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

  大乘莊嚴經論

  無著菩薩造

  唐天竺叁藏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大乘莊嚴經論序

  太子右庶子安平男臣李百藥撰

  臣聞。天帝受無上之法。景福會昌。輪王致正真之道。神祇合德。是則聖人執契。玄化潛通。至誠所感。冥功斯應。皇情西顧。法海東流。如開洪範之圖。似得圓光之夢。持線妙典。發金口而秘綸言。書葉舊章。自龍宮而升麟閣。昔迦維馭世。大啓法門。懸明鏡于無象。運虛舟于彼岸。空有兼謝。生滅俱忘。絕智希夷之表。遺形動寂之外。然隨緣利見。應迹生知。震大地而萃人天。放神光而掩日月。百億須彌。俱沾聲教。叁千世界。盡入堤封。愍叁毒之缰鎖。矜五蔭之纏蓋。惜飛電于浮生。歎懸藤于逝水。八關雲辟。開慧識于幽塗。叁乘方軌。運慈心于朽宅。龍興霧集。神動天隨大道爲心。望法雲而遐舉。聞聲悟道。漸初地而依仁。遷奈苑之喬枝。入祇園之隩室。酌智水之余潤。承慧日之末光。既而稅駕連河。歸真雙樹。聖靈逾遠。像教浸微。大義或乖。斯文將墜。穿鑿異端。分析多緒。是末非古。殊塗別派。天親初學之輩。尚致西河之疑。龍樹究竟之俦。彌深東魯之歎。仰惟法寶。盡谛無爲。故經文雲。佛以法爲師。佛從法生。佛依法住。豈止研幾盡性。妙物窮神。出入無間。苞含元氣而已。若夫惟天爲大。寒暑運其功。謂地蓋厚。山澤通其氣。是以姬文以大聖之姿。幽贊易道。丘明懷同恥之德。祖述微言。諸經著論。俯同斯旨。大乘莊嚴論者。無著菩薩纂焉。菩薩以如來滅度之後。含章秀發。叁十二相。具體而微。八千億結。承風俱解。弘通正法。莊飾經王。明真如功德之宗。顯大士位行之地。破小乘執著。成大乘綱紀。其菩提一品。最爲微妙。轉八識以成四智。束四智以具叁身。詳諸經論所未曾有。可謂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聖上受飛行之寶命。總步驟于前王。屈天師之尊。智周萬物。應人皇之運。道照叁明。慈惠外宣。神機內湛。端扆而役百靈。垂拱而朝萬國。彌綸造化之初。含吐陰陽之際。功成作樂。既章韶舞。治定製禮。言動翠華。金輪所王。封疆之固惟遠。芥城雖滿。龜鼎之祚無窮。光闡大猷。開導群品。凡諸內典。盡令翻譯。摩伽陀國叁藏法師波羅頗蜜多羅。唐言明友。即中天竺刹利王之種姓也以大唐貞觀元年十二月入京。法師戒行精勤。才識明敏。至德鄰于初果。多能亞夫將聖。繼澄什之清塵。來儀上國。摽生遠之逸氣。高步玄門。帝心簡在。皇儲禮敬。其博聞強記。探幽洞微。京城大德。莫不推許。粵以貞觀四年。恭承明诏。又。

  敕尚書左仆射[邱-丘+千]國公房玄齡。散騎常侍行太子左庶子杜正倫铨定。義學法師慧乘慧朗法常智解昙藏智首道嶽惠明僧辯僧珍法琳靈佳慧赜慧淨玄谟僧伽等。于勝光寺共成勝業。又敕太府卿蘭陵男蕭璟監掌修緝。叁藏法師雲。外國凡大小乘學。悉以此論爲本。若于此不通。未可弘法。是以覃思專精。特加研究。慧淨法師。聰敏博識。受旨綴文。玄谟法師。善達方言。又兼義解。至心譯語。一無纰謬以七年獻春此始。撰定斯畢。勒成十有叁卷二十四品。敕太子右庶子安平男李百藥序之雲爾。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

