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不被六根蒙蔽 5

  

不被六根蒙蔽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5/6)

  

(3月20日下)

  

  【要点导读】:

  ◎ 如何感受到自在、快乐和法喜?

  ◎ 凡夫入道的第一步是什么?

  ◎ 如何完成自我超越?

  

  五、三兽渡河参悟佛道,暇满无常策发出离

  1、三兽渡河参佛喻·观待缘起识自心

  【了知·诸法一味】: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讲了很多很多的佛法,众生的根基不同、因缘不同、福报不同,所以释迦牟尼佛从一佛乘,分别说成三乘法:声闻乘法、缘觉乘法、菩萨法。

  ——但是它体性都是一味的,都是佛法,只是因为三乘不同众生的根基,所以释迦牟尼佛就举了喻。

  【参悟·三兽渡河】:

  ——在《法华经》里边有“三兽渡河”这样一个比喻:大象、马、兔子,这三种来比喻三乘人修行的深浅次第。

  ——兔子,它过河的时候,它就比较浅;马它就深一点;大象它就是更深。这个就是兔子、马跟大象,本身它自己的身体就是不一样,大象就是很高大,兔子很小,马则其次。

  

  

  ◎『大象-菩萨』

  ——大象过河,就比喻菩萨能修六度万行,利益众生的时候,见思烦恼都断了,习气也断了。大象比喻成菩萨的智慧;水,河流当中的水就比喻成空;那么它能够脚踏实地从这个河的一头走过去,就比喻成能够见到诸法的真实相。

  ——所谓见到诸法的真实相,就是说他既能够见到空相,也能够见到有相,就是空与不空是平等的,空与有是平等的。

  ——在圣者来讲,他是空;在凡夫界,他是有;

  ——空跟有的平等,他不落两边,“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

  ——他生死涅槃平等,智跟悲平等,有跟空平等。

  ——所谓智跟悲平等,他有大悲心,所以在生死界当中众生有苦难,他就要去救度,“悲不住涅槃”

  ——“智不住生死”,他智慧观察到,生死轮回是苦道,所以他要解脱、要超越;

  

  

  ◎『马-缘觉』:

  ——马,比喻成缘觉圣人修十二因缘,

  ——修十二因缘,他虽然能够证到空的道理,但是他还不能彻法抵源,还不能见到诸法的真实相,跟菩萨比起来还有距离;

  

  

  ◎『兔子-声闻』:

  ——兔子,比喻声闻乘人修四谛法,那他功夫就再浅一些。

  

  

  【佛喻意趣】:

  ——那三兽渡河的目的,它都是为了要渡河,为了要从此岸到达彼岸,

  ——但是在渡河的过程当中,它们各自的感受、各自的根基、各自的情况别别不同。

  

  

  【反观缘起】:

  ——我们凡人、我们在座的大家,在修行、在用功,我们兔子的功夫还做不到,更不要说有大象、有马,

  ——也就是,我们要能够到兔子就是到四谛法,这就很不简单了,就能够苦集灭道。

  

  

  2、入道须发出离心·修行应舍现世乐

  【深入思考】:为什么我们不容易入道呢?

  

  

  【明晓原因】:

  ——一直在凡夫现象界,迷惑的世界当中轮回,不能自拔,那么他这个也是有原因的。

  ——那这个原因也就是,在佛法里面告诉我们,要去超越。

  ——超越的前提就是要去出离,就是出离心。

  

  

  【如理认识】:

  ——出离心,一个方面要消除对现世的贪着;第二个方面要消除对后世的贪着,它是两个都是要消除。

  ——现世的种种的利乐、利益、快乐、幸福,那这些的追求、贪着要舍离,就是不要以这些作为我们追逐的目标;

