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六根蒙蔽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2/6)
(3月17日下)
【要點導讀】:
◎ 如何感受到自在、快樂和法喜?
◎ 凡夫入道的第一步是什麼?
◎ 如何完成自我超越?
二、凡聖二道有漏無漏·一體多元平等境界 1、有爲無爲二法·凡道聖道殊途 【對比·思考】: ——“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無爲法”本來是沒有差別的,怎麼會“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應該講有爲法有差別,無爲法怎麼還有差別呢? 【對比·認識】: ——就是說,我們普通的人,我們凡人證悟到無爲法,真如法性,有深有淺,就是對佛法的體會,對佛法的覺悟有差別, ——而不是在有爲法上面有差別,而不是在有爲法上面去比較和執著。 ——在有爲法方面去比較、去分別、去執著、去追求,就是凡夫輪回的現象界; ——在無爲法上面去比較、去努力、去用功、去追求、去發願,是聖者之道, ——這兩個道是不一樣的道:一個是凡人的道,一個是聖者的道。兩條路就在這裏去區分的。 【凡聖·差別】: ——在我們凡夫的世界,衆生種種的差異相,種種的不同,這是自然而然的,肯定是會有這些不一樣的。 ——佛菩薩看衆生就是一樣,我們衆生看衆生是不同的,這樣種種的差別。 ——佛菩薩、善知識發廣大心,他要饒益一切有情。在這個份上,在這個緣起點上,他是平等的,是平等性智。 ——對所有的衆生,只要有緣,都能夠得度;有緣,他才能夠聽得進去話;有緣,他才能夠接受佛法;有緣,他才能夠依照去實踐。 ——佛菩薩在自己的經驗世界裏,他“佛佛道同”,法也都是一樣的。 ——但是凡夫,在佛法的修證過程當中,他所證悟到的境界有差別, ——“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十地菩薩都是不同的層次。 ——只有到圓滿佛果的時候,才是大圓滿,沒有到成佛的境界,就是有區別。 2、發大心結善緣·無爲法趣聖道 【觀察·思維】: ——那麼現象界上面,有爲法的差別,是因爲各自因緣的不同,所以顯示出來他們的差別,而實際上是沒有差別的。 ——各自因緣的不同,都是在佛菩薩,慈悲、智慧攝受下,我們能夠得到身心的安頓,我們能夠得到心靈的成長,我們能夠得到生死的解脫。 ——這就是因爲同佛、菩薩、善知識、曆朝曆代的祖師大德們的因緣的不同。 ——因爲因緣的不同,所以我們的感應,我們的感受就不同。 ——也就是說,我們的所作所爲,我們的發心,我們的業緣是同什麼佛,同什麼菩薩,同什麼善知識相應;而不是說,佛菩薩、善知識怎麼樣同我們相應。 【發心·內涵】: ——所以,我們要發心就這樣一個道理。 ——我們要親近善知識,我們對佛菩薩,要恭敬、禮拜、供養、承事等等,就是來培養、成就這樣一種善緣。 ——我們內心,我們的身心才會不造成對叁寶、對善知識的遠離,才會有這種因緣。 ——我們要逐步逐步同佛菩薩的世界,同佛菩薩的經驗去接軌、去接近。 【反省·問題】: ——我們在平常的生活當中,都是在這些有形有相、有生滅的法當中去比較、去執著,是不對的,是錯誤的。 ——佛菩薩他是平等的,所以我們佛法學不進去,我們不能得到感應,我們不能得到攝受,是我們的問題。 ——但是我們常常會把我們的問題是當成說“佛菩薩對我們不慈悲,祖師大德們不管我們” ——這是凡人思想的一個想法,是不對的。 【努力·方向】: ——我們學佛法,就是要在無爲法上、在無漏法上去努力,作爲自己的一個標准,作爲自己的一個方向和目標。 ——這樣子的話,自然而然我們就不會在眼前的這些境界上面去計較、去分別。 ——我們要驗證內心裏邊佛法的成就和功夫,那麼要在無爲法上面去努力。 ——有情,他有煩惱,造種種的業,有痛苦,在輪回之道。 ——佛教徒學佛法,我們就要對這些現象,對這些世界認識清楚,然後逐步逐步朝好的方面去努力,向聖者之道去靠近。 3、知諸法差異性·悟真實平等境 【體悟·平等境界】: ——如果不會在眼前的境界上面去分別和計較的話,每一個境界,它都是平等的。 ——既然是平等,它都是能夠非常容易做到平穩,非常容易做到平衡。 ——我們的生命同別人的生命,有情同無情,就非常容易做到和諧,就能夠清淨、莊嚴。 ——我們的人生也會越來越有意義,越來越豐富。 ——無論是有情世間也好,無論是這個器世間也好,無論是正覺世間也好,都是如此。 ——我們認識到這一點以後,自然而然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能夠有一個很好的心態,有一個非常平穩的心情,有一個很好的發心,去對待不同的人跟事,我們就不會在這些有情煩惱的世間當中糾纏在一起。 【認識·一體多元】: ——“器世間”就是物質世界;“有情世間”就是我們的生命世界;“正覺世間”就是佛菩薩圓滿的、清淨的世界。 ——那麼無論器世間也好,有情世間也好,正覺世間也好,它是一體多元的。 ——就在這樣子的一個世界當中,他們的體性是一致的,但是它表現出來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那爲什麼會表現出來的形式不一樣呢 —— 就是佛菩薩同凡夫衆生生命的狀態不一樣,所以他對這些物質的看法,對這些衆生的看法是不一樣,認識也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境界也不一樣。 ——那我們如何來認識器世間、有情世間是一體多元的? ——就是要認識到,要了解到《華嚴經》的這樣一個境界:諸法的差異性。這種不同,這種多元。 『附錄·思考題』: 1.如何理解“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2.凡夫道和聖者道的差別表現在哪裏? 3.我們爲什麼要發心,要親近善知識,對佛菩薩要恭敬、禮拜、供養、承事呢? 4.我們學佛法要在什麼方面去努力,去爲自己確立標准,尋找方向和目標呢? 5.器世間、有情世間、正覺世間分別指什麼世界?如何理解它們的一體多元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