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往生。稱念無垢月光佛名。決定當得作佛。爲對治少知足障故。大乘經說有處贊歎檀等行。有處毀呰檀等行。爲對治貪行障故。大乘經說。諸佛國土極妙樂事。爲對治慢行障故。大乘經說。或有佛土最勝成就。爲對治悔行障故。大乘經說。或有衆生于佛菩薩起不饒益事得生善道。爲對治不定障故。大乘經說。諸佛授記聲聞當得作佛及說一乘。是名受持大乘得離八障。偈曰。
若文及若義 二偈勤受持
功德數有十 是名勝慧者
善種得圓滿 死時歡喜勝
受生隨所欲 念生智亦成
生生恒值佛 聞法得信慧
遠離于二障 速成無上道
釋曰。此叁偈顯示受持大乘集得功德。此功德有十種。一者成就一切善根種子圓滿依止。二者臨命終時得無上喜悅。叁者于一切處得隨願受生。四者于一切生處得自性念生智。五者所生之處恒得值佛。六者恒在佛邊聞大乘法。七者成就增上信根。八者成就增上慧根。九者得遠離惑智二障。十者速得成就無上菩提。若人于一切大乘經典。若文若義乃至一句。正勤受持。則得如是十種功德。此中應知。于現在世得初二種功德。于未來世得余八種功德。漸漸增勝。已說持法功德。次說說法功德。偈曰。
慧善及不退 大悲名稱遠
巧便說諸法 如日朗世間
釋曰。若諸菩薩具足五因名善說法。一者不倒說。由慧善故。二者恒時說。由不退故。叁者離求說。由大悲故。四者令信說。由名稱遠故。五者隨機說由巧便故。由此五因能善說法。導引衆生多生恭敬。譬如日出照朗世間。弘法品究竟。
隨修品第十四
釋曰。已說菩薩弘法。次說菩薩隨法修行。此中隨修有知義有知法有隨法有同得有隨行。今當次第顯示。偈曰。
于二知無我 于叁離邪正
菩薩如是解 是名知義人
釋曰。此偈明菩薩知義。于二知無我者。謂于人法二種而知無我。由知能取所取無有體故。于叁離邪正者。叁謂叁種叁昧。即空無相無願。由空叁昧知無有體。解分別性故。由無相無願叁昧知無自體。由解依他真實性故。離邪正者。此叁叁昧引出世智故不邪。是世間故不正。菩薩如是解。是名知義人者。菩薩若知人法二種無我。能知叁種叁昧。離邪離正。如此則名知義。偈曰。
如是知義已 知法猶如筏
聞法不應喜 舍法名知法
釋曰。此偈明菩薩知法。初學菩薩得知義已。次應知法。謂能知修多羅等經法。猶如筏喻。不得但聞而生歡喜。何以故是法應舍。譬如筏故。是名知法。偈曰。
凡夫有二智 即通二無我
爲成彼智故 如說隨法行
釋曰。此偈明菩薩隨法。凡夫有二智者。謂知義智知法智。即通二無我者。由此二智故亦能通達人法二種無我。爲成彼智故。如說隨法行者。菩薩爲成就彼二種智。應如所說法隨順修行。是名隨法。偈曰。
成就彼智時 出世間無上
凡住初地者 所得皆同得
釋曰。此偈明菩薩同得。成就彼智時出世間無上者。由彼智體最勝故。初地謂歡喜地。一切住歡喜地菩薩所得功德。彼初入地人亦皆同得故。偈曰。
見道所滅惑 應知一切盡
隨次修余地 爲斷智障故
應知諸地中 無分別建立
次第無間起 如是說隨行
