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理念课要点(十一)
(7月5日 上)
【第十三次课】
一、指出大家上课前不如法的状态。
1.忙碌了一天,上课前要收心,法师每次课前都静坐祈求,一次也没间断,有没有人也学习这样做?僧团中有人讲话实在不应该,以后都会成为比丘,象这样世俗习气怎样才能去除?
2.放逸散乱很难进入上课状态,大家有没有去串习收摄,每次上课都要提醒。沙弥离法师近了要不忘形,否则受伤害最大,平常法师很随和是与大家结善缘。理念课一直提着很强的心力愿力,大家有没有对得起?
3.晚课时值班的人开着房门不见了,有没有安全意识?周末游客很多,有没有为常住着想的心?好的闻法习惯,理念课上讲的许多好习惯有没有坚持去练习?一个简单的合掌,现在又回到老样子了,念知力差啊,能做好的同学很少很少。
二、强调上堂课讲的“善法欲”,对法强烈的希求心,大家观察自己还有没有?有没有修行的善法欲?
1.在僧团、团体呆久了,吃饭、上殿、上课,是不是成了生活、成了过日子?
(1)世间人一早起来、上班、熬到下班、回家、睡觉,放假朋友聚会,出去吃喝玩乐,这种生命是没有智慧的,是一种强大的世俗习气,他不会去想自己该怎么样。
(2)我们有没有这种状态?适应了寺院生活后要去反省。
2.真正的修行人心一直在精进度中。
(1)每天修行的量是一定的,不会因场合而调整,这样就能日积月累的修行。
(2)师父每天那么忙,每次陪师父外出,师父都带上要学的东西,学习教内外最新的动态、言论,怎样去带动、扭转。师父学习的动力一直不减,一直到成佛都是这样子不断学习。
3.那这个因在哪里?就在我们现在的状态。这种状态或者说是强烈的善法欲,就是绵绵密密的向道之心。
(1)这种心的状态是可以延续的。如早晚殿后,内心的宁静状态是会持续一段时间的,大家有没有这种体验?也许现在做不到心心念念,但可以在许多点提策起来,如上殿、用斋时,这样虽然是间断的,但就能连续起来,一天都保持在绵绵密密的向道心中。
(2)持续这样用功,会进入另一个世界,心会比较宁静、清明,比较能觉照。你会突然领悟,原来修行的次第状态是这样的,目前也许觉得烦恼粗重、没有办法,但不断用功就会变化,给自己带来信心。
(3)法师曾几天处于这种状态之中,知道自己的每一个举动都是和成佛有关系的。
三、以上所讲就是文章中的内容“在法会期间做义工、来护持三宝、为居士服务,那么你必须把自己所作所为和成佛联系在一起,和修行联系在一起,否则就变成世间善法。”
1.我们与世间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所做的事是与成佛、与修行联系在一起的。
(1)大家做DVD、做网站、翻译时有没有去想和成佛有联系?还是变成了生活,过日子?
(2)我们每次做事之前都缘念,四句偈,为利众生愿成佛,念的时候内心是什么状态?做事的时候能不能提起来,又是什么状态?
(3)调整听闻状态。现在我们谈这些道理就不是清谈了,而是要与大家“谈心”,谈心上的问题,与世间人的谈心闲聊是不同的。因为直接趣入内心世界,有时就像一把利刃一样插在我们内心。
a.曾与一个同学说跟他谈心,他觉得说自己没有资格与法师谈心,就是悟性太差,法师所说的谈心的状态能不能悟到?
b.大家去清华听课,海阔天空,讲完了你还是你,我还是我。
(4)僧团里有一个舍志羯磨法,所有的人都不跟你说话,你会很难受,现在有一个法师不理你,不跟你说话,你就已经受不了了。
(5)现在我们来出家、护持、做义工,排除了很多障碍,就要认认真真,不要晃晃悠悠的,理念课的目的就是转大家的心、转大家的业,这是我们与他人不同的地方。
2.怎样把做事与成佛、与修行联系在一起?
(1)举例。a.法师在广化寺时种菜,锄头锄下去,每一下就知道是成佛的资粮,这种感受很明显,日子还是过,跟人也有说有笑,但内心有一个觉照的力量一直看着自己在修行,这种力量就一直能生起来,这种状态曾持续好几天。
大家现在没有这种感受也不要着急,不断忏悔、集资净罪,慢慢就会有。
b.在工地干活时不断去忆念这种状态,有许多感悟。捡石头,看到石头有大有小,为什么呢?因为每个缘起每个人都是不能忽视的,就如大石头小石头有不同的作用一样。以这样的状态去做事就会法喜充满,就有意义,劳动前后心都很宁静、不会散乱。
也有人习惯念佛,念佛也可以。
c.法师边做事、和大家说话、笑容可掬,但心里还能念咒、自己记数。
(2)所以心的作用是很大的,我们要慢慢培养、练习,大家要跨一步进入修行的状态,这样我们才能看懂师父的话“你必须把自己所作所为和成佛联系在一起,和修行联系在一起,否则就变成世间善法”。
但如果在做事过程中陷入强大烦恼习气中,也不要紧,也是有意义的。
3.法师的修行体会状态是与教理相合的。
(1)广论第47页,未修中间应如何,“复应学习四种资粮,是易引发奢摩他道,毗缽舍那道之正因,所谓密护根门,正知而行,饮食知量,精勤修行,浩寤瑜伽,于眠息时应如何行。”
(2)所以,福资粮、慧资粮是可以感受得到的,资粮丰厚的一个特点就是心续稳定、平稳。四种资粮是因,将来感得的果就是禅定、空性、止观双运。
(3)绵绵密密的修行状态就是与止相应、与定力相应的。绵绵密密的向道之心,不是世间谈恋爱的心、对人嫉妒的心,实际上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有这种能力,只要方向一转,就能做到向道了。
由因而达到空性、禅定、止观双运的果时,快乐就得到了。
4.所以我们要把做事、护持同修行、成佛联系在一起。如何联系呢?就是要或缘念佛号,或缘正念善法。
(1)可从总相上缘念一下,中间事情很多可能起烦恼,只生起了一两次正念,其他时间忘记了,但一开始认真殷重缘念是很重要的,一开始就与善法相应。
(2)跟做网站的同学讲过等起善。大家学了业果,造业用四个方面来说明,即事意乐加行究竟,意乐中分想、烦恼、等起。
a.等起善就是意乐中的等起,让意乐与善法相应。
b.“想”是什么?广论第122页“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比如你给法师倒一杯水,这个“想”是什么?有没有烦恼、等起是什么?想是法师作法师想,没想错人。学了戒律后想很重要,如桌子上看到一块表,你可能想这块表挺好,也可能想这块表没人要了,作无主物想,可能就拿走了,无主物想虽然不犯盗,但也要注意。
c.等起就是一开始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可能事情太多,如法会期间,有时一开始就忘记缘念了,做事中间还起了非常大的烦恼,但我们一开始为三宝、护持三宝的心是善的,中间的烦恼暂时不去管它,让自己的心一直缘在善法上,不断缘念自己的等起善。这样做完事,一定是赚得比烦恼多。要注意的是,烦恼不是说不管它、不对治,而是说重点在不断缘念善法上。
四、文章中“我们在寺院就不同,……每次都是这些法师、这些同…
《漫谈修学佛法的重要性 1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