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德。一者舍煩惱。如前所說過失悉遠離故。二者不舍衆生。爲成熟衆生生死不能汙故。問已知功德。此功德雲何知最尊最上。偈曰。
如人有一子 有德生極愛
菩薩于一切 起梵勝過彼
釋曰。由過此譬則顯示菩薩四種梵住最尊最上。問大悲以何等衆生爲所緣。偈曰。
熾然及怨勝 苦逼亦闇覆
住險將大縛 食毒並失道
複有非道住 及以瘦澀者
如此十衆生 大悲心所緣
釋曰。菩薩大悲略以十種衆生爲境界。一是熾然衆生。謂樂著欲染者。二是怨勝衆生。謂修善時爲魔障礙者。叁是苦逼衆生。謂在叁塗者。四是闇覆衆生。謂恒行不善者。由不識業報故。五是住險衆生。謂不樂涅槃者。由生死險道不斷絕故。六是大縛衆生。謂外道僻見者。由欲向解脫爲種種僻見堅縛所縛故。七是食毒衆生。謂啖定味者。譬如美食雜毒則能害人。善定亦爾。爲貪所著則便退失。八是失道衆生。謂增上慢者。由于真實解脫道中而迷謬故。九是非道住衆生。謂于下乘不定者。由有退故。十是瘦澀衆生。謂諸菩薩于二聚未滿者。如此十種衆生。是菩薩大悲所緣境界。已說大悲境界。次說大悲得果。偈曰。
障斷及覺因 與樂亦愛果
自流五依故 是人去佛近
釋曰。障斷者。是相離果彼障斷故。覺因者。是增上果。利益衆生故。與樂者。是丈夫果。丈夫所作故。愛果者。是果報果。得可愛報故。自流者。是依果。與未來勝悲故。如是五果皆依大悲所得。當知如此菩薩去佛菩提則爲不遠。已說大悲得果。次說大悲不住。偈曰。
生死苦爲體 及以無我性
不厭亦不惱 大悲勝覺故
釋曰。一切生死以苦爲體以無我爲性。菩薩于苦得如實知。于無我得無上覺。如是得知覺已。由大悲故于生死不生厭離。由勝覺故亦不爲煩惱所惱。是故菩薩得不住涅槃。亦不住生死。已說大悲不住。次說大悲功德。偈曰。
見苦自性時 知苦生悲苦
亦知舍方便 恒修不厭生
釋曰。菩薩觀世間苦見其自性時。即生悲苦。如彼遠離方便亦求如實知。知已恒修不厭。是名大悲功德。已說大悲功德。次說大悲差別。偈曰。
自性與數擇 宿習及障斷
應知菩薩悲 如此四差別
釋曰。此大悲隨其次第有四差別。一者自性。成自然故。二者數擇。見功德過失故。叁者宿習。由先世久修故。四者障斷。由得離欲斷所治惱障清淨故。複有六種差別。偈曰。
非等亦非常 非深亦非順
非道非不得 翻六悲如是
釋曰。翻非大悲六種差別。即是大悲六種差別。一者平等。二者常恒。叁者深極。四者隨順。五者淨道。六者不得。平等者。于樂受等衆生所有諸受皆知是苦故。常恒者。乃至無余涅槃亦無盡故。深極者。入地諸菩薩得自他平等故。隨順者于一切衆生苦如理拔濟故。淨道者。所對治惱得斷除故。不得者。得無生法忍時。諸法不可得故。已說大悲差別次說大悲如樹。偈曰。
悲忍思願生 成熟次第說
大根至大果 悲樹六事成
釋曰。此大悲樹應知以六事成就。一者大悲。二者忍辱。叁者思惟。四者勝願。五者勝生。六者成熟。此即是根莖枝葉華果六位。問此事雲何。答此樹以大悲爲根。以忍辱爲莖。以利益衆生思惟爲枝。以勝生願爲葉。以所得勝生爲華。以成熟衆生爲果。問何故六事先後如此。偈曰。
無悲則無忍 如是六次第
勝生若不得 成熟衆生無
釋曰。若無大悲則不能起大苦難行忍。若無大苦難行忍則不能起利益衆生思惟。若無利益衆生思惟則不能起勝生願。若無勝生願則不能向勝生處。若不向勝生處則不能成熟衆生。問前後相似如此。成立相似複雲何。偈曰。
根生以慈潤 莖擢以樂廣
念正則增枝 願續則長葉
內緣成爲華 外緣成爲果
當知悲根等 如是次第成
