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被六根蒙蔽 5

  

不被六根蒙蔽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5/6)

  

(3月20日下)

  

  【要點導讀】:

  ◎ 如何感受到自在、快樂和法喜?

  ◎ 凡夫入道的第一步是什麼?

  ◎ 如何完成自我超越?

  

  五、叁獸渡河參悟佛道,暇滿無常策發出離

  1、叁獸渡河參佛喻·觀待緣起識自心

  【了知·諸法一味】: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講了很多很多的佛法,衆生的根基不同、因緣不同、福報不同,所以釋迦牟尼佛從一佛乘,分別說成叁乘法:聲聞乘法、緣覺乘法、菩薩法。

  ——但是它體性都是一味的,都是佛法,只是因爲叁乘不同衆生的根基,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舉了喻。

  【參悟·叁獸渡河】:

  ——在《法華經》裏邊有“叁獸渡河”這樣一個比喻:大象、馬、兔子,這叁種來比喻叁乘人修行的深淺次第。

  ——兔子,它過河的時候,它就比較淺;馬它就深一點;大象它就是更深。這個就是兔子、馬跟大象,本身它自己的身體就是不一樣,大象就是很高大,兔子很小,馬則其次。

  

  

  ◎『大象-菩薩』

  ——大象過河,就比喻菩薩能修六度萬行,利益衆生的時候,見思煩惱都斷了,習氣也斷了。大象比喻成菩薩的智慧;水,河流當中的水就比喻成空;那麼它能夠腳踏實地從這個河的一頭走過去,就比喻成能夠見到諸法的真實相。

  ——所謂見到諸法的真實相,就是說他既能夠見到空相,也能夠見到有相,就是空與不空是平等的,空與有是平等的。

  ——在聖者來講,他是空;在凡夫界,他是有;

  ——空跟有的平等,他不落兩邊,“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

  ——他生死涅槃平等,智跟悲平等,有跟空平等。

  ——所謂智跟悲平等,他有大悲心,所以在生死界當中衆生有苦難,他就要去救度,“悲不住涅槃”

  ——“智不住生死”,他智慧觀察到,生死輪回是苦道,所以他要解脫、要超越;

  

  

  ◎『馬-緣覺』:

  ——馬,比喻成緣覺聖人修十二因緣,

  ——修十二因緣,他雖然能夠證到空的道理,但是他還不能徹法抵源,還不能見到諸法的真實相,跟菩薩比起來還有距離;

  

  

  ◎『兔子-聲聞』:

  ——兔子,比喻聲聞乘人修四谛法,那他功夫就再淺一些。

  

  

  【佛喻意趣】:

  ——那叁獸渡河的目的,它都是爲了要渡河,爲了要從此岸到達彼岸,

  ——但是在渡河的過程當中,它們各自的感受、各自的根基、各自的情況別別不同。

  

  

  【反觀緣起】:

  ——我們凡人、我們在座的大家,在修行、在用功,我們兔子的功夫還做不到,更不要說有大象、有馬,

  ——也就是,我們要能夠到兔子就是到四谛法,這就很不簡單了,就能夠苦集滅道。

  

  

  2、入道須發出離心·修行應舍現世樂

  【深入思考】:爲什麼我們不容易入道呢?

  

  

  【明曉原因】:

  ——一直在凡夫現象界,迷惑的世界當中輪回,不能自拔,那麼他這個也是有原因的。

  ——那這個原因也就是,在佛法裏面告訴我們,要去超越。

  ——超越的前提就是要去出離,就是出離心。

  

  

  【如理認識】:

  ——出離心,一個方面要消除對現世的貪著;第二個方面要消除對後世的貪著,它是兩個都是要消除。

  ——現世的種種的利樂、利益、快樂、幸福,那這些的追求、貪著要舍離,就是不要以這些作爲我們追逐的目標;