釋曰。此二偈明菩薩隨行。此中見道所滅煩惱。入初地時一切悉盡。是故修習余地但爲斷于智障。然于諸地各有二智。一無分別智。二地建立智菩薩若在正觀。于刹那刹那得爾所法而不分別。是名無分別智。菩薩出觀後。分別觀中所得法如是如是分數。是名地建立智。如此二智不得並起及間余法起。恒無間行。是名菩薩隨行。菩薩能如是隨行有四種不放逸輪。一者勝土論。二者善人輪。叁者自正輪。四者先福輪。如此四輪今當次第說。偈曰。
易求及善護 善地亦善伴
善寂此勝土 菩薩則往生
釋曰。此偈明勝土輪。土勝有五因緣。一者易求。謂四事供身不難得故。二者善護。謂國王如法惡人盜賊不得住故。叁者善地。處所調和無疫疠故。四者善伴。謂同戒同見爲伴侶故。五者善寂。謂晝日無喧夜絕聲故。偈曰。
多聞及見谛 巧說亦憐愍
不退此丈夫 菩薩勝依止
釋曰。此偈明善人輪。善人亦具五因緣。一者多聞。成就阿含故。二者見谛。得聖果故。叁者巧說能分別法故。四者憐愍。不貪利故。五者不退。無疲倦故。偈曰。
善緣及善聚 善修及善說
善出此五種 是名自正勝
釋曰。此偈明自正輪。自正亦具五因緣。一者善緣。妙法爲緣故。二者善聚。福智具足故。叁者善修。止觀諸相應時修故。四者善說。無求利故。五者善出。所有上法恭敬修故。偈曰。
可樂及無難 無病與寂靜
觀察此五種 宿植善根故
釋曰。此偈明先福輪。先福亦具五因緣。一者可樂。二者無難。叁者無病。四者叁昧。五者智慧。第一事由住勝土爲因。第二事由值善人爲因。後叁事由自正成就爲因。已說四種不放逸輪。次說煩惱出煩惱。偈曰。
遠離于法界 無別有貪法
是故諸佛說 貪出貪余爾
釋曰。如佛先說。我不說有異貪之法。能出于貪嗔癡亦爾。由離法界則別無體故。是故貪等法性得貪等名。此說貪等法性能出貪等。此義是經旨趣。偈曰。
由離法性外 無別有諸法
是故如是說 煩惱即菩提
釋曰。如經中說。無明與菩提同一。此謂無明法性施設菩提名。此義是經旨趣。偈曰。
于貪起正思 于貪得解脫
故說貪出貪 嗔癡出亦爾
釋曰。若人于貪起正思觀察。如是知已于貪即得解脫。故說以貪出離于貪。出離嗔癡亦複如是。已說煩惱出煩惱。次說遠離二乘心。偈曰。
菩薩處地獄 爲物不辭苦
舍有發小心 此苦則爲劇
釋曰。菩薩慈悲爲諸衆生入大地獄不辭大苦。若滅叁有功德起小乘心。菩薩以此爲苦。最爲深重。問此義雲何。偈曰。
雖恒處地獄 不障大菩提
若起自利心 是大菩提障
釋曰。菩薩雖爲衆生長時入大地獄不以爲苦。何以故。于廣淨菩提不爲障故。若起異乘樂涅槃心。即爲大苦。何以故。于大乘樂住而爲障故。此偈顯前偈義應知。已說遮二乘心。次說遮怖畏心。偈曰。
無體及可得 此事猶如幻
性淨與無垢 此事則如空
釋曰。無體及可得此事猶如幻者。一切諸法無有自性。故曰無體。而複見有相貌顯現。故曰可得。諸凡夫人于此二處互生怖畏。此不應爾。何以故。幻相似故。譬如幻等實無有體而顯現可見。諸法無體可得亦爾。是故于此二處不應怖畏。性淨與無垢此事則如空者。法界本來清淨。故曰性淨。後時離塵清淨。故曰無垢。諸凡夫人于此二處互生怖畏。此不應爾。何以故。空相似故。譬如虛空本性清淨。後時亦說離塵清淨。法界性淨及以無垢亦複如是。是故于此二處不應怖畏。複次更有似畫譬喻。能遮前二怖畏。偈曰。
