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修學佛法的重要性》
理念課要點(十)
(7月4日 上)
【第十二次課】
一、破斥不如理聽聞的現狀。
1.不管理論講得多深,最後都會與大家身心行持相結合,回到道次第上來。
理念課的目的本來也不是講理論,而是注重佛法在大家身心上發生作用,轉心、轉變業習氣。覺得講得深是因爲沒有如理聽聞,沒有聽懂法師所講內容。
2.聽聞隨轉修心要,這個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如果聽法師講時能隨轉,同行之間討論佛法時也才能隨轉,這才是一個修行人的心態。
佛的心就時時在聽聞隨轉的狀態,不會太緊也不會太松,所以能在一切境中學到東西。
3.你是以怎樣的心態來聽法?怎樣聽同行談佛法?如理聽聞就是如理作意,要刻意去觀照對治自己的非理作意。如理聽聞的習慣很難培養,百裏挑一。
與人談話時能不能象孩子一樣以赤子之心去聽去接納?大家受世間染汙習氣太久了,要麼輕蔑、要麼高慢、要麼不斷的疑,疑心難斷。有這樣的心態,發現一個殺一個。
4.這就是我們的根器、條件,還有什麼好好高骛遠的?非理作意的人離高量的善知識越近掉下去的也越快。法師在師父面前也不是能時時保持正念,當師父發現對你的慈愛讓你生煩惱時,只好對你冷言相對,才能調伏你。
5.不要因爲距離近了就不如理思惟行持,大家要學習把握這個尺度。
距離遠了會生疏,因爲缺少溝通;距離近了,一聚堆,又是绮語、兩舌、戲論、放逸,現在看好象緣份很好,時間久了就會相互觀過。所以大家要去把握這個尺度。
6.培養如理聽聞的習氣,能讓你早一點遠離世間,在內心不斷種下妙善之因,能讓你早一點出家,這就是出家的等流習氣。
7.有的人很老練、成熟,世智聰辯,都是業障,因爲不是從佛法中培養的,是在世間養成的老練和閱曆,這些無一不是有毒的,在佛門中培養的成熟才是沒有副作用的。
二、文章中“現在的情況是,每個人身體健康……”這段內容。
1.爲什麼說“必須常常來叁寶地加油”?加什麼油?是什麼意思?爲什麼在叁寶地加油?
(1)加油的意思是說策發我們的善法欲。我們來叁寶地靠的是他力,靠他力獲得修行的動力,就叫來叁寶地加油。但光靠他力是不夠的,還要靠自力。
(2)在叁寶地修行與在世間修行。
a.大家可以體會一下,在叁寶地環境中修行,早晚殿、拜佛、上課能長期堅持,大家都有在世間的經驗,在世間一個人就很難堅持修行,面對父母家人、世間環境,不得不去隨順世間習氣。
但要注意一點即是自己的條件、緣起。當我們知道叁寶地的環境很好時,不能排斥世間、家人的環境,厭世、排斥、與家人世人相處不來都是不對的,讓人感覺這群人厭世更不對。
b.認識到叁寶地的環境修行很好時,你會不會隨衆?僧團的修行每天都不會間斷,個人就會有間斷的時候,所以要強調隨衆的可貴。
可以觀察,若一個人長期單獨做事,漸漸就跟團體不能相融,變孤立,時間久了甚至會離開團體,這就是不隨衆的過患。
2.那我們有了熱情,有了善法欲要怎樣修行呢?就是要依次第,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去修。大家要思考,我們的次第在哪裏?朝哪個方向發展?近期的目標是什麼?在自己內心要清楚。
3.最近批大家的回饋本,一個共同的感受是福薄,共同的業相、多生的共業,偏積慧資糧、少積福資糧。
(1)福薄的情況。
各位在世間都是聰明人,但同時有很多知見,待人不寬厚,看周圍的山石樹木,存不住水、長不出東西,就是沒有福,器世間的環境也反映了我們這一群人的業相。窮山惡水。
(2)那我們爲什麼還會衣食不缺呢?