  ——反過來說,我們如果都對現世當中種種的名譽、地位、財富,世間的成就去很認真計較的話,我們怎麼能夠有出離心呢?這個是世間成就。

  ——那我們的出離心就是超越世間成就的這樣子的一個心理。

  ——希望我們今生能夠慢慢慢慢跟佛法去相應,跟聖者道去相應,而不是說我今生上面的成就是比別人的衣食住行樣樣要好,

  ——如果我們的目標僅僅界定于此,那自然而然,它跟佛法是不相應的。

  ——那麼任何一個人想要培養出離心,想要入道,他必須去淡化這些現世安樂,去超越現世安樂,去出離這種現世上面的安樂跟利樂。

  

  

  【破除邪執】:

  ——不然的話就是,我們一方面又想佛法學得很好,一方面又想在社會上面很有成就,這個是很難做到的。這個就是菩薩、大菩薩才能夠做到。

  ——如果我們沒有入道的人,這個絕對不可能能夠做得到,能夠做到這個兩全其美是很難很難的。

  

  

  3、暇滿無常策出離·除貪去執樹正見

  【反思探究】:那麼我們要如何來消除對現世種種成就的貪著,利樂的追逐?

  

  

  【立正破邪】:

  ——這也需要功夫了,也需要方法,也要根據佛法去實踐,我們才能夠出離,才能夠超越,

  ——如果不是根據佛法來修正、對治,出離心生不起來。

  ——不是說我們想出離,它就能夠出離,這不可能事情。

  ——我們說,我不計較就能夠不計較,我不分別就能不分別,這個不是這麼一回事。

  

  

  【凡夫入道】:

  ——那我們要去培養和成就這種出離心,首先我們要認識到暇滿的難得,我們要認識到生命的無常,它這是很重要的。——師父強調!

  ——我們沒有體會到暇滿難得,我們沒有體會到人命無常,怎麼會有出離心呢?

  ——也就是說,暇滿難得和人命無常,或者說念死無常,它的目的,就是爲了要對治對現世利樂貪著,就是要告訴我們要舍棄現世。

  

  

  【依法自省】:

  ——佛法跟非佛法的區別,那麼就在于對現世的這些境界我們是貪著,還是說我們是出離。

  ——那我們現在不能修法,在佛法方面不能相應,就是對現世的執著,

  ——對現世的執著就不是佛法,也就是我們內心裏面沒有真正的佛法,

  ——本身我們長期以來,都是在生死當中輪回,都是在這些境界當中過生活,我們佛法還是很弱很弱的,甚至說是沒有的。

  ——雖然我們沒有說自己是怎麼樣怎麼樣,但是,內心裏面沒有佛法,他實際上就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佛的弟子、佛教徒。

  

  

  【除遣邪見】:

  ——所以舍棄現世的佛法同我們要去經營人世間的種種的事業、種種的成就是不一樣的。

  ——他很多人就是說,我們要做很多的事業,把世間法做得很好、很有成就,非常通達;同時,我們佛法又能夠學得很好,這個是不容易的,因爲這兩個剛好是相對立的。

  ——我們認識到一個觀念,它不等于是我們就有這個觀念的一種佛法。

  ——這個也就是說,我們在佛法方面可能會有一定的受用,也就是你有去用法的時候,內心得到改變,那個只是暫時的。

  ——更不是說,我懂了一些佛法的名詞,懂得了佛法的一些名相,那麼我就有佛法了。

  ——這個就是說,我們了解了很多的佛經,懂了很多的佛法,沒有去實修,沒有去實證,你跟沒有是一樣的道理。

  ——只是說你有這些常識而已,我知道說,這佛法是怎麼回事,

  ——但是實際上,你沒有那種功夫,你沒有那個水平,你沒有那個力量,就等于沒有。

  

  

  『附錄·思考題』:

  15. 在《法華經》的“叁獸渡河”之喻中,大象、馬、兔子分別來比喻什麼?

  16.什麼是“見到諸法的真實相”?如何理解“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

  17.如何理解出離心的內涵?要消除哪兩方面的貪著呢?

  18.凡夫入道,該從哪些法類趣入來消除對現世成就的貪著,來培養和成就出離心呢?

  19.佛法跟非佛法的區別主要在于什麼?

  20.我們現在不能修法,在佛法方面不能相應的原因是什麼呢?

  

✿ 继续阅读 ▪ 不被六根蒙蔽 6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