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修學佛法的重要性 11

  

《漫談修學佛法的重要性》

  理念課要點(十一)

  

(7月5日 上)

  

  

【第十叁次課】

  

一、指出大家上課前不如法的狀態。

  

1.忙碌了一天上課前要收心,法師每次課前都靜坐祈求,一次也沒間斷,有沒有人也學習這樣做?僧團中有人講話實在不應該,以後都會成爲比丘,象這樣世俗習氣怎樣才能去除?

  

2.放逸散亂很難進入上課狀態,大家有沒有去串習收攝,每次上課都要提醒。沙彌離法師近了要不忘形,否則受傷害最大,平常法師很隨和是與大家結善緣。理念課一直提著很強的心力願力,大家有沒有對得起?

  

3.晚課時值班的人開著房門不見了,有沒有安全意識?周末遊客很多,有沒有爲常住著想的心?好的聞法習慣,理念課上講的許多好習慣有沒有堅持去練習?一個簡單的合掌,現在又回到老樣子了,念知力差啊,能做好的同學很少很少。

  

  

二、強調上堂課講的“善法欲”,對法強烈的希求心,大家觀察自己還有沒有?有沒有修行的善法欲?

  

1.在僧團、團體呆久了,吃飯、上殿、上課,是不是成了生活、成了過日子?

  

(1)世間人一早起來、上班、熬到下班、回家、睡覺,放假朋友聚會,出去吃喝玩樂,這種生命是沒有智慧的,是一種強大的世俗習氣,他不會去想自己該怎麼樣。

  

(2)我們有沒有這種狀態?適應了寺院生活後要去反省。

  

2.真正的修行人心一直在精進度中。

  

(1)每天修行的量是一定的,不會因場合而調整,這樣就能日積月累的修行。

  

(2)師父每天那麼忙,每次陪師父外出,師父都帶上要學的東西,學習教內外最新的動態、言論,怎樣去帶動、扭轉。師父學習的動力一直不減,一直到成佛都是這樣子不斷學習。

  

3.那這個因在哪裏?就在我們現在的狀態。這種狀態或者說是強烈的善法欲,就是綿綿密密的向道之心。

  

(1)這種心的狀態是可以延續的。如早晚殿後,內心的甯靜狀態是會持續一段時間的,大家有沒有這種體驗?也許現在做不到心心念念,但可以在許多點提策起來,如上殿、用齋時,這樣雖然是間斷的,但就能連續起來,一天都保持在綿綿密密的向道心中。

  

(2)持續這樣用功,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心會比較甯靜、清明,比較能覺照。你會突然領悟,原來修行的次第狀態是這樣的,目前也許覺得煩惱粗重、沒有辦法,但不斷用功就會變化,給自己帶來信心。

  

(3)法師曾幾天處于這種狀態之中,知道自己的每一個舉動都是和成佛有關系的。

  

  

叁、以上所講就是文章中的內容“在法會期間做義工、來護持叁寶、爲居士服務,那麼你必須把自己所作所爲和成佛聯系在一起,和修行聯系在一起,否則就變成世間善法。”

  

1.我們與世間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所做的事是與成佛、與修行聯系在一起的。

  

(1)大家做DVD、做網站、翻譯時有沒有去想和成佛有聯系?還是變成了生活,過日子?

  

(2)我們每次做事之前都緣念,四句偈,爲利衆生願成佛,念的時候內心是什麼狀態?做事的時候能不能提起來,又是什麼狀態?

  

(3)調整聽聞狀態。現在我們談這些道理就不是清談了,而是要與大家“談心”,談心上的問題,與世間人的談心閑聊是不同的。因爲直接趣入內心世界,有時就像一把利刃一樣插在我們內心。

  

a.曾與一個同學說跟他談心,他覺得說自己沒有資格與法師談心,就是悟性太差,法師所說的談心的狀態能不能悟到?