a.廣論P120頁“所未造業不會遇者,謂若未集能感苦樂正因之業,則定不受業苦樂果,諸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雖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須集其一分。”
我們所以能受用佛所集的妙果,還是有因的,雖然沒有象佛一樣集一切因,但也須積了一分。
b.如一把傘,撐開後有許多橫梁支起來,但都被傘面庇護著,法師出家穿上如來的袈裟,在佛教法下出家,就如橫梁和傘的關系,離開傘的庇護就只是一根鐵,種種功德好處就不會有。大家對法師的恭敬是恭敬佛的清靜幢相,進入僧團就是受到了佛的庇護。
(3)大家如果福夠的話,展現的面貌遠不至此。
a.大家慧多于福的一個表現是很能講,講很多,但調伏不了煩惱,這種慧就是狂慧、幹慧,沒有福德慈悲的滋潤。口風所積,鬼神生嗔。這是很糟糕的,就是我們的現行、業相。我們福夠的話,修道場就不會有這麼多困難、障礙。
b.舉例,金洲大師福很大,金洲大師是王子,因爲他的出世,國家的谷子結兩個穗,糧食豐收,不缺吃的。他外出遊玩,撿到一尊佛像,拿回去供養、信佛,國人都跟著他信佛。我們呢?我們信佛,很多人反對。
(4)講大家福薄的原因是要說明我們這輛車要開到哪裏去?就是要朝積福這個方向去開。
a.所學理論入耳出口,不能調伏內心相續,大家就要長期朝積福的方向努力。
舉例,曾經一位大德,濟度老和尚,先蓋自己的廟,花了很多時間蓋好,然後又去幫別人蓋廟,弟子問老和尚原因,老和尚說,要想學道次第廣大甚深的法,沒有廣大的福德是學不進去的。這一點對我們是一種觸動。
b.如果認爲常住天天給我們找活幹,幹了很多活累積不到福資糧,就是因爲這種作意很不好。如天平一樣,福德很差時,想修修不起來,福德累積多了,天平就會上去,修行才會有覺受,不是苦思冥想了半天還是沒有什麼感受。
舉例:法師去年冬安居,努力用功了一百天,最後對“納法成業”這句話感受到深廣的內涵,這種感受與一個冬天的用功是有絕對關系,然後對忏悔、承擔、護持都會比較有感受。
(5)現在大家承擔做事有沒有願力攝持?有願力福德累積的會更大,菩薩修積福德都會發大願。
a.例如撿垃圾,沒有願力時只是一個善行,若發願撿淨自己國土、他方國土、一切衆生心中的垃圾,這種發心願力就能累積廣大的福德。這就是六度萬行,所以菩薩做很小的事也能積大福德。
b.因此培福時的願力非常重要,各個組的同學,做事時有沒有結合自身發心發願,意樂動機是怎樣?
c.不一定非得有出離心、菩提心才能發起這樣的願,刹那間就可以發起這樣強大的誓願,發起之後還要讓它持續。佛菩薩在因地時都是這樣發願的。
叁、文章中“在道次第修學上不得力,就如同一部很名貴的車……”,這段是講決定和決定幹什麼?決定修行、決定成佛。
1.師父曾和出家比丘開會,師父問決定出家的請舉手,大家都舉,又問決定成佛的舉手,就不是所有的人都舉了。所以這種決定是很難的。
2.決定修行還有量的不同,叁種情況:決定必須要修行;能修行,即內緣暇滿、外緣知識;速修行。大家問問自己決定了嗎?是否具足了能修行的條件?
八無暇已經有了,五自圓滿和五他圓滿也隨順,外緣知識如何呢?