  ——反过来说,我们如果都对现世当中种种的名誉、地位、财富,世间的成就去很认真计较的话,我们怎么能够有出离心呢?这个是世间成就。

  ——那我们的出离心就是超越世间成就的这样子的一个心理。

  ——希望我们今生能够慢慢慢慢跟佛法去相应,跟圣者道去相应,而不是说我今生上面的成就是比别人的衣食住行样样要好,

  ——如果我们的目标仅仅界定于此,那自然而然,它跟佛法是不相应的。

  ——那么任何一个人想要培养出离心,想要入道,他必须去淡化这些现世安乐,去超越现世安乐,去出离这种现世上面的安乐跟利乐。

  

  

  【破除邪执】:

  ——不然的话就是,我们一方面又想佛法学得很好,一方面又想在社会上面很有成就,这个是很难做到的。这个就是菩萨、大菩萨才能够做到。

  ——如果我们没有入道的人,这个绝对不可能能够做得到,能够做到这个两全其美是很难很难的。

  

  

  3、暇满无常策出离·除贪去执树正见

  【反思探究】:那么我们要如何来消除对现世种种成就的贪着,利乐的追逐?

  

  

  【立正破邪】:

  ——这也需要功夫了,也需要方法,也要根据佛法去实践,我们才能够出离,才能够超越,

  ——如果不是根据佛法来修正、对治,出离心生不起来。

  ——不是说我们想出离,它就能够出离,这不可能事情。

  ——我们说,我不计较就能够不计较,我不分别就能不分别,这个不是这么一回事。

  

  

  【凡夫入道】:

  ——那我们要去培养和成就这种出离心,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暇满的难得,我们要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它这是很重要的。——师父强调!

  ——我们没有体会到暇满难得,我们没有体会到人命无常,怎么会有出离心呢?

  ——也就是说,暇满难得和人命无常,或者说念死无常,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对治对现世利乐贪着,就是要告诉我们要舍弃现世。

  

  

  【依法自省】:

  ——佛法跟非佛法的区别,那么就在于对现世的这些境界我们是贪着,还是说我们是出离。

  ——那我们现在不能修法,在佛法方面不能相应,就是对现世的执着,

  ——对现世的执着就不是佛法,也就是我们内心里面没有真正的佛法,

  ——本身我们长期以来,都是在生死当中轮回,都是在这些境界当中过生活,我们佛法还是很弱很弱的,甚至说是没有的。

  ——虽然我们没有说自己是怎么样怎么样,但是,内心里面没有佛法,他实际上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佛的弟子、佛教徒。

  

  

  【除遣邪见】:

  ——所以舍弃现世的佛法同我们要去经营人世间的种种的事业、种种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他很多人就是说,我们要做很多的事业,把世间法做得很好、很有成就,非常通达;同时,我们佛法又能够学得很好,这个是不容易的,因为这两个刚好是相对立的。

  ——我们认识到一个观念,它不等于是我们就有这个观念的一种佛法。

  ——这个也就是说,我们在佛法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受用,也就是你有去用法的时候,内心得到改变,那个只是暂时的。

  ——更不是说,我懂了一些佛法的名词,懂得了佛法的一些名相,那么我就有佛法了。

  ——这个就是说,我们了解了很多的佛经,懂了很多的佛法,没有去实修,没有去实证,你跟没有是一样的道理。

  ——只是说你有这些常识而已,我知道说,这佛法是怎么回事,

  ——但是实际上,你没有那种功夫,你没有那个水平,你没有那个力量,就等于没有。

  

  

  『附录·思考题』:

  15. 在《法华经》的“三兽渡河”之喻中,大象、马、兔子分别来比喻什么?

  16.什么是“见到诸法的真实相”?如何理解“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

  17.如何理解出离心的内涵?要消除哪两方面的贪着呢?

  18.凡夫入道,该从哪些法类趣入来消除对现世成就的贪着,来培养和成就出离心呢?

  19.佛法跟非佛法的区别主要在于什么?

  20.我们现在不能修法,在佛法方面不能相应的原因是什么呢?

  

✿ 继续阅读 ▪ 不被六根蒙蔽 6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