譬如工畫師 畫平起凹凸
如是虛分別 于無見能所
釋曰。譬如善巧畫師能畫平壁起凹凸相。實無高下而見高下。不真分別亦複如是。于平等法界無二相處。而常見有能所二相。是故不應怖畏。此中複有似水譬喻。能遮後二怖畏。偈曰。
譬如清水濁 穢除還本清
自心淨亦爾 唯離客塵故
釋曰。譬如清水垢來則濁。後時若清唯除垢耳。清非外來本性清故心方便淨亦複如是。心性本淨客塵故染。後時清淨除客塵耳。淨非外來本性淨故。是故不應怖畏。偈曰。
已說心性淨 而爲客塵染
不離心真如 別有心性淨
釋曰。譬如水性自清而爲客垢所濁。如是心性自淨而爲客塵所染。此義已成。由是義故。不離心之真如別有異心。謂依他相說爲自性清淨。此中應知。說心真如名之爲心。即說此心爲自性清淨。此心即是阿摩羅識。已遮怖畏。次遮貪罪。偈曰。
菩薩念衆生 愛之徹骨髓
恒時欲利益 猶如一子故
釋曰。諸菩薩愛諸衆生。此名爲貪。余如偈說。偈曰。
由利群生意 起貪不得罪
嗔則與彼違 恒欲損他故
釋曰。若謂菩薩愛諸衆生起貪名罪者。此義不然。何以故。此貪恒作利益衆生因故。偈曰。
如鴿于自子 普覆生極愛
如是有悲人 于生愛亦爾
釋曰。譬如鴿鳥多貪愛念諸子最得增上。如是菩薩多悲愛諸衆生。增上亦爾。偈曰。
慈與嗔心違 息苦苦心反
利則違無利 無畏違畏心
釋曰。菩薩于諸衆生由得慈心故。與嗔心相違。由得息苦心故。與作苦心相違。由得利益心故。與無利心相違。由得無畏心故。與作畏心相違。是故菩薩起如是貪不得名罪。已遮貪罪。次說修行差別。偈曰。
善行于生死 如病服苦藥
善行于衆生 如醫近病者
善行于自心 如調未成奴
善行于欲塵 如商善販賣
善行于叁業 如人善浣衣
善行不惱他 如父于愛子
善行于修習 如鑽火不息
善行于叁昧 如財與信人
善行于般若 如幻師知幻
是名諸菩薩 善行諸境界
釋曰。諸菩薩修行有九種差別。一者善行生死。譬如病久服苦澀藥。但爲差病不生貪染。菩薩亦爾。親近生死但爲思惟策勵。非爲染著。二者善行衆生。譬如良醫親近病者。菩薩亦爾。有大悲故不舍煩惱病苦衆生。叁者善行自心。譬如有智之主善能調服未成就奴。菩薩亦爾。善能調伏未調伏心。四者善行欲塵。譬如商人善于販賣。菩薩亦爾。于檀等諸度增長資財。五者善行叁業。譬如善浣衣師能除穢垢。菩薩亦爾。修治叁業能令清淨。六者善行不惱衆生。譬如慈父愛于小兒雖穢不惡。菩薩亦爾。衆生加損未嘗嗔惱。七者善行修習。譬如鑽火未熱不息。菩薩亦爾。修習善法曾無間心。八者善行叁昧。譬如出財得保信人日日滋益。菩薩亦爾。修習諸定不亂不味功德增長。九者善行般若。譬如幻師知幻非實。菩薩亦爾。于所觀法得不顛倒。是名菩薩修行差別。已說修行差別。次說叁輪清淨。偈曰。
常勤大精進 熟二令清淨
淨覺無分別 漸漸得菩提
釋曰。常勤大精進熟二令清淨者。菩薩以大精進力勤行自他二利。是故衆生及自並得成熟。是名清淨。淨覺無分別漸漸得菩提者。淨覺謂法無我智。此智不分別叁輪。謂修者所修正修。故得清淨。由此淨故漸漸得成無上菩提。隨修品究竟。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