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修學佛法的重要性 8

  

《漫談修學佛法的重要性》

  

理念課要點(八)

  

(7月2日上)

  

  

【第十次課】

  

一、文章中“以上所說,其目的就是要讓大家明白……”這段內容。我們要認識我們的根機、條件、程度。

  

1.學參禅的條件是什麼?參禅的行者是大乘還是小乘?參禅就是止觀,止觀的基礎是什麼?

  

至少要有戒的基礎,除了戒律,五戒、八戒、比丘戒等,還要有發心。佛製戒的內涵是爲道製戒。我們有沒有相應的發心?

  

2.參禅打坐的動機是什麼?有沒有想饒益衆生、利益他人?還是自己修、最好別來煩我?動機是爲了更好的利益衆生,得禅定是得到一個工具、方便。大智度論說菩薩爲利衆生需先在寂靜處修禅定得禅定。

  

3.修學禅定要以大乘出離心、菩提心、深信業果爲基礎。勝義的菩提心未發,假象造作的菩提心也應發起,下士道、中士道的基礎也不能忽視。有的人好樂修禅定修密,就是不了解自己的程度。修密的基礎也是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就只是結個緣,而且很危險。

  

阿底峽尊者持比丘戒,250條,微細戒都不犯,一有犯就馬上忏悔。如不認識這一點,我們好高務遠的心就拿不掉。

  

4.菩薩度化衆生先觀其根器,劣慧者爲說淺法,中慧者爲說中法,廣慧者爲說幽深教誡。

  

那什麼是淺法,深法?如聽聞軌理在道前基礎中,是比較共世間的淺法,但從趣入佛法打基礎來說,它又是非常重要的,是深法。

  

如敲門、柔軟語、贊歎語是淺法,大家做得怎樣?若讓你去閉關打坐,在一個小房間裏關久了,又受得了嗎?

  

  

二、文章中“其次,認識到佛法對自己的生命有幫助…..”這段內容。認識自己的根器條件後要長時間積聚資糧,資糧多了自然能對經論、內涵比較有體會。

  

1.大乘十法行:供養、施他、谛聽、披讀、受持、書寫、開演、諷誦、思惟、修習。

  

2.師父破斥了一個偏執,即天天在屋子裏討論是討論不出佛法的。舉例,釋迦牟尼佛爲何要出家、不在皇宮修行,以及《出曜經》中的話。

  

那我們現在討論有沒意義?佛法是討論出來的嗎?實際上研討是把大乘十法行都包括了。

  

3.佛講法是依四悉檀而說的。悉:周遍;檀:布施。即周遍布施衆生一切法。

  

世界悉檀即共世間的,如大家都認爲衣服怎樣穿比較好;第一義悉檀即空性;各各爲人悉檀即生善悉檀,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因緣讓人生起善法;對治悉檀即對治習氣現行。

  

如佛一段時間給弟子們講修供養布施的好處,弟子們就都出去化緣,拼命修布施供養,有的人化很多很好的東西回來,有的人沒化到什麼東西,然後有人就跟佛彙報種種情況,佛一看不行就說這樣過頭了、影響修行了,于是又給弟子們講寂靜的好處,弟子們又都回來打坐參禅。即佛這樣講法是對治悉檀,對治悭貪。

  

師父在這裏講佛法不是在屋子裏討論出來的也是對治悉檀,光討論是不夠的,還要解義。

  

我們要以四悉檀的眼光看佛經論典,這樣才不容易偏執。

  

一個好的說法師能靈活善巧地以四悉檀來說法。師父就是非常了解我們,針對我們而說的。

  

4.佛世時乞食的例子,比丘乞食,與千家萬戶結善緣。比丘又叫乞士,上求佛法,下乞飲食以滋色身。

  

古印度對出家人是非常景仰尊崇的,那時出家是一種風氣,崇尚出家修行解脫。目前我們的時代不適合乞食,佛法東傳過來後就變化了,開始建叢林、蓋廟,有大寮儲備飲食,祖師大德還製定種種戒,傳爲佳話。爲什麼會這樣呢?

  

5.佛在五分律中講隨方毗尼,大家下去思考怎麼理解隨方毗尼。對隨方毗尼要正確理解,否則容易成爲一種借口。

  

6.舉例:a.佛法東傳後乞食不能做了,那怎麼與衆生結緣呢?現在成了博客,又如平安面,歡迎四面八方的人來吃,外相變化了,但內涵沒有變。

  

b.出家人的服裝。佛世時是一塊布、偏袒右肩,佛法傳來後出家人去皇宮露肩就不合適,不符合這邊的審美和習慣,國主就下令不能這樣穿了,袈裟也發生了變化,現在衣服上的如意扣是祖師大德後來做的,大褂是漢朝時人的服裝。而韓國日本,出家人的衣服又有不同變化。

  

c.唱誦的腔調。我們的唱誦是宮庭音樂和民間音樂的結合,韓國日本就又不同,因爲這樣佛法才能廣宏。

  

所以,通過這些大家可以知道佛法的表現形式在變,外相在變,我們就不要執著外相而忽視內涵,但也不是說不要外相。

  

7.又如,僧團現在吃飯用缽不用碗,又複古了,是因爲大家對此都能接受,對飲食不那麼執著了,于是師父就根據大家的喜好調整了;法師現在上課都穿袈裟,講課九衣,最尊貴的衣服,也是因爲大家希求心增長了,希求持戒,所以師父根據緣起就讓大家調整了。

  

義工居士往往容易教條,有問題都問法師怎麼辦,如果大家對四悉檀有理解,就能靈活地領會師父法師的意趣。

  

8.所以,這裏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是佛法不能遠離衆生,佛法有積極入世、引導社會、饒益衆生的精神,隨方毗尼,不斷變化自己。

  

9.思考:你所理解的隨方毗尼是什麼意思?如何體會把握?

  

  

叁、文章“平常在家時……”“在更多情況下,大部份的佛弟子僅僅做些好事……”這兩段內容。

  

1.研討要與自己的生命結合;做好事只是積點福報,還談不上修行,還要有智慧。“不應雜罪行”,即不能又造善業又造惡業,否則不能很快成佛,罪業會影響我們的修行。

  

2.不能只做點好事要與前面結合起來思惟才不會覺得矛盾。前面說要積累資糧,才能對經論更易理解體會,這裏又說不能光做點好事,實際上前面沒有說積什麼資糧,這裏是說不僅要有福德還要有智慧資糧。

  

  

四、上課的狀況。

  

1.大家要對法師當仁不讓,積極調動思惟,辯論生智慧,太虛大師就有這樣的精神。

  

2.大家要調整自己依止善知識的狀態,適應不同善知識的風格。觀父容顔,舍自自在,懷孝子心、虔誠心。

  

3.我們能否在善知識面前把內心真實地表現出來,要去善巧學習,現在大家佛法學得比較少,要積極思惟,努力去培養。

  

(待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