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4/6-1)
(4月6日)
【要點導讀】: ◎ 我們爲何追求不到世間目標? ◎ 如何被世間心智模式引入誤區的? ◎ 學佛爲何不需擔心現世? 四、奉行業果舍現世·堅固意樂障自除 1、貪著現世空憂慮·踐行業果得心安 【惜法如命】: ——我們對佛法了解一點,了解一個法類,就要照著這一點去實現,照著這一點去努力,照著這一點去用功落實,就要拿來修行用,同自己生命相結合。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他爲了聽兩句佛法,不惜生命。 ——爲什麼爲了要得到兩句佛法,不惜生命呢?那麼佛法比生命更重要。 ——當然有人說,我們沒有生命,那怎麼會有佛法呢?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佛法的話,那我們生命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是不是? 【除遣邪執】: ——但是我們學佛法的人依然常常會關心、會挂念,會擔憂說,我們這樣學佛法,去打工、賺錢、上班,時間少了,機會少了,身上沒有錢,那如果生病的時候怎麼辦呢?沒有錢看病,生病的時候,沒人來照顧自己,最後老的時候,沒人來幫助自己等等。 ——所以就有很多很多的莫名其妙的擔憂,老、病、死種種的問題,非常地挂念。 ——實際上這些的問題都是對現世利樂的貪戀。 ——不等于說你不學佛法,你這些問題就解決好了。不學佛法的人,未必說你生病的時候,人家就很好來照顧你;你老的時候,很多人幫忙你;你臨終的時候,很多人來關懷你,不可能的。當然也有,但是沒有的居多。 ——學佛法的人,那同參道友很多嘛,那我們在龍泉寺,大家來當義工、來學佛法。這麼多的信徒,你出了些什麼事情,大家都會來幫忙嘛,不僅說居士們、義工們會幫忙,我們法師們也會幫忙。 ——他不會說,因爲我們學佛法,我們老病死問題就不會得到解決了,沒人去處理,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擔心。 【廓清正見】: ——因爲你心裏會有這些擔心、挂礙的話,就很難把所有的身心用在佛法上面去, ——也就是這些方面,還是世間心,還是對于現世的貪著,對現世利益的一種執著,所以我們慢慢要把它去掉。 ——佛法是講業果,你只要照著佛法去實踐、去落實,我們有很多的善業,有很多的福業,它自然而然會感得很多好的果報,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師父強調! 2、貌似障緣實考驗·依法實踐不畏難 【如理思維】: ——那麼我們有時候來學佛法的時候、當義工的時候,個別人家裏的父母、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不會理解,勸你不要去學,不要到寺院裏邊來。 ——這個時候就是要考驗自己的信心是不是堅定,會不會動搖?對現實生活當中的種種的境界會不會貪戀?對學佛法會不會感到後悔? ——那麼這些就是檢驗我們的善根、我們的福德因緣、我們的智慧的時候,而不是一種障礙。 ——它表面上來看,這些是一種障礙,那麼這些障礙你超越了,我們內心就越來越沈著,就越來越有力量,同佛法的距離就越來越近。 【如法應對】: ——因爲自己的父母,朋友,他不知道說,宗教信仰的一種意義,生命深層次的一些內容,他不了解。 ——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說,人家這麼關心我們、勸導我們,我們也要跟他過不去,或者說我們也要不理他,要對他怎麼樣子,甚至說要跟他去對立等等,這是沒有必要的。 ——我們就是要以一種平常的心去對待。這都是人的一種觀念、認識問題。 【如理認知】: ——這個佛教裏面,他也需要很多人去做事,承擔如來的家業。 ——從我們國家的、社會的角度來講,它也是社會的一個事業,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它也需要很多有能力的人、有學問的人、有責任心的人去承擔, ——這本身就是社會的一部分,它不是獨立的,不是孤立的。 ——它緣起就是相依共存,更何況我們國家的宗教政策,也是允許和保護的。 ——長期以來人們對佛教、對宗教有很多偏見,有很多誤解,這些方面就需要靠我們去解決。 【認識障礙】: ——那因爲有些人,他對佛法不了解,對宗教不了解的話,就産生了障礙。 ——那他自己的障礙也會變成我們的障礙,因爲緣起的法就是相即不離的, ——就是你內心的問題也會變成我的問題; ——那我這個問題解決了,你的問題自然而然就不成問題,因爲你的問題不會影響到我。 【跨越障礙】: ——學佛法,是不是真正很認真,很認真去實踐、去落實? ——如果我們真正很認真去實踐和落實,那我們對世間上面種種的名譽地位,世間上面所有的種種的“稱譏苦樂、利衰毀譽”,種種的厭惡等等,甚至人家對我們的批評啊,我們都會不在話下的。 ——就是別人對我們的誤解,別人對我們的批評,別人對我們這個障礙啊,我們都能一道一道去解答,慢慢慢慢去跨越。 ——這些就是我們的業障,學佛修道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