  緣起品第一

  偈曰。

    義智作諸義  言句皆無垢

   救濟苦衆生  慈悲爲性故

   巧說方便法  所謂最上乘

   爲發大心者  略以五義現

  釋曰。莊嚴大乘經論。誰能莊嚴。答義智能莊嚴。問義智雲何莊嚴。答開作諸義。問以何開作。答以言及句。問以何等言。以何等句。答以無垢言以無垢句。無垢言者。謂能至涅槃城。無垢句者。謂字句相應。若離無垢言句。則于諸義不能開曉。問以何義故莊嚴。答爲救濟苦衆生故。問衆生自苦。何因救濟。答爲菩薩者大悲爲體生憐愍故。問若救他苦莊嚴何法。答莊嚴如來巧說方便法。問何等方便法。答所謂最上乘。問爲誰故莊嚴。答爲發大乘心者。問以幾義莊嚴。答略以五義示現。問何者五義。偈曰。

    譬如金成器  譬如花正敷

   譬如食美膳  譬如解文字

   譬如開寶箧  是各得歡喜

   五義法莊嚴  歡喜亦如是

  釋曰。此中五譬即譬彼五義莊嚴。如其次第。能令發大心者信向故。受教故。思惟故。修習故。證得故。問其義雲何。答金成譬。爲令信向轉彼心故。華敷譬。爲令受教開示彼故。食膳譬。爲令思惟得法味故。解文譬。爲令修習更不思故。開箧譬。爲令證得真實菩提分寶自覺證故。由此五義分別大乘。能令彼人得生愛樂。問若彼法自性功德具足。何義更須莊嚴爲。答此問。偈曰。

   譬如莊美質  臨鏡生勝喜

   妙法莊嚴已  得喜更第一

  釋曰。譬如美質加莊像。現在于鏡則生勝喜。何以故。爲有悅故。菩薩亦爾。莊嚴妙法義入自心則生勝喜。何以故。爲有問故。問彼法有何功德須此莊嚴。強欲令他恭敬信受耶。偈曰。

   譬如飲藥苦  病差則爲樂

   住文及解義  苦樂亦如是

   譬如難事王  因事得威力

   如是難解義  因解得法財

   譬如見生寶  不別則不愛

   如是聞妙法  不覺亦不喜

  釋曰。此叁偈次第顯示妙法有叁功德。一顯斷障因功德。二顯自在因功德。叁顯妙喜因功德。問此義雲何。答如飲苦藥。初時則苦。以難服故。後時則樂。以病差故。此法亦爾。住文時苦。味難得故。解義時樂。障病破故。如事嚴王。初時則苦。難得意故。後時則樂。與威力故。此法亦爾。思惟時苦。深難解故。思度時樂。長聖財故。如見生寶。未別時則不愛。謂無用故。識別時則深重。知有用故。此法亦爾。修行時則不喜。謂空無用故。修度時則深悅。知有大用故。緣起品究竟。