釋曰。此中成立相似者。悲以慈潤能令滋生。由有慈者見他苦已生悲苦故。是故以悲爲根。忍以樂想能令抽擢。由菩薩利他苦生樂想樂想生已能令忍辱得廣大故。是故以忍爲莖。思以正念能令增進。由忍廣已能于利他事中起正念故。是故以思爲枝。願以相續能令長成。由前滅後生。譬如葉長落故抽新。是故以願爲葉。生以內緣成爲實。由自身成熟則受生不虛。是故以生爲華。成熟者。以外緣成爲實。由他身成熟則利益不虛。是故以成熟衆生爲果。如是次第。成立應知。已說大悲如樹。次贊大悲功德。偈曰。
大悲利益作 誰于他不起
于苦勝樂生 樂生由悲故
釋曰。此義如偈所說。已贊大悲功德。次說大悲無著。偈曰。
菩薩悲自在 寂靜尚不住
世樂及身命 此愛雲何起
釋曰。一切世間皆愛世樂及自身命。一切聲聞緣覺雖不愛世樂及自身命。而于涅槃起住著意。菩薩不爾。大悲自在故。于涅槃尚不住。何況住彼二愛中。已說大悲無著。次說大悲愛勝。偈曰。
貪愛非無障 世悲亦世間
菩薩悲愛起 障盡亦過世
釋曰。悲愛最勝自有二義。一者障盡。二者過世。愛親等貪則自體是障。行世間悲體雖非障而是世間。菩薩悲愛自體障盡而複過世。故爲最勝。問雲何障盡。偈曰。
有苦及無智 大海及大闇
拔濟以方便 雲何不障盡
釋曰。有苦爲大海。無智爲大闇。能拔濟方便是大悲。此悲愛則障盡。問雲何過世。偈曰。
羅漢及緣覺 如是悲愛無
何況余世間 豈得不過世
釋曰。阿羅漢辟支佛尚無大悲愛。況余世間而有可得。若如是者。豈不過世乎。已說大悲愛勝。次說大悲無厭。偈曰。
得悲諸菩薩 舍苦而起苦
彼初起苦怖 證時欣樂甚
釋曰。舍苦者。謂諸菩薩以大悲故欲舍他苦。而起苦者。由舍他苦則起自苦。彼初起苦怖者。彼初謂信行地菩薩。彼于起苦中而生怯怖。由自他平等未見故。由苦如實未觸故。證時欣樂甚者。證時謂淨心地菩薩。彼于起苦中生極欣樂。由見自他平等故。由苦如實已觸故。已說大悲無厭。次說大悲苦勝。偈曰。
悲苦最希有 苦勝一切樂
更樂悲生故 辦非有況余
釋曰。悲苦最希有者。謂從他苦而生大悲。從大悲而生自苦。如是悲苦有何希有。而得過此故爲最希有。苦勝一切樂者。即此悲苦。勝于一切世間之樂。問何故。答更樂悲生故。此諸菩薩更以悲苦爲樂。由此苦從大悲生故。辦非有況余者。彼樂所作已辦者尚無。況余世間而得有也。已說大悲苦勝。次說大悲施勝。偈曰。
施與悲共起 能令菩薩樂
叁界中樂受 比此無一分
釋曰。若布施與大悲俱生。則能起菩薩勝樂。于叁界中所作諸樂。欲比大悲施所作樂。無有一分而得相似。已說大悲施勝。次說大悲忍苦。偈曰。
生死苦自性 不舍由悲故
起苦利他因 雲何舍不習
釋曰。一切苦悉入生死苦中。諸菩薩不舍生死由大悲故。菩薩起苦是利他因。菩薩不舍生死時即是不舍一切苦。已說大悲忍苦。次說大悲施果。偈曰。
悲施財叁果 悲者恒增長
愛生及攝生 資生複叁樂
釋曰。悲施財叁果悲者恒增長者。謂菩薩大悲能增長叁種果。一者增悲。由修習故能令自體增長。二者增施。由悲自在故能令施得增長。叁者增財。由施自在故能令財得增長。愛生及攝生資生複叁樂者。從是叁果複生叁樂。一者從悲爲因生愛生樂。二者從施爲因生攝生樂。叁者從財爲因生資生樂。已說大悲增果。次說大悲勸進。偈曰。
悲長及施增 成生亦樂起
牽來複將去 大悲勸如是
釋曰。大悲勸進菩薩行六種功德。大悲義言。菩薩汝修習我令我滋長。汝舍資財令施增進。汝應以施成熟衆生。汝應以施令自樂起。汝若施者招引大菩提二聚及余令向己來。汝若施者將導二聚及余令向大菩提去。已說大悲勸進。次說大悲樂勝。偈曰。
苦者悲諸苦 不施雲何樂
以令自樂故 施樂拔他苦
釋曰。苦者悲諸苦者。諸菩薩以悲起諸苦。是故名苦者。不施雲何樂者。菩薩大悲故以他苦爲自苦。若不施他樂雲何得自樂。以令自樂故施樂拔他苦者。若菩薩施衆生樂拔衆生苦時。即是菩薩自作樂。已說大悲樂勝。次說大悲教授。偈曰。
悲者教自施 施彼勿自求
施報願不受 有願還以施
