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六根蒙蔽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4/6)
(3月19日下)
【要點導讀】:
◎ 如何感受到自在、快樂和法喜?
◎ 凡夫入道的第一步是什麼?
◎ 如何完成自我超越?
四、自我超越廣行六度·聖賢爲伍不懈熏修 1、共業學修依正見·如法思維超自我 【對比觀察】: ◎世間法: ——長期以來,我們人類總是想辦法要去超越,超越物質世界,超越他人,超越經驗的範圍等等,去追求知識,去擁有財富,讓我們自己的文化提高,獲得真理等等。 ——無論是在封建的專製的社會,還是現在所謂的自由的社會,只要有社會,它都會有種種的行爲規範。 ——就是社會上面大家約定俗成的行爲的標准是什麼,比如說一些風俗習慣,比如說一些法律上面所規定的行爲的規範、道德的規範等等。 ——那麼我們人,只要是一個社會上面的人,不知不覺你要去遵守社會上面的這些行爲的規範,那我們遵守了社會上面的行爲規範以後,才能夠適應這個社會。 ◎佛法: ——但是我們人,適應了社會的進步,適應了社會上面人的一個生活的規範和標准,並不等于說,我們人善惡是非就分明。 ——佛法的標准是不一樣的,它既要遵守世間上面的法律、倫理、規範,但是他對內心裏邊的這些善惡是非的標准、聖者之道,又非常清楚、非常明了,這個是不一樣的。 ——就是對現象界的一切能夠做得很好,同時我們內心裏面又有很強的力量來提升自己,來對外界的一切進行超越,進行更大意義的一種實現。 【如法認識】: ——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屬于依報,那麼依報是共業所感; ——我們正報是別業所感,是每個人不同的業感得自己的一種果報身。 ——但整個的社會是大家的共業所感,那麼你要在這種共業的環境當中能夠做得更好,能夠活得更有意義,那要修行,要自我超越。 【如理思維】: ——我們如果不能很好地去認識這個世間,認識這個社會環境,認識這個自然環境,超越社會、自然環境對我們種種的影響,對我們種種的製約,那麼我們就會成爲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的一個産物。 ——就是說沒有學佛法,你不能去超越。 ——我們自我超越,內心煩惱得到轉化,智慧增長,我們對社會、自然的認識就不一樣。 ——如果不是這樣子的改變的話,不是這樣子地淨化的話,那我們的觀念、我們的思想,就同一般社會上面不學佛的人的思想的觀念是一樣的,認識是一樣的,態度也是一樣。 ——那談何解脫呢?談何超越呢?談何證悟呢? 2、除遣邪執對境修·效學菩薩行六度 【樹立正見】: ——他悟就是在這些境界上面去悟,而不是說我們真正去遠離這樣子的一些境界。 ——我們寺廟同世俗社會雖然有一定的距離,但跟世外桃源不一樣。 ——我們要修行,要轉化煩惱,我們要利樂有情, ——我們要幫助社會上面的人來解決心靈上面的痛苦,來化解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不和諧,來幫助現實社會上面的人所存在的種種現實的問題。 【破斥邪執】: ——如果我們遠離那些境界的話,那麼就會發生什麼問題呢?那會發生很大的問題。 ——比如說,過去有很多的隱士,他是對社會有看法、對別人有看法,他不願意跟社會上面的人爲伍,他覺得自己找一個地方躲起來; ——那麼又有些人去當流浪漢去,過一天算一天,這裏住一下,那裏住一下,居無定處、四處流浪,他也是對社會不滿的一個表現; ——當然又有些人,他把這些人集合在一起,就是過一種世外桃源的生活,這個也是不對的。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這都是不對的。 【認識六度】: ——菩薩六度,六度裏邊就有布施度,布施度裏邊就有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施,他有困難,生活上面有困難,我們資助; ——法施,他給你講佛法,解決心靈上面的問題,內心上面的問題; ——無畏施,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對那些殘疾人,那些局部器官壞掉的人,做器官的捐贈,其實就是一種無畏施。 ——那這些都是在佛法裏頭能夠體現的、能夠說明的。 3、把握要旨趣聖道·持續熏修學聖賢 【思維要旨】: ——這就是要告訴我們:凡夫道、聖者道,它們的區別在哪裏? ——我們注重的是哪一些方面的區別?是凡夫道的區別?還是聖者道的區別? 【把握意趣】: ——在凡夫道所有種種的差別是不值得去計較的,只是緣起的不同的出現而已; ——在聖者道的區別,那我們、佛菩薩、別人,他們功夫比較好、比較深,那我們就是要很認真向他去學習,我們不如。 ——如果我們學得比較好,我們功夫比較深,我們並且境界比較高,就有責任有義務,更要發心去幫助別人,這樣子的話我們的心態就能夠得到很好的一個調整。 【持續熏修】: ——但是調整不容易的,是很難很難的事情。 ——這樣子的話就需要我們長期去熏習,不斷去熏習,不斷同聖賢爲伍, ——我們內心當中不斷所緣都是叁寶,都是佛法,都是清淨的、光明的境界,這是很重要的。 ——比如我們念經也好,我們研討也好,我們拜佛也好,我們做功課也好,這都是在培養戒定慧的功德,都是逐步逐步走向菩提道與聖賢爲伍,這是非常好的。 『附錄·思考題』: 10.在這種共業的環境當中,如何才能夠做得更好,活得更有意義呢? 11. 爲什麼說我們寺廟同世俗社會雖然有一定的距離,但跟世外桃源不一樣呢? 12.六度中的布施度包括哪叁種?具體指什麼呢? 13.爲什麼在凡夫道所有種種的差別是不值得去計較的? 14.在聖者道,當別人比我們功夫好或者我們功夫更好時,分別該以何種心態面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