,煩惱種子也很難斷除。
所以,廣聞和實修比起來,實修更爲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當那一刻到來之時,唯有平時修持的善法才有用,名聲、地位、財富等世人羨慕的對境都無濟于事,只能全部留在人間。我們如今既然有緣相聚,互相信任,我常常考慮對你們最有利的是什麼?衆生的業力各不相同,死時都是各奔東西,誰也幫不上誰,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勸大家行持善法,這遠遠超過給你們金銀財寶。
因此,我內心非常希望大家:從現在開始,抓住機遇學習佛法,不要天天忙于世間瑣事。現在很多人都是在用“生命”賺錢,但你的生命又能維持多久?大家不妨想一想。你以分別念計劃的有些事,不要說這一輩子,可能千百世也做不完。故而,世間的很多事情,我們只能選擇一部分重要的、非做不可的去做,尤其是家庭、社會的一些責任,有些人必須要承擔,而至于其他的,就應該有所取舍。
所以,我不會勸所有的人都出家。其實我若多講些出家的功德,等一會兒下課後,可能會有好幾十人跑來剃度。但我並不這麼強調,因爲出家需要認真觀察,絕非一時的沖動。如果你因緣具足,到山裏出家也未嘗不可,但若暫時沒有這種因緣,那也應以在家的身份,安排好自己的修行。對每個人來說,盡管各自的工作壓力、生活情況不相同,但肯定都有一分自己的空間,若能從中抽出一點,把它用于修行方面,這對你的死亡和來世才真正有意義。
在佛陀時代,曾有兩個比丘,一個聽聞佛法後就去實修,結果證得阿羅漢果;而另一個只注重聞思,不重視修行,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時間久了,他成了有名的叁藏法師,座下有五百名弟子。
有一次,叁藏法師想用些難題難住那位阿羅漢,從而擡高自己的身份,當衆羞辱他不懂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後,不忍他如此造業,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贊歎那位阿羅漢的功德。當時,叁藏法師的弟子們很不平,議論佛陀爲何贊歎那個什麼都不懂的長老,卻對熟讀經典的叁藏法師不贊一詞。
佛陀知道他們的心思後,便開示道:“在我的教法中,你們的法師猶如被雇來看管牛的人,而這位阿羅漢長老,猶如獨自擁有牛的主人一般。”弟子們聞後恍然大悟,原來只說不修是不行的。
通過這個公案可以了知,修行才是最重要的。只是口頭上誇誇其談的學者,最多不過像仆人一樣,自己沒有任何東西。所以,我們作爲修行人,應該成爲法的主人。
2)修行之方便
在修行過程中,顯宗、密宗的法門特別多,但最契合我們,對直斷煩惱、往生淨土最有幫助的,應該是淨土宗、禅宗、密宗。在修持這些法門時,我們一定要有方便方法,若以殊勝竅訣來攝持,便可如《華嚴經》所言:“以一方便,入一切佛法。”
以前有位弟子向趙州禅師求法:“我非常困惑,請您給我指點開悟之道。”禅師問他:“你米粥喝了嗎?”他說:“喝了。”“那就去洗碗吧。”聽到這句話,弟子當下開悟了。所以,弟子的信心與上師的方便法聚合時,稍稍一句話,也可以讓人明心見性。
還有一個弟子問百丈禅師:“您能教我如何修行嗎?”禅師回答:“餓了,就吃飯;累了,就休息,不需要文字和語言。”弟子依此慢慢思維修行,結果就開悟了。
不光禅宗有這種開悟的方便,密宗也有一些特殊的行爲。例如,第四世多竹欽在12歲時,上師命令他喝酒。他剛開始不敢喝,後來想到上師跟佛沒什麼差別,就一口氣把酒喝了,以此瞬間證悟了心性。
還有一個獵人叫達吉,他經常牽著國王的獵狗在森林裏打獵,獵殺了難以計數的鹿子、獐子等野獸。他自認爲是打獵高手,常在欽則益西多吉面前誇耀,尊者也饒有興趣地聽著。有一次他獵殺了一只鹿,又來到尊者面前炫耀。尊者見狀,脫下鞋子,抓住他的胸口,用鞋在他臉上狠狠地扇了五下。當時他就昏厥在地,醒過來之後,上師的一切證悟已完全融入其心,他成了一名具證的大成就者。
這樣的事例,不是一種傳說,而是真真實實發生過的。所以,有了以智慧攝持的方便,開悟並不是那麼困難。《法王經》中說:“若有慧者,則方便解;若無慧者,則方便縛。”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些竅訣可令其馬上解脫,比如上師跟他說“吃飯、走路”,甚至把鞋脫下來重重打一下,他當下就開悟了。但對沒有智慧的人而言,方便就會成爲束縛,不要說用鞋子打,就算上師給他傳密法中最殊勝的竅訣,他也會對上師生邪見誹謗,最終讓自己墮入地獄。所以,竅訣還是要靠智慧來掌握,這一點相當重要。
以前藏傳佛教中有個人,一直懇求上師給他講最甚深的竅訣。後來上師跟他說:“我也會死!你也會死!”——假如是有邪見的人聽了,肯定不屑一顧:“這個我早就懂,算什麼竅訣?”但那個弟子對此真的生起了信心,想到自己總有一天會死亡,于是精進修持善法,最後已經開悟了。
可見,開悟說起來似乎也並不難,但我們作爲普通修行人,有生之年還是要聞思修行,只有這樣,才不會浪費自己的一生。不然,倘若你舍棄了善法,今生也就白過了,如經雲:“若人舍善法,今生則虛過。”現在你們這麼多人行持善法,我見後發自內心地高興,這比什麼都讓人開心。大家若能一直如此,就不會天天殺生、造惡業,前途必定是光明的。很多人學佛後有深刻的體會:“我遇到佛法真幸運!不然,這一輩子在無明、煩惱、業力的束縛下,恐怕還要造無數的業,最終招致無邊痛苦,太可怕了!”所以,大家有緣依止善知識修學佛法時,一定要學會珍惜。
總之,在學佛的過程中,各位一定要先認識佛陀,並了解佛法到底是什麼;然後這樣的佛法要靠上師開示,自己同時要發菩提心、聞思修行。只有依照這種途徑,修學才會穩固有序地向前邁步。否則,隨便打亂這種次第,修什麼法都不會成功。
我本人而言,雖不是什麼智者或大成就者,但依止上師的時間,比大家稍微長一點。就像一個開車的司機,時間久了的話,技術應該會不錯——不過我的時間雖長,技術也不一定就好。但不管怎麼樣,在我這一生中,年輕時有福報依止上師,對佛法有特別大的信心,對佛教的教理也有堅定不移的正見,若把這些與大家分享,對社會也好、個人也好,應該只有利益,不會有任何害處。假如你們通過學佛,有了健康的身心,在生活中遇到什麼都能快快樂樂、心平氣和地面對,這就是幸福,這就是美好!
[1] 《勸修西方偈》雲:“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余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爲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
[2] 《華嚴經》雲:“譬如貧窮人,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多聞亦如是。”
[3] 《華嚴經》雲:“譬如有良醫,具知諸方藥,自疾不能救,多聞亦如是。”
[4] 《華嚴經》雲:“譬如聾聩人,善奏諸音聲,悅彼不自聞,多聞亦如是。”
《怎麼樣學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