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3/6)
(4月5日 下)
【要點導讀】: ◎ 我們爲何追求不到世間目標? ◎ 如何被世間心智模式引入誤區的? ◎ 學佛爲何不需擔心現世? 叁、修學修道唯修心·通達緣起自和合 1、心地用功莫外求·破邪顯正次第修 【認識世法】: ——世間上面的知識、學問,它是從外面方面看問題。 ——世間的一種心理模式是世間的習慣性養成的。 ——世間的習慣性,它又是從什麼地方來呢? ——是根據世間的人的種種的學習、生活、工作、行爲,然後總結出來這樣子的一套思考、思維、講說這樣子的模式。 ——它這種模式在世間上面來講是成立的,是有它的價值,也可以說也是緣起法,是俗谛的內容。 ——但是這些東西也是空,它不是真谛的部分, ——它不是讓我們內心能夠真正得到提升,無明煩惱得到破除。 ——靠這種的方式、方法,是做不到的。 ——反而讓我們的心又進入到另外一個誤區當中去,進入到一個更加堅固的誤區當中去。 【外求之患】: ——修學佛法,他本來是要在心地上面做功夫,去向我們自己內心裏面尋找問題。 ——那我們學佛法以後,如果依然向外看問題,向外去認識,就非常容易把這些問題說成是外在存在的,不容易把它當成是我們內心的問題。 ——因爲你把它當成是外在的一個問題,就猶如一個人來剝筍一樣:一片一片地往內剝,剝到最後一片的時候,他發現筍裏頭空無一物。 ——也就是我們如果往外看問題,就是從外表來處理問題,就猶如我們剝筍一樣從外表,來解決問題,那麼一直往裏頭解決,解決到最後,發現沒有什麼問題。 ——那個時候不等于說我們就會悟到很多的道理,而恰恰等到那個時候,我們內心已經變成非常無奈,變成非常遲鈍、非常麻木、非常得混亂。 ——甚至呢,內心裏邊已經就很嚴重地受傷,沒有生機、沒有活力,內心不能緣善法。 【修道邪見】: ——好多學佛法的人,時間久了,他不僅僅說,不願意、不喜歡同不學佛法的人相處,也不喜歡同學佛法的人相處。 ——他覺得,你學的法門跟我法門不一樣,你學得那麼差,比不上我,不願意跟你相處; ——或者說,我自己學得這麼差,學得這麼不好,跟你在一起,也會覺得很不好意思,也不願意跟你相處 ——就是學好、學不好,高低都不喜歡同別人相處。這就是我們知見上面的問題。 【如理認識】: ——學大乘佛法,慈悲心嘛。慈悲心就是要培養我們面對所有人、所有事的一種能力。 ——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恒常無間饒益有情,一切時處普攝護,攝受衆生、護持衆生,讓我們的內心越來越寬廣,越來越廣大,越來越有智慧和力量; ——而不是學了佛法以後,把我們內心裹得越來越緊,繃得越來越緊,思想認識越來越機械、越來越單調, ——那都是在用心的過程當中有問題;在修行的過程中存在著障礙。 【學佛誤區】: ——本來我們內心的煩惱、無明狀態時起時落,沒有規則、沒有規範, ——那麼你有一套模式以後,讓那些亂七八糟的煩惱全部組合在一起成了規範,成了一套模式,那我們的心就進入到那樣子一套模式當中去。 ——時間久了,佛法的一些名詞概念、術語、經論的文字,也有可能會變成自己世間心智模式組成部分, ——這個是非常有可能的,並且會常常,也會看得到、聽得到、感受得到。 【樹立正見】: ——所以我們學修佛法,就要直接從內心著手。 ——佛法的路子根據道次第在行持,不能落入到世間的心智模式陷阱當中去。 ——世間的心智模式不能用到佛法裏頭來,不能用到修行這方面來,不能跟修行的次第混爲一談。 ——修行的次第必須根據佛法來。 2、依法實踐自圓融·處世不利觀自心 【如理認識】: ——如果我們真正是符合佛法的原則、佛法的精神,根據佛法的教授去實踐,用心去落實, ——那麼這個人,他的行爲跟所有的人絕對都是能夠相融、融合、圓融,相即不離, ——就差別諸法,它在法性上面是平等的,在緣起上面有區別。 ——在法性上、在空性上,是平等的,那佛菩薩通達緣起,佛菩薩證悟到空性,所以對不同根基的衆生,他都知道如何去適應。 【努力方向】: ——那我們學佛法,就是要逐步逐步向這樣子高的境界、深的境界去努力、去用心、去用功。 ——那我們學得越來越好,成績越來越大,自然而然,我們的緣起就會越來越廣闊,同人家打交道、相處、合作,就會越來越容易和合。 【反省自心】: ——那要不能和合,和不來,內心當中有距離、疏遠、隔膜、猜忌、憤怒、嗔恨、嫉妒等等,諸如此類,都是自己生出來的。 ——自己心裏生出來的,都是自己內心的煩惱、無明狀態。 『附錄·思考題』: 1.慈悲心是要培養我們什麼樣的能力?我們應該擁有什麼樣的內心世界? 2.爲什麼學佛要直接從內心著手,不能落入到世間的心智模式陷阱當中去呢? 3.爲什麼佛菩薩對不同根基的衆生,他都知道如何去適應呢? 4.當我們不能和別人和合共住,和不來的時候,問題主要出在哪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