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苦樂人生 1

  

苦 樂 人 生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1/5)

  

(3月3日下)

  【要點導讀】:

  ◎ 我們的苦樂來自于哪裏?

  ◎ 怎樣構建自己生命的藍圖?

  ◎ 爲何要經營良好的師友緣?

  

  一、末法洪流信仰危機·聽經聞法認識自心

  1、時代變遷·精神空虛·希求佛法

  【對比省思】:

  ——現在過年的方式和意義跟過去有些不同。

  ——過去物質方面比較匮乏,過年的時候豐富一些,大家比較有希求心;

  ——目前生活普遍比較好,但是現在人缺乏的是精神的食糧。

  ——所謂精神的食糧,就是內心世界的貧乏、心靈的空虛、信仰的危機。

  【思維義大】:

  ——來到寺廟裏邊過年,這個意義就很不一般,尤其是能夠在北京的寺廟過年,更加的難得,難能可貴。

  ——在龍泉寺過年,我們所關心的、所重視的是佛法方面的內容,而不是世俗社會上面那些過年的方式。

  ——那麼佛法方面的需求,對我們自己本人來講,有這方面的需求,要求法。

  

  2、欲求佛法·先知聽聞·反觀自心

  【思維】:

  ——怎麼樣子的課程才是一個比較好的課程?

  ——是不是我們聽得懂是好的課程?還是聽不懂是比較好的課程?

  【辨識】:

  ◎ 情況一:聽不懂

  『原因』:

  ——可能講的人講的太深,我們聽不懂;

  ——也可能我們聽的人,基礎不夠,聽不懂;

  ——也有可能緣份不好,聽不進去。

  ◎ 情況二:聽得懂,

  『反思』:

  ——那麼聽得懂,究竟什麼樣子叫做聽得懂?而這差別很大!

  ——我們不要說佛法能不能聽得懂,就是一般的講話,話裏頭的意思,我們能不能聽得懂呢?

  ——我們能不能很准確理解對方說話所要表達的意思?

  ——那不要說一個小時,就是說一句話、兩句話,我們能不能把它理解得很准確,這都是很難講的。

  

  【思考】:“懂”,它一個程度是什麼?

  

  【反觀自心】:

  ——我們在聽課的時候,在聽開示的時候,聽講佛法的時候,往往非常容易下定義說:我今天都聽懂了,或者今天都聽不懂,就是這樣子一個簡單的結論。

  ——爲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種種的認識、看法呢?

  ——實際上我們這些認識和看法,都是有問題的,有問題的認識、有問題的看法。

  ——爲什麼我們的認識和看法會有問題?

  ——就是我們對自己的心並沒有了解認識清楚是一個什麼狀態,內心世界是怎麼一回事。

  

  二、凡聖之道心路有別·心法相應趣入聖道

  1、凡聖有別·希求佛果·應擇聖道

  【辨析】:

  ——常常說修道,道是一條路,一條什麼路呢?心路曆程。

  ——凡夫、凡人,他有他的心路曆程,聖者他也有聖者的心路曆程。

  ——聖人的心路曆程,功德智慧一直在增長;

  ——凡夫的心路曆程都是種種的煩惱、業流轉,這樣子一個過程,這樣子一個經驗,這樣子的一種經曆。

  ——那麼也就是凡夫的心路曆程的這條道跟聖者的道是不一樣的。

  【認識】:

  ——那麼學菩提道,我們就要修道,修道就是要走聖者的道,而不是走凡夫的道。

  ——凡夫的道就是輪回的道,聖人的道才是通向解脫,圓滿菩提,成就佛果的道。

  

  2、轉凡成聖·基礎入手·明辨緣起

  【思維緣起】:我們都是凡人,都是苦惱的衆生,那麼如何進入到聖者這個道?

  ——在凡夫道和聖者道之間,它還有距離;

  ——也就是說我們如何從凡夫道進入到聖者道,中間還有界限。

  ——界限也就是我們進入聖者道以前的基礎,那麼這個基礎是很重要的。

  

  【認識基礎】:

  ——比如說,我們如何來認識自己的內心、以及內心上面的無明煩惱狀態,內心上面的問題;

  ——其次,我們如何來改變和對治這樣子一些問題。

  ——這些問題看清楚了,能夠去對治、去消除,如此下去我們才能夠進入到聖者道,不然的話,我們都是在聖者道的前面。

  

  【自身問題】:

  ——佛經是佛講的,固然沒有錯,究竟了義、趣向佛果。但是我們學佛經的時候,依然還是以凡人的心來學佛經,來學佛法。

  ——我們以凡人的心來學佛法的時候,還不是在聖者道,還是在凡夫道,凡夫道就是六道之一,這確實是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你有一天有時候覺得這佛法很好的時候,自己就很高興;有時候我們經論看不進去的時候,就會苦惱、就會痛苦。

  ——看得進去就快樂,看不進去就痛苦,就說明我們還沒有進入到這個路上。

  

  【明辨緣起】:

  ——我們在學經論的時候,不等于說你已經就進入到聖者道,而實際上我們還是在凡道,沒有在聖道。因爲我們在凡道,所以你會進進退退、反反複複。

  ——我們看經論相應的時候,時間是很短暫的,我們看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它可能只有兩分鍾、叁分鍾的時間是相應。可能很多很多的時間、很多很多情況下,它不是真正意義上一種相應。

  ——因爲我們還是以煩惱的心去面對,我們不容易做到心跟法完全相應。

  ——心跟法完全相應,就是“能所雙亡”的一個境界,那就是很高的一個境界,那實際上是不容易做到。

  

  『附錄·思考題』:

  1.我們聽開示、聽佛法時,爲什麼常常會認爲說自己都聽懂了,或者都聽不懂呢?

  2.從凡夫道進入聖者道的基礎很重要,那這個基礎是什麼呢?

  3.爲什麼說我們在學經論的時候,實際上還是在凡道,而非已經進入聖者道呢?

  4.如何從佛法的角度認識快樂和痛苦?

  5.我們內心痛苦的時候,對身語行爲會有什麼影響?這些影響會産生什麼過患?

  

✿ 继续阅读 ▪ 苦樂人生 2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