(1)外緣知識。
a.今天說師父法師是我的善知識,明天可能因爲善知識的一個眼神一個臉色就不認爲是了,師父法師對自己未言先笑時就有信心,稍給臉色冷漠就認爲善知識起煩惱了,這就是沒有金剛心。如果善知識對自己突然冷漠冷言時還有信心是很不容易的,就是有福德的一種表現。《弟子規》中說:“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親有過,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谏不入,悅複谏;號泣隨,撻無怨。”
大家想想對自己父母的感覺,父母若有不對做的不好,是不會起一點嗔心怨恨的,會以最大的孝心去勸谏。舉例,“闵子骞單衣順母”的故事。
所以師父是生生世世帶我們修行的善知識,法師是幫助指導我們的善知識。
b.舉例,大尊者對法的恭敬,對現出家相的沙彌恭敬頂禮,大尊者爲什麼這樣?就是“以見當來”,讓後來的人效法。
有一種現象是居士對沙彌講話訓斥不敬,在法師前裝得很好,在沙彌面前習氣暴露無遺,這樣的人會讓正法隱沒。出家人是否如法,他的清靜幢相都能帶領無量衆生脫苦,對沙彌起僧寶想,從他身上學到東西,才是對的。他再差也是法王子,居士再高也是居士。
世間官位越高的人也是越謙虛,這就是業果,謙虛感得高貴,高慢感得低賤。
c.所以外緣知識,尊重善知識、法師、沙彌、同行善知識,都是我們所決定要緣的善知識。
(2)決定修行了之後就要速修行,抓緊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浪費。
實際上決定的時候就包含了這叁方面,決定出家就包含了決定修行,決定要修行了對飲食、住宿等情況就要能面對、要無怨無悔,如因這些事影響了自己的決定,就是退失道心了。
(3)廣論第64頁,“如是若于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一欲樂,須思四法。……”這一段內容再次說明決定要修行。
因爲思惟暇滿人身要引樂出苦,所以決定必須要修行,能修行,內緣暇滿、外緣知識,還要速修行,因爲無常,每天每小時每一秒都要修行。
(4)問問我們自己決定了嗎?決定的程度有多少?大家多少有了一些量,但是不圓滿。理上要清楚明白,樹立正確的見解,行持上要長期努力,有了正解才不會自誤誤人。
3.決定成佛。決定要修行就不容易,決定成佛不是更難嗎?大家要樹立正確見解,我是可以成佛的。可從兩方面生起信心。
(1)由比量而生起信心。前面學過比量,看到人的福德智慧有高有低,可以推知佛是真實存在的,于是生起信心。
(2)從法來生起信心,即二谛、四谛。二谛即世俗谛和勝義谛,四谛即苦、集、滅、道。
苦的原因是不是集?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不是煩惱無明貪嗔癡?我們可以去觀察,不是說強行接受,而是通過觀察思惟抉擇能明白道理。
四、文章中“只有說我們要修行,才會去想找老師……”這段內容,是講決定要修行之後要做的事情,就是找老師、用功、認識自己的心。
1.《瑜伽師地論》說:“由善法欲乃至能得諸漏永盡,是故此欲名還滅根本。”善法欲是還滅的根本,把善法欲提到了很重要的高度。
與還滅門相對的是流轉門,流轉生死輪回。
2.文章中講佛法是用來對治我們的心,不是對治別人,也不是講給別人聽聽。因爲煩惱痛苦的根源在我們自己,而不是別人,如果我們對治別人、認爲煩惱問題是別人給我們造成的,當下就是在否定自己的決定,就是在流轉門,而不是還滅門。
我們一天之中有幾個念頭是向內觀照的?大部分時候都是心向外弛求,印光大師說:不知攝心,返照回光,如是學佛,實難得其益。
3.不要說我學佛學了多少年,學了多少年,有多少向內觀照用功?有沒有認爲苦的原因是集?在實際狀態中,我們還是在向外用功,沒有決定,答案也是資糧的問題,我們的信心還很膚淺,所以要謙虛、好學,才能一步一步學上去。(待續)
《漫談修學佛法的重要性 10》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