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整體性的意義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3/7)
(4月23日上)
【要點導讀】:
◎ 此刻佛菩薩是怎樣利益我們的?
◎ 我們感受到善知識的恩德了嗎?
◎ 什麼是生命整體性?
叁、欲求功德遣疑慮 ·念恩修信納法雨 1、經文彰顯佛功德·凡夫疑蓋障自心 【智慧觀思】: ——智慧,它是一種內心的自然流露,是過去、現在、未來,一直累積下來,不能切割的,同時具足的。 ——佛的法身光明無處不遍照,有時候我們覺察不到,我們體會不到、感受不到。 ——我們念的每句的經文,都能夠說明過去、現在、未來,這些佛菩薩的功德。 ——那你說過去的佛菩薩、現在的佛菩薩、未來的佛菩薩,他怎麼能夠同時具足呢? ——比如說,我們大家念經,大家在這裏用功,那麼現在是屬于現在,現在用功就因爲根據過去佛菩薩的經文、教授來用功修行,所以這種境界,這種佛法是一樣的。 ——我們在用功的時候,也都是照佛法來用功修行,但是我們現在雖然還不是佛菩薩,我們僅僅在學習、在用功,希望我們能夠很快,更快地來成佛。 ——經過若幹年、若幹生、若幹世以後,終于成佛了,就是未來的佛了。 ——現在我們雖然是衆生,但是我們照過去佛菩薩的心願,來用功、修行、辦道,未來成佛。 ——所以我們念一句經本身就會有這樣子大的功德。 【破除疑惑】: ——那我們也不是說,要讓大家念一句經就如何如何,就夠了,而是告訴我們,我們用功念經,它不會白念的,它是有意義的。 ——它是跟未來的佛果相應的,它是順著解脫的道,順著菩提的道在走。 ——不會造成說,我們沒有用功的時候,很想去用功;用功的時候,又對自己這些用功的內容、用功的方法,産生懷疑,說我自己所做的一切,這些的功德會不會白做?是不是能夠成爲成佛的正因? 【觀照自心】: ——那爲什麼會有這些思想呢? ——也就是我們的煩惱——懷疑的煩惱、疑心。 ——貪、嗔、癡、慢、疑,他本身每個人都有這種煩惱。 2、恩德功德明辨析·修信念恩斷惑疑 【如理認識】: ——那麼要斷除這種煩惱,就必須要對佛菩薩、對善知識修信心。 ——我們常常講修信念恩、念恩修信。 ——因爲法師們對我們有恩德,那我們要知道這個恩德何在呢? ——這種恩德也不是虛構的,也不是我們來唱一段贊美詩贊美的, ——這是要真正感受到自己有這方面的體會,佛菩薩、善知識對我們自己有恩德。 【明辨區別】: ——恩德跟功德,還是有一定的區別。 ——功德只是佛菩薩、善知識,他自己成就的,內證的功德,對于衆生份上所成就的種種的功德; ——那麼恩德呢,是我們直接從善知識身上得到的幫助,得到的救護,得到的恩。 【反觀自省】: ——那麼這些恩德體現在哪裏?我們有沒有領納?有沒有真正接受?有沒有真正感受得到佛菩薩、善知識們對我們的恩德? ——如果我們內心裏邊很麻木,內心裏邊對佛法沒有真正的希求,即便告訴我們是佛法,告訴我們說,自己在用功的過程當中有哪些問題或障礙,也是不會相信的。 ——那麼也就是,我們雖然說要學習佛法,而實際上,僅僅在說說而已,而不是真正照著經論,照著佛法去實踐。 【對比觀思】: ——我們常常講,知恩、念恩、報恩。 ——比如說父母對我們有恩,我們知道,父母爲什麼對我們有恩呢? ——因爲父母生了我們,育了我們,培養我們,讓我們成才,讓我們成人,成一個大人,成一個有作爲的人,成爲一個好人。 ——他(父母)給我們很多很多物質方面的、精神方面的等等。 ——這自然而然,他一想起父母,他就知道說代表一切。 ——而不是說,我們說父母對自己有恩,但是有什麼恩我們不知道,那就不能算作,你一個人是知恩的人,你一個人是念恩的人。 ——所謂念恩,念者,銘記不忘。 ——他心心念念,他都知道我們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時時刻刻都是會想念父母對我們的恩德。 【念恩修信】: ——那我們在佛門裏邊修學佛法,佛門裏邊的善知識,對于佛法方面的成就,在佛法方面給我們的幫助,讓我們成就自己的法身。 ——恩人,我們這個常常聽說,對我們教授的,對我們教誡的法師,名爲恩師嘛。 ——他爲什麼名爲恩師呢?他確實有恩! ——他也不是說是一個名詞,一個代號而已,名能昭德。 ——就是我們怎麼樣子來體會,來接受這種恩德,來感受,這是非常重要的!——師父強調! ——你感受不到,我們要念恩,就念不起來。這不可能的。 ——我們要去培養這種信心,那麼時時刻刻都要在我們內心上面去觀察,去調伏自己的煩惱,保持一種愉悅的心態,保持一顆歡喜的心,讓我們的意樂能夠清淨。 ——對善知識給我們的開示,如飲甘露,如病人聽到醫生的教導。 『附錄·思考題』: 1.爲什麼我們念的每句經文都能夠說明過去、現在、未來這些佛菩薩的功德? 2.善知識的恩德和功德有什麼區別? 3.我們應該如何對父母知恩、念恩呢? 4.如何體會善知識對我們的恩德?如何對善知識修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