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德。一者舍烦恼。如前所说过失悉远离故。二者不舍众生。为成熟众生生死不能污故。问已知功德。此功德云何知最尊最上。偈曰。
如人有一子 有德生极爱
菩萨于一切 起梵胜过彼
释曰。由过此譬则显示菩萨四种梵住最尊最上。问大悲以何等众生为所缘。偈曰。
炽然及怨胜 苦逼亦闇覆
住险将大缚 食毒并失道
复有非道住 及以瘦涩者
如此十众生 大悲心所缘
释曰。菩萨大悲略以十种众生为境界。一是炽然众生。谓乐着欲染者。二是怨胜众生。谓修善时为魔障碍者。三是苦逼众生。谓在三涂者。四是闇覆众生。谓恒行不善者。由不识业报故。五是住险众生。谓不乐涅槃者。由生死险道不断绝故。六是大缚众生。谓外道僻见者。由欲向解脱为种种僻见坚缚所缚故。七是食毒众生。谓啖定味者。譬如美食杂毒则能害人。善定亦尔。为贪所著则便退失。八是失道众生。谓增上慢者。由于真实解脱道中而迷谬故。九是非道住众生。谓于下乘不定者。由有退故。十是瘦涩众生。谓诸菩萨于二聚未满者。如此十种众生。是菩萨大悲所缘境界。已说大悲境界。次说大悲得果。偈曰。
障断及觉因 与乐亦爱果
自流五依故 是人去佛近
释曰。障断者。是相离果彼障断故。觉因者。是增上果。利益众生故。与乐者。是丈夫果。丈夫所作故。爱果者。是果报果。得可爱报故。自流者。是依果。与未来胜悲故。如是五果皆依大悲所得。当知如此菩萨去佛菩提则为不远。已说大悲得果。次说大悲不住。偈曰。
生死苦为体 及以无我性
不厌亦不恼 大悲胜觉故
释曰。一切生死以苦为体以无我为性。菩萨于苦得如实知。于无我得无上觉。如是得知觉已。由大悲故于生死不生厌离。由胜觉故亦不为烦恼所恼。是故菩萨得不住涅槃。亦不住生死。已说大悲不住。次说大悲功德。偈曰。
见苦自性时 知苦生悲苦
亦知舍方便 恒修不厌生
释曰。菩萨观世间苦见其自性时。即生悲苦。如彼远离方便亦求如实知。知已恒修不厌。是名大悲功德。已说大悲功德。次说大悲差别。偈曰。
自性与数择 宿习及障断
应知菩萨悲 如此四差别
释曰。此大悲随其次第有四差别。一者自性。成自然故。二者数择。见功德过失故。三者宿习。由先世久修故。四者障断。由得离欲断所治恼障清净故。复有六种差别。偈曰。
非等亦非常 非深亦非顺
非道非不得 翻六悲如是
释曰。翻非大悲六种差别。即是大悲六种差别。一者平等。二者常恒。三者深极。四者随顺。五者净道。六者不得。平等者。于乐受等众生所有诸受皆知是苦故。常恒者。乃至无余涅槃亦无尽故。深极者。入地诸菩萨得自他平等故。随顺者于一切众生苦如理拔济故。净道者。所对治恼得断除故。不得者。得无生法忍时。诸法不可得故。已说大悲差别次说大悲如树。偈曰。
悲忍思愿生 成熟次第说
大根至大果 悲树六事成
释曰。此大悲树应知以六事成就。一者大悲。二者忍辱。三者思惟。四者胜愿。五者胜生。六者成熟。此即是根茎枝叶华果六位。问此事云何。答此树以大悲为根。以忍辱为茎。以利益众生思惟为枝。以胜生愿为叶。以所得胜生为华。以成熟众生为果。问何故六事先后如此。偈曰。
无悲则无忍 如是六次第
胜生若不得 成熟众生无
释曰。若无大悲则不能起大苦难行忍。若无大苦难行忍则不能起利益众生思惟。若无利益众生思惟则不能起胜生愿。若无胜生愿则不能向胜生处。若不向胜生处则不能成熟众生。问前后相似如此。成立相似复云何。偈曰。
根生以慈润 茎擢以乐广
念正则增枝 愿续则长叶
内缘成为华 外缘成为果
当知悲根等 如是次第成
