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六根蒙蔽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1/6)
(3月16日下)
【要點導讀】:
◎ 如何感受到自在、快樂和法喜?
◎ 凡夫入道的第一步是什麼?
◎ 如何完成自我超越?
一、大慈大悲華嚴境界·佛光普照叁乘六道
1、了解華嚴·體會殊勝
【了解經典】:
——《華嚴經》在佛教裏面名爲經中之王:“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
——《華嚴經》有叁種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叁種。
——就八十華嚴來講,它一共有七處九會,叁十九品八十卷,所謂“七處九會、叁十九品八十卷、四萬五千個偈”。
——“七處”是哪七處呢?人間有叁處,天上有四處。人間叁處:菩提場、祇樹給孤獨園、普光明殿;天上四處: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他化自在天。
——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的時候,他是在七個地方講,在菩提場一共講了六品,在祇樹給孤獨園講了一品,在普光明殿講了十八品,忉利天講了六品,夜摩天講四品,兜率天講叁品,他化自在天講一品。一共是叁十九品。
【體會殊勝】: ——我們今天來學習這部《華嚴經》,非常地殊勝。 ——寺廟裏面早晨晚上,我們敲鍾敲雲板的時候,都要念“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會上佛菩薩”,念一個字敲一聲,念一個字敲一聲,那麼由此可見它殊勝。 2、無緣同體·大慈大悲 【體悟·思考】: ——爲什麼我們敲鍾、敲雲板的時候,要念“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會上佛菩薩”呢? 【對比·境界】: ◎諸佛菩薩: ——菩薩、佛的境界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對佛菩薩來講,大慈、大悲。 ——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就是說,佛大慈大悲心。 ——大慈就是佛;大悲,菩薩、佛。“大慈大悲”就是佛菩薩的境界,佛菩薩的別名。 ◎有情衆生: ——對衆生來講,無緣、同體。 ——我們衆生與衆生之間,有些是有緣,有些沒有緣;有些緣份比較深,有些緣份比較淺;有些緣份比較近,有些緣份比較遠。 ——就是說人,他有種種的差別,有遠近、有親疏、有內外、有上下、有高低、有智愚、有貧富,就是有種種的差別。 ——“同體”什麼意思呢?對衆生來講,他關系比較緊密的、比較近的,感受就比較深,感受到好像我們大家是一起的; ——反過來就是說,我們這些人感受以外的那些人、那些事,那就是,不是一體的,是異體。 【領悟·經義】: ——在《華嚴經》裏邊,那麼它就是要說明這樣子的一些問題:衆生,他有種種的差別性,現象界的種種諸法的不同;對佛菩薩來講不一樣,“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所有的衆生都是在佛菩薩,智慧、福德、光明攝受下,所有的六道衆生,所有的叁乘:聲聞、緣覺、菩薩,都是在佛光普照下。 ——那麼佛就猶如太陽一樣,他是不分的,太陽出來能夠普照萬物,所有的草木、所有的人與非人,一切都是在陽光的普照之下。 ——但是這些草木、這些人,他不一樣,他有種種的差別,這樣子的話也就是,他對陽光的感受也不一樣。 ——太陽出來時候,它有些地方、有些人,他很容易就能夠沐浴在佛的太陽的陽光之下,就是佛一說法,我們很容易就能夠領會、很容易就能夠接收。 ——那麼有些有情、有些地方,就需要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等到中午,甚至等到下午,等到晚上,它才能夠接收到陽光。 ——那麼爲什麼會有早有晚呢?就是因爲你被遮掩了,被其它的東西遮蓋了,所以接收不到陽光。 ——太陽它變化的時間,它在運行的這種過程當中,慢慢慢慢角度發生了變化,然後我們就能夠接收到這種陽光。就是因緣具足了,還是能夠接收得到。 3、趣入經論· 悲智圓融 【學習·慈悲】: ——那它這個比喻什麼呢?我們人來接受佛法,我們人與人的關系,我們人同佛菩薩的關系,都要從“大慈大悲”這樣子的一個境界當中去學習。 ——就是說,我們慢慢慢慢,去培養、去增長慈悲心,才能夠逐步逐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內心的距離。 【認識·四智】: ——因爲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都能夠得到成長,都能夠有成就感。 ——世間上面的人,各行各業的人,他在本行業方面,都會有進步,都會很努力,都會有所作爲,用佛教的話來講“成所作智”,他也有成就; ——每一個人,都是很重要的,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平等性智”; ——我們要用智慧去觀察:“自己何作何爲”;要用智慧去觀察:“衆生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用智慧去觀察:“我們如何調整”。“妙觀察智”。 ——通過“妙觀察智”,認清一切有情的平等性,認清一切有情如何在各自的緣起點上,如何去用功?如何去改進?如何去努力?如何去成長?逐步逐步就能夠達到“大圓鏡智”。 ——但是,我們在“大圓鏡智”的這個份上,有區別、有差別、不圓滿,就需要去努力用功。 『附錄·思考題』: 1.我們應該在佛菩薩的境界中學習什麼,來縮短人與人之間內心的距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