  

b.大家去清華聽課,海闊天空,講完了你還是你,我還是我。

  

(4)僧團裏有一個舍志羯磨法,所有的人都不跟你說話,你會很難受,現在有一個法師不理你,不跟你說話,你就已經受不了了。

  

(5)現在我們來出家、護持、做義工,排除了很多障礙,就要認認真真,不要晃晃悠悠的,理念課的目的就是轉大家的心、轉大家的業,這是我們與他人不同的地方。

  

2.怎樣把做事與成佛、與修行聯系在一起?

  

(1)舉例。a.法師在廣化寺時種菜,鋤頭鋤下去,每一下就知道是成佛的資糧,這種感受很明顯,日子還是過,跟人也有說有笑,但內心有一個覺照的力量一直看著自己在修行,這種力量就一直能生起來,這種狀態曾持續好幾天。

  

大家現在沒有這種感受也不要著急,不斷忏悔、集資淨罪,慢慢就會有。

  

b.在工地幹活時不斷去憶念這種狀態,有許多感悟。撿石頭,看到石頭有大有小,爲什麼呢?因爲每個緣起每個人都是不能忽視的,就如大石頭小石頭有不同的作用一樣。以這樣的狀態去做事就會法喜充滿,就有意義,勞動前後心都很甯靜、不會散亂。

  

也有人習慣念佛,念佛也可以。

  

c.法師邊做事、和大家說話、笑容可掬,但心裏還能念咒、自己記數。

  

(2)所以心的作用是很大的,我們要慢慢培養、練習,大家要跨一步進入修行的狀態,這樣我們才能看懂師父的話“你必須把自己所作所爲和成佛聯系在一起,和修行聯系在一起,否則就變成世間善法”。

  

但如果在做事過程中陷入強大煩惱習氣中,也不要緊,也是有意義的。

  

3.法師的修行體會狀態是與教理相合的。

  

(1)廣論第47頁,未修中間應如何,“複應學習四種資糧,是易引發奢摩他道,毗缽舍那道之正因,所謂密護根門,正知而行,飲食知量,精勤修行,浩寤瑜伽,于眠息時應如何行。”

  

(2)所以,福資糧、慧資糧是可以感受得到的,資糧豐厚的一個特點就是心續穩定、平穩。四種資糧是因,將來感得的果就是禅定、空性、止觀雙運。

  

(3)綿綿密密的修行狀態就是與止相應、與定力相應的。綿綿密密的向道之心,不是世間談戀愛的心、對人嫉妒的心,實際上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有這種能力,只要方向一轉,就能做到向道了。

  

由因而達到空性、禅定、止觀雙運的果時,快樂就得到了。

  

4.所以我們要把做事、護持同修行、成佛聯系在一起。如何聯系呢?就是要或緣念佛號,或緣正念善法。

  

(1)可從總相上緣念一下,中間事情很多可能起煩惱,只生起了一兩次正念,其他時間忘記了,但一開始認真殷重緣念是很重要的,一開始就與善法相應。

  

(2)跟做網站的同學講過等起善。大家學了業果,造業用四個方面來說明,即事意樂加行究竟,意樂中分想、煩惱、等起。

  

a.等起善就是意樂中的等起,讓意樂與善法相應。

  

b.“想”是什麼?廣論第122頁“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比如你給法師倒一杯水,這個“想”是什麼?有沒有煩惱、等起是什麼?想是法師作法師想,沒想錯人。學了戒律後想很重要,如桌子上看到一塊表,你可能想這塊表挺好,也可能想這塊表沒人要了,作無主物想,可能就拿走了,無主物想雖然不犯盜,但也要注意。

  

c.等起就是一開始我們爲什麼要做這個事情?可能事情太多,如法會期間,有時一開始就忘記緣念了,做事中間還起了非常大的煩惱,但我們一開始爲叁寶、護持叁寶的心是善的,中間的煩惱暫時不去管它,讓自己的心一直緣在善法上,不斷緣念自己的等起善。這樣做完事,一定是賺得比煩惱多。要注意的是,煩惱不是說不管它、不對治,而是說重點在不斷緣念善法上。

  

  

四、文章中“我們在寺院就不同,……每次都是這些法師、這些同…

《漫談修學佛法的重要性 1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