释曰。此中成立相似者。悲以慈润能令滋生。由有慈者见他苦已生悲苦故。是故以悲为根。忍以乐想能令抽擢。由菩萨利他苦生乐想乐想生已能令忍辱得广大故。是故以忍为茎。思以正念能令增进。由忍广已能于利他事中起正念故。是故以思为枝。愿以相续能令长成。由前灭后生。譬如叶长落故抽新。是故以愿为叶。生以内缘成为实。由自身成熟则受生不虚。是故以生为华。成熟者。以外缘成为实。由他身成熟则利益不虚。是故以成熟众生为果。如是次第。成立应知。已说大悲如树。次赞大悲功德。偈曰。
大悲利益作 谁于他不起
于苦胜乐生 乐生由悲故
释曰。此义如偈所说。已赞大悲功德。次说大悲无著。偈曰。
菩萨悲自在 寂静尚不住
世乐及身命 此爱云何起
释曰。一切世间皆爱世乐及自身命。一切声闻缘觉虽不爱世乐及自身命。而于涅槃起住着意。菩萨不尔。大悲自在故。于涅槃尚不住。何况住彼二爱中。已说大悲无著。次说大悲爱胜。偈曰。
贪爱非无障 世悲亦世间
菩萨悲爱起 障尽亦过世
释曰。悲爱最胜自有二义。一者障尽。二者过世。爱亲等贪则自体是障。行世间悲体虽非障而是世间。菩萨悲爱自体障尽而复过世。故为最胜。问云何障尽。偈曰。
有苦及无智 大海及大闇
拔济以方便 云何不障尽
释曰。有苦为大海。无智为大闇。能拔济方便是大悲。此悲爱则障尽。问云何过世。偈曰。
罗汉及缘觉 如是悲爱无
何况余世间 岂得不过世
释曰。阿罗汉辟支佛尚无大悲爱。况余世间而有可得。若如是者。岂不过世乎。已说大悲爱胜。次说大悲无厌。偈曰。
得悲诸菩萨 舍苦而起苦
彼初起苦怖 证时欣乐甚
释曰。舍苦者。谓诸菩萨以大悲故欲舍他苦。而起苦者。由舍他苦则起自苦。彼初起苦怖者。彼初谓信行地菩萨。彼于起苦中而生怯怖。由自他平等未见故。由苦如实未触故。证时欣乐甚者。证时谓净心地菩萨。彼于起苦中生极欣乐。由见自他平等故。由苦如实已触故。已说大悲无厌。次说大悲苦胜。偈曰。
悲苦最希有 苦胜一切乐
更乐悲生故 办非有况余
释曰。悲苦最希有者。谓从他苦而生大悲。从大悲而生自苦。如是悲苦有何希有。而得过此故为最希有。苦胜一切乐者。即此悲苦。胜于一切世间之乐。问何故。答更乐悲生故。此诸菩萨更以悲苦为乐。由此苦从大悲生故。办非有况余者。彼乐所作已办者尚无。况余世间而得有也。已说大悲苦胜。次说大悲施胜。偈曰。
施与悲共起 能令菩萨乐
三界中乐受 比此无一分
释曰。若布施与大悲俱生。则能起菩萨胜乐。于三界中所作诸乐。欲比大悲施所作乐。无有一分而得相似。已说大悲施胜。次说大悲忍苦。偈曰。
生死苦自性 不舍由悲故
起苦利他因 云何舍不习
释曰。一切苦悉入生死苦中。诸菩萨不舍生死由大悲故。菩萨起苦是利他因。菩萨不舍生死时即是不舍一切苦。已说大悲忍苦。次说大悲施果。偈曰。
悲施财三果 悲者恒增长
爱生及摄生 资生复三乐
释曰。悲施财三果悲者恒增长者。谓菩萨大悲能增长三种果。一者增悲。由修习故能令自体增长。二者增施。由悲自在故能令施得增长。三者增财。由施自在故能令财得增长。爱生及摄生资生复三乐者。从是三果复生三乐。一者从悲为因生爱生乐。二者从施为因生摄生乐。三者从财为因生资生乐。已说大悲增果。次说大悲劝进。偈曰。
悲长及施增 成生亦乐起
牵来复将去 大悲劝如是
释曰。大悲劝进菩萨行六种功德。大悲义言。菩萨汝修习我令我滋长。汝舍资财令施增进。汝应以施成熟众生。汝应以施令自乐起。汝若施者招引大菩提二聚及余令向己来。汝若施者将导二聚及余令向大菩提去。已说大悲劝进。次说大悲乐胜。偈曰。
苦者悲诸苦 不施云何乐
以令自乐故 施乐拔他苦
释曰。苦者悲诸苦者。诸菩萨以悲起诸苦。是故名苦者。不施云何乐者。菩萨大悲故以他苦为自苦。若不施他乐云何得自乐。以令自乐故施乐拔他苦者。若菩萨施众生乐拔众生苦时。即是菩萨自作乐。已说大悲乐胜。次说大悲教授。偈曰。
悲者教自施 施彼勿自求
施报愿不受 有愿还以施
