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往生。称念无垢月光佛名。决定当得作佛。为对治少知足障故。大乘经说有处赞叹檀等行。有处毁呰檀等行。为对治贪行障故。大乘经说。诸佛国土极妙乐事。为对治慢行障故。大乘经说。或有佛土最胜成就。为对治悔行障故。大乘经说。或有众生于佛菩萨起不饶益事得生善道。为对治不定障故。大乘经说。诸佛授记声闻当得作佛及说一乘。是名受持大乘得离八障。偈曰。
若文及若义 二偈勤受持
功德数有十 是名胜慧者
善种得圆满 死时欢喜胜
受生随所欲 念生智亦成
生生恒值佛 闻法得信慧
远离于二障 速成无上道
释曰。此三偈显示受持大乘集得功德。此功德有十种。一者成就一切善根种子圆满依止。二者临命终时得无上喜悦。三者于一切处得随愿受生。四者于一切生处得自性念生智。五者所生之处恒得值佛。六者恒在佛边闻大乘法。七者成就增上信根。八者成就增上慧根。九者得远离惑智二障。十者速得成就无上菩提。若人于一切大乘经典。若文若义乃至一句。正勤受持。则得如是十种功德。此中应知。于现在世得初二种功德。于未来世得余八种功德。渐渐增胜。已说持法功德。次说说法功德。偈曰。
慧善及不退 大悲名称远
巧便说诸法 如日朗世间
释曰。若诸菩萨具足五因名善说法。一者不倒说。由慧善故。二者恒时说。由不退故。三者离求说。由大悲故。四者令信说。由名称远故。五者随机说由巧便故。由此五因能善说法。导引众生多生恭敬。譬如日出照朗世间。弘法品究竟。
随修品第十四
释曰。已说菩萨弘法。次说菩萨随法修行。此中随修有知义有知法有随法有同得有随行。今当次第显示。偈曰。
于二知无我 于三离邪正
菩萨如是解 是名知义人
释曰。此偈明菩萨知义。于二知无我者。谓于人法二种而知无我。由知能取所取无有体故。于三离邪正者。三谓三种三昧。即空无相无愿。由空三昧知无有体。解分别性故。由无相无愿三昧知无自体。由解依他真实性故。离邪正者。此三三昧引出世智故不邪。是世间故不正。菩萨如是解。是名知义人者。菩萨若知人法二种无我。能知三种三昧。离邪离正。如此则名知义。偈曰。
如是知义已 知法犹如筏
闻法不应喜 舍法名知法
释曰。此偈明菩萨知法。初学菩萨得知义已。次应知法。谓能知修多罗等经法。犹如筏喻。不得但闻而生欢喜。何以故是法应舍。譬如筏故。是名知法。偈曰。
凡夫有二智 即通二无我
为成彼智故 如说随法行
释曰。此偈明菩萨随法。凡夫有二智者。谓知义智知法智。即通二无我者。由此二智故亦能通达人法二种无我。为成彼智故。如说随法行者。菩萨为成就彼二种智。应如所说法随顺修行。是名随法。偈曰。
成就彼智时 出世间无上
凡住初地者 所得皆同得
释曰。此偈明菩萨同得。成就彼智时出世间无上者。由彼智体最胜故。初地谓欢喜地。一切住欢喜地菩萨所得功德。彼初入地人亦皆同得故。偈曰。
见道所灭惑 应知一切尽
随次修余地 为断智障故
应知诸地中 无分别建立
次第无间起 如是说随行
释曰。此二偈明菩萨随行。此中见道所灭烦恼。入初地时一切悉尽。是故修习余地但为断于智障。然于诸地各有二智。一无分别智。二地建立智菩萨若在正观。于刹那刹那得尔所法而不分别。是名无分别智。菩萨出观后。分别观中所得法如是如是分数。是名地建立智。如此二智不得并起及间余法起。恒无间行。是名菩萨随行。菩萨能如是随行有四种不放逸轮。一者胜土论。二者善人轮。三者自正轮。四者先福轮。如此四轮今当次第说。偈曰。
易求及善护 善地亦善伴
善寂此胜土 菩萨则往生
释曰。此偈明胜土轮。土胜有五因缘。一者易求。谓四事供身不难得故。二者善护。谓国王如法恶人盗贼不得住故。三者善地。处所调和无疫疠故。四者善伴。谓同戒同见为伴侣故。五者善寂。谓昼日无喧夜绝声故。偈曰。
多闻及见谛 巧说亦怜愍
不退此丈夫 菩萨胜依止
释曰。此偈明善人轮。善人亦具五因缘。一者多闻。成就阿含故。二者见谛。得圣果故。三者巧说能分别法故。四者怜愍。不贪利故。五者不退。无疲倦故。偈曰。
善缘及善聚 善修及善说
善出此五种 是名自正胜
释曰。此偈明自正轮。自正亦具五因缘。一者善缘。妙法为缘故。二者善聚。福智具足故。三者善修。止观诸相应时修故。四者善说。无求利故。五者善出。所有上法恭敬修故。偈曰。
可乐及无难 无病与寂静
观察此五种 宿植善根故
释曰。此偈明先福轮。先福亦具五因缘。一者可乐。二者无难。三者无病。四者三昧。五者智慧。第一事由住胜土为因。第二事由值善人为因。后三事由自正成就为因。已说四种不放逸轮。次说烦恼出烦恼。偈曰。
远离于法界 无别有贪法
是故诸佛说 贪出贪余尔