  成宗品第二

  釋曰。有人疑此大乘非佛所說。雲何有此功德可得。我今決彼疑網。成立大乘真是佛說。偈曰。

   不記亦同行  不行亦成就

   體非體能治  文異八因成

  釋曰。成立大乘略有八因。一者不記。二者同行。叁者不行。四者成就。五者體。六者非體。七者能治。八者文異。第一不記者。先法已盡後佛正出。若此大乘非是正法。何故世尊初不記耶。譬如未來有異世尊即記。此不記故知是佛說。第二同行者。聲聞乘與大乘非先非後一時同行。汝雲何知此大乘獨非佛說。第叁不行者。大乘深廣非忖度人之所能信。況複能行外道製諸論。彼種不可得。是故不行。由彼不行故是佛說。第四成就者。若汝言余得菩提者說有大乘。非是今佛說有大乘。若作此執則反成我義。彼得菩提亦即是佛如是說故。第五體者。若汝言余佛有大乘體此佛無大乘體。若作此執亦成我義。大乘無異體是一故。第六非體者。若汝言此佛無大乘體。則聲聞乘亦無體。若汝言聲聞乘是佛說故有體大乘非佛說故無體。若作此執有大過失。若無佛乘而有佛出說聲聞乘者理不應故。第七能治者。由依此法修行得無分別智。由無分別智能破諸煩惱。由此因故不得言無大乘。第八文異者。大乘甚深非如文義。不應一向隨文取義言非佛語。複次若汝言初不記者。由佛無功用心舍故。若作此執是義不然。偈曰。

   諸佛叁因緣  現見亦護法

   如來智無礙  舍者不應爾

  釋曰。若此大乘非佛說者。是爲大障。諸佛有叁因緣。何故不記。一無功用智恒起是眼恒見。二恒作正勤守護正法。叁如來智力無有障礙。由此叁因。汝言舍而不記者。不應道理。複次若汝言有體者。即聲聞乘是大乘體。何以故。即以此乘得大菩提故。若作此執是義不然。偈曰。

   非全非不違  非行非教授

   是故聲聞乘  非即是大乘

  釋曰。有四因緣非即以聲聞乘爲大乘體。非全故。非不違故。非行故。非教授故。非全者。聲聞乘無有利他教授。但爲自厭離欲解脫而教授故。非不違者。若言聲聞乘以自方便而教授他。即是他利教授。是義不然。何以故。雖以自利安他。彼亦自求涅槃勤行方便。不可以此得大菩提故。非行者。若汝言若能久行聲聞乘行則得大菩提果。是義不然。非方便故。聲聞乘非大菩提。方便不以久行。非方便能得大乘果。譬如構角求乳。不可得故。非教授者。如大乘教授聲聞乘無。是故聲聞乘不得即是大乘。複次今更示汝相違義。偈曰。

   發心與教授  方便及住持

   時節下上乘  五事一切異

  釋曰。聲聞乘與大乘有五種相違。一發心異。二教授異。叁方便異。四住持異。五時節異。聲聞乘若發心若教授若勤方便。皆爲自得涅槃故。住持亦少。福智聚小故。時節亦少。乃至叁生得解脫故。大乘不爾。發心教授勤方便。皆爲利他故。住持亦多。福智聚大故。時節亦多。經叁大阿僧祇劫故。如是一切相違。是故不應以小乘行而得大乘果。複次若汝言佛語有叁相。一者入修多羅。二者顯示毗尼。叁者不違法空。汝以一切法無自性而爲教授。違此叁相故非佛語。若作此執是義不然。偈曰。

   入自大乘經  現自煩惱滅

   廣大甚深義  不違自法空

  釋曰。今此大乘亦不違叁相。入自大乘修多羅故。現自煩惱毗尼故。由菩薩以分別爲煩惱故。廣大甚深即是菩薩法空。不違此空得大菩提故。是故此乘與叁相不相違。複次前說不行者。我今更示此義令汝信受。偈曰。

   有依及不定  緣俗亦不普

   退屈忖度人  甯解大乘義

  釋曰。由有五因彼忖度者不能得入大乘境界。彼智有依故。不定故。緣俗故。不普故。退屈故。彼有依者。智依教生。非證智故。不定者。有時更有。異智生故。緣俗者。忖度世谛。不及第一義谛故。不普者。雖緣世谛但得少解。不解一切故。退屈者。诤論辯窮即默然故。大乘者即無所依乃至終不退屈。不退屈者。無量經中有百千偈說大乘法。由得此法辯才無盡。是故大乘非忖度人境。問汝說聲聞乘非佛菩提方便。若爾何者是耶。偈曰。

   廣大及甚深  成熟無分別

   說此二方便  即是無上乘

  釋曰。廣大者…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