释曰。此偈教行无求施。悲者教自施施彼勿自求者。大悲义言。汝施施他时莫求自乐。他乐若无自乐亦无。何以故。乐不别故。施报愿不受有愿还以施者。若我施果亦愿不受。设有果时还以布施。偈曰。
施及于施果 普施于一切
彼乐我乐故 施彼我无须
释曰。此偈教行施果施。谓施及施所得果。普施一切众生。何以故。悲者以彼乐为自乐故。是故菩萨所有施果。皆应布施一切众生。大悲作如是教授。偈曰。
轻财而以施 来多复来好
不用而自来 还用展转施
释曰。此偈教行厌财施。若人厌财而行施者。是人虽不欲财而财自来。极广极妙道理如此。以大心故。若有如此还用布施。是则资财来而复来。菩萨则施而复施。何以故。非求自乐。欲令施施无穷故。偈曰。
悲者以大悲 尽施及常施
应作如是施 慎勿求施果
释曰。此偈教行无间施应知。偈曰。
若我不乐施 施果不施时
施无一刹那 以无施爱故
释曰。此偈教行无厌施应知。偈曰。
不作不与果 与果与作者
是汝观恩过 与我不相似
释曰。此偈教行舍恩施。菩萨语施云。若人行汝者。汝方与果。是汝待报恩过失。我则不尔。是汝不与我相似。复次若人行汝者。汝但与此人果。汝则是待报恩者。我则不尔。所行施果与一切众生。是汝不与我相似。已说大悲教施。次说大悲行施。偈曰。
无障及净句 利彼亦自量
无求与无著 悲者如是施
释曰。无障者。谓不夺他物行施故。净句者。以如法财行施。谓不以毒物兵杖酒等施故。利彼者。以施摄他时置于善根故。自量者。不令自眷属有乏少故。无求者。谓前众生或无。心求或无口求。见彼乏少自然而施。及不简福田故。无著者。不求报恩及以果报故。偈曰。
尽广胜常喜 离着亦清净
回向于二处 菩提及善根
释曰。尽者。内外物施故。广者。多物施故。胜者。妙物施故。常者。恒施故。喜者。离嗔施故。谓乞求者作不饶益时忍而喜施。离著者。无希望故。如前无著说。清净者。以如法故。如前净句说。回向菩提者。回向大菩提故。回向善根者。回向随顺善根器故。已说大悲行施。次说大悲受用差别。偈曰。
有财而自用 及用施众生
得喜施喜胜 三乐养心故
释曰。菩萨自受用财生喜。及用财布施众生生喜。二喜相比施喜为胜。何以故。三乐养心故。三乐者。一布施喜。二摄他喜。三菩提聚满足喜。已说大悲受用差别。次说大悲增长诸度。偈曰。
悭恶嗔放逸 缘着及邪着
如是六蔽者 悲令六度增
释曰。悭者。少物不能舍故。恶者。破戒及恼他故。嗔者。于少不饶益起大嗔故。放逸者。于诸善法不勤行故。缘著者。五欲乱心故。邪著者。外道无慧故。如是住六蔽者。大悲怜愍为说过失。令六波罗蜜而得增长。说大悲增长诸度已。此大悲从四缘生。亦应显示。偈曰。
苦乐不苦乐 因力及善友
自体相续流 大悲四缘义
释曰。苦乐不苦乐者。显示缘缘具缘。三受三苦俱起悲故。问舍受云何苦。答由行苦故。因力者。显示因缘。善友者。显示增上缘。自体相续流者。显示次第缘。问大悲如是生已云何得平等。偈曰。
行相及思惟 随顺与离障
不得亦清净 六义悲平等
释曰。大悲平等有六种。一者行相平等。由三受位众生平等知是苦故。二者思惟平等。由平等怜愍故。三者随顺平等。由平等救济故。四者离障平等。由平等不恼故。五者不得平等。由自他及悲三轮平等不可得故。六者清净平等。由八地无生忍时平等得故。问如是别说大悲已。此四梵住云何修习得令无上。偈曰。
慈等令无上 自意修亦五
信心通方便 和合如前说
释曰。如前供养诸佛亲近善友皆由五种自意修习得令无上。梵住亦尔。由净信者。于大乘经说。梵住处生净信故。由深心者。以九种心修梵住故。由神通者。依虚空等定而修习故。由方便者。依无分别智所摄故。由和合者以一果入一切果故。梵住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九》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