释曰。如佛先说。我不说有异贪之法。能出于贪嗔痴亦尔。由离法界则别无体故。是故贪等法性得贪等名。此说贪等法性能出贪等。此义是经旨趣。偈曰。
由离法性外 无别有诸法
是故如是说 烦恼即菩提
释曰。如经中说。无明与菩提同一。此谓无明法性施设菩提名。此义是经旨趣。偈曰。
于贪起正思 于贪得解脱
故说贪出贪 嗔痴出亦尔
释曰。若人于贪起正思观察。如是知已于贪即得解脱。故说以贪出离于贪。出离嗔痴亦复如是。已说烦恼出烦恼。次说远离二乘心。偈曰。
菩萨处地狱 为物不辞苦
舍有发小心 此苦则为剧
释曰。菩萨慈悲为诸众生入大地狱不辞大苦。若灭三有功德起小乘心。菩萨以此为苦。最为深重。问此义云何。偈曰。
虽恒处地狱 不障大菩提
若起自利心 是大菩提障
释曰。菩萨虽为众生长时入大地狱不以为苦。何以故。于广净菩提不为障故。若起异乘乐涅槃心。即为大苦。何以故。于大乘乐住而为障故。此偈显前偈义应知。已说遮二乘心。次说遮怖畏心。偈曰。
无体及可得 此事犹如幻
性净与无垢 此事则如空
释曰。无体及可得此事犹如幻者。一切诸法无有自性。故曰无体。而复见有相貌显现。故曰可得。诸凡夫人于此二处互生怖畏。此不应尔。何以故。幻相似故。譬如幻等实无有体而显现可见。诸法无体可得亦尔。是故于此二处不应怖畏。性净与无垢此事则如空者。法界本来清净。故曰性净。后时离尘清净。故曰无垢。诸凡夫人于此二处互生怖畏。此不应尔。何以故。空相似故。譬如虚空本性清净。后时亦说离尘清净。法界性净及以无垢亦复如是。是故于此二处不应怖畏。复次更有似画譬喻。能遮前二怖畏。偈曰。
譬如工画师 画平起凹凸
如是虚分别 于无见能所
释曰。譬如善巧画师能画平壁起凹凸相。实无高下而见高下。不真分别亦复如是。于平等法界无二相处。而常见有能所二相。是故不应怖畏。此中复有似水譬喻。能遮后二怖畏。偈曰。
譬如清水浊 秽除还本清
自心净亦尔 唯离客尘故
释曰。譬如清水垢来则浊。后时若清唯除垢耳。清非外来本性清故心方便净亦复如是。心性本净客尘故染。后时清净除客尘耳。净非外来本性净故。是故不应怖畏。偈曰。
已说心性净 而为客尘染
不离心真如 别有心性净
释曰。譬如水性自清而为客垢所浊。如是心性自净而为客尘所染。此义已成。由是义故。不离心之真如别有异心。谓依他相说为自性清净。此中应知。说心真如名之为心。即说此心为自性清净。此心即是阿摩罗识。已遮怖畏。次遮贪罪。偈曰。
菩萨念众生 爱之彻骨髓
恒时欲利益 犹如一子故
释曰。诸菩萨爱诸众生。此名为贪。余如偈说。偈曰。
由利群生意 起贪不得罪
嗔则与彼违 恒欲损他故
释曰。若谓菩萨爱诸众生起贪名罪者。此义不然。何以故。此贪恒作利益众生因故。偈曰。
如鸽于自子 普覆生极爱
如是有悲人 于生爱亦尔
释曰。譬如鸽鸟多贪爱念诸子最得增上。如是菩萨多悲爱诸众生。增上亦尔。偈曰。
慈与嗔心违 息苦苦心反
利则违无利 无畏违畏心
释曰。菩萨于诸众生由得慈心故。与嗔心相违。由得息苦心故。与作苦心相违。由得利益心故。与无利心相违。由得无畏心故。与作畏心相违。是故菩萨起如是贪不得名罪。已遮贪罪。次说修行差别。偈曰。
善行于生死 如病服苦药
善行于众生 如医近病者
善行于自心 如调未成奴
善行于欲尘 如商善贩卖
善行于三业 如人善浣衣
善行不恼他 如父于爱子
善行于修习 如钻火不息
善行于三昧 如财与信人
善行于般若 如幻师知幻
是名诸菩萨 善行诸境界
释曰。诸菩萨修行有九种差别。一者善行生死。譬如病久服苦涩药。但为差病不生贪染。菩萨亦尔。亲近生死但为思惟策励。非为染着。二者善行众生。譬如良医亲近病者。菩萨亦尔。有大悲故不舍烦恼病苦众生。三者善行自心。譬如有智之主善能调服未成就奴。菩萨亦尔。善能调伏未调伏心。四者善行欲尘。譬如商人善于贩卖。菩萨亦尔。于檀等诸度增长资财。五者善行三业。譬如善浣衣师能除秽垢。菩萨亦尔。修治三业能令清净。六者善行不恼众生。譬如慈父爱于小儿虽秽不恶。菩萨亦尔。众生加损未尝嗔恼。七者善行修习。譬如钻火未热不息。菩萨亦尔。修习善法曾无间心。八者善行三昧。譬如出财得保信人日日滋益。菩萨亦尔。修习诸定不乱不味功德增长。九者善行般若。譬如幻师知幻非实。菩萨亦尔。于所观法得不颠倒。是名菩萨修行差别。已说修行差别。次说三轮清净。偈曰。
常勤大精进 熟二令清净
净觉无分别 渐渐得菩提
释曰。常勤大精进熟二令清净者。菩萨以大精进力勤行自他二利。是故众生及自并得成熟。是名清净。净觉无分别渐渐得菩提者。净觉谓法无我智。此智不分别三轮。谓修者所修正修。故得清净。由此净故渐渐得成无上菩提。随修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