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六根蒙蔽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3/6)
(3月18日下)
【要點導讀】:
◎ 如何感受到自在、快樂和法喜?
◎ 凡夫入道的第一步是什麼?
◎ 如何完成自我超越?
叁、塵境障蔽參悟實相,心法相應趣入華藏 1、六塵六境障自心·如理觀思參實相 【凡夫·問題】: ——通常人,我們年輕的時候,歲數小的時候,也不曉得如何用功,也不知道怎麼修行,歲數大,年紀大了,老了,就比較後悔了。 ——後悔在過去,我們沒有很好地修行,沒有很好地用功,那麼總是希望說,我們年輕的人好好用功,好好修行。 ——但是年輕的人,又不能好好地用功,然後慢慢也老了,總是說一代希望下一代,下一代再希望下一代。 【思考·探究】:爲什麼我們不能很好去用功,很好去修行?這裏邊就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 【如實·觀察】: ——就是有情的世間,它是靠六根六識六境來生活,眼耳鼻舌身意。 ——就是說眼睛看的、耳朵聽的、鼻子聞的、身體感觸,舌頭上面我們吃的東西,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 ——六根對六境産生六識,我們所有有情的世間的經驗都是這樣一個範圍當中。 【疑惑·省思】: ——那你說我們這眼睛難道看錯嗎?我們的耳朵難道聽錯嗎? ——這個就是我們要了解,看錯、聽錯、看對、聽對,是一個什麼定義?是佛法的定義標准?還是世間的定義和標准? 【如實·反觀自我】: ——也就是說,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只是說我們自己想要看的東西,我們自己有興趣看的東西;耳朵聽到的東西,都是我們自己想聽的東西。 ——我們看到的,我們聽到的,我們接觸到的,都是非常得有局限,非常的少,非常的片面。 ——也就是說我們大部分的、大多數的、絕大部分的整體我們沒有看到,整體我們沒有聽到,整體我們沒有感受到。 ——我們所感受到的,所接觸到的,都是裏邊的支分,都是裏邊的細節。 【如理·認識自我】: ——那這樣子,我們的六根往往就會被外在的六境之所蒙蔽, ——也就是我們在有情的現象世界當中,又是僅僅那樣子的一點點。 ——那我們所積累的知識、文化、經驗那更少了,更是微不足道。 ——那麼也就是我們的六根被六塵障礙住了。 ——所謂被六塵障礙住,就是我們聽到一句話,我們看到一個境界,我們的心就停留在這個境界上,它別的東西就聽不進去,別的東西他就不會去緣,不能再去緣更廣大、更寬闊的境界。 ——所以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慈悲就被堵掉了,被障礙住了,不能覺察到佛菩薩的存在,不能覺察到佛菩薩饒益有情就要消除種種的差別相。 ——我們每個人所緣到的境界,都是滄海一粟。 ——因爲滄海一粟,所以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很差勁很差勁,自己很成問題,自己修行用功走不上路。 ——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裏邊都有自性功德,內心裏邊都有很多的善法,都有佛性,需要去啓發。 2、發菩提心行大乘·覺自性智趣華嚴 【思維·諸佛功德】:佛菩薩他爲什麼有那樣子的一種功德? ——就是他的智慧能夠跟所有的衆生的心去相應, ——就是因爲佛菩薩他有這種願力,有這種願心, ——他在因地修行的時候,發菩提心,饒益有情,所以他慢慢慢慢成就了,圓滿了,他就有那種功夫。 【認識·發心內涵】: ——那我們學大乘道,我們要成佛,就需要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就是去培養這種能力,開闊我們的心胸,突破我們根被境所蒙蔽的這樣子的一個問題。 【體悟·華嚴境界】: ——我們的心同佛法去相應,同聖道去相應,那我們的內心是非常光明剔透、非常清淨、非常圓融。 ——我們所看到、聽到的,所有這一切都是無有限量,都是無有間隔的,沒有障礙的。 ——這樣子的一個境界是非常好的一個境界,非常圓滿的一個境界, ——我們的內心裏邊自性光明啓發出來,自性智慧流露出來,就會感受到自在,感受到快樂,感受到法喜,感受到所有的境界都是圓融的,所有的境界都是圓滿,都是清淨的。 ——那麼這樣的話,就是佛菩薩的境界,就是華嚴的一種世界、境界。 『附錄·思考題』: 1.在有情世間,我們靠什麼來生活?我們感受到,接觸到的實際上是什麼呢?(叁) 2.什麼是六根被六塵障礙?六塵會障礙什麼呢?(叁) 3.我們如何才能感受到自在,感受到快樂,感受到法喜呢?(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