釋曰。此偈教行無求施。悲者教自施施彼勿自求者。大悲義言。汝施施他時莫求自樂。他樂若無自樂亦無。何以故。樂不別故。施報願不受有願還以施者。若我施果亦願不受。設有果時還以布施。偈曰。
施及于施果 普施于一切
彼樂我樂故 施彼我無須
釋曰。此偈教行施果施。謂施及施所得果。普施一切衆生。何以故。悲者以彼樂爲自樂故。是故菩薩所有施果。皆應布施一切衆生。大悲作如是教授。偈曰。
輕財而以施 來多複來好
不用而自來 還用展轉施
釋曰。此偈教行厭財施。若人厭財而行施者。是人雖不欲財而財自來。極廣極妙道理如此。以大心故。若有如此還用布施。是則資財來而複來。菩薩則施而複施。何以故。非求自樂。欲令施施無窮故。偈曰。
悲者以大悲 盡施及常施
應作如是施 慎勿求施果
釋曰。此偈教行無間施應知。偈曰。
若我不樂施 施果不施時
施無一刹那 以無施愛故
釋曰。此偈教行無厭施應知。偈曰。
不作不與果 與果與作者
是汝觀恩過 與我不相似
釋曰。此偈教行舍恩施。菩薩語施雲。若人行汝者。汝方與果。是汝待報恩過失。我則不爾。是汝不與我相似。複次若人行汝者。汝但與此人果。汝則是待報恩者。我則不爾。所行施果與一切衆生。是汝不與我相似。已說大悲教施。次說大悲行施。偈曰。
無障及淨句 利彼亦自量
無求與無著 悲者如是施
釋曰。無障者。謂不奪他物行施故。淨句者。以如法財行施。謂不以毒物兵杖酒等施故。利彼者。以施攝他時置于善根故。自量者。不令自眷屬有乏少故。無求者。謂前衆生或無。心求或無口求。見彼乏少自然而施。及不簡福田故。無著者。不求報恩及以果報故。偈曰。
盡廣勝常喜 離著亦清淨
回向于二處 菩提及善根
釋曰。盡者。內外物施故。廣者。多物施故。勝者。妙物施故。常者。恒施故。喜者。離嗔施故。謂乞求者作不饒益時忍而喜施。離著者。無希望故。如前無著說。清淨者。以如法故。如前淨句說。回向菩提者。回向大菩提故。回向善根者。回向隨順善根器故。已說大悲行施。次說大悲受用差別。偈曰。
有財而自用 及用施衆生
得喜施喜勝 叁樂養心故
釋曰。菩薩自受用財生喜。及用財布施衆生生喜。二喜相比施喜爲勝。何以故。叁樂養心故。叁樂者。一布施喜。二攝他喜。叁菩提聚滿足喜。已說大悲受用差別。次說大悲增長諸度。偈曰。
悭惡嗔放逸 緣著及邪著
如是六蔽者 悲令六度增
釋曰。悭者。少物不能舍故。惡者。破戒及惱他故。嗔者。于少不饒益起大嗔故。放逸者。于諸善法不勤行故。緣著者。五欲亂心故。邪著者。外道無慧故。如是住六蔽者。大悲憐愍爲說過失。令六波羅蜜而得增長。說大悲增長諸度已。此大悲從四緣生。亦應顯示。偈曰。
苦樂不苦樂 因力及善友
自體相續流 大悲四緣義
釋曰。苦樂不苦樂者。顯示緣緣具緣。叁受叁苦俱起悲故。問舍受雲何苦。答由行苦故。因力者。顯示因緣。善友者。顯示增上緣。自體相續流者。顯示次第緣。問大悲如是生已雲何得平等。偈曰。
行相及思惟 隨順與離障
不得亦清淨 六義悲平等
釋曰。大悲平等有六種。一者行相平等。由叁受位衆生平等知是苦故。二者思惟平等。由平等憐愍故。叁者隨順平等。由平等救濟故。四者離障平等。由平等不惱故。五者不得平等。由自他及悲叁輪平等不可得故。六者清淨平等。由八地無生忍時平等得故。問如是別說大悲已。此四梵住雲何修習得令無上。偈曰。
慈等令無上 自意修亦五
信心通方便 和合如前說
釋曰。如前供養諸佛親近善友皆由五種自意修習得令無上。梵住亦爾。由淨信者。于大乘經說。梵住處生淨信故。由深心者。以九種心修梵住故。由神通者。依虛空等定而修習故。由方便者。依無分別智所攝故。由和合者以一果入一切果故。梵住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