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修學佛法的重要性》
理念課要點(九)
(7月3日上)
【第十一次課】
一、複述上堂課的內容。
1.複述應總攝講要點。
2.理念課也學了很久了,首先我們要得到正確的見解,做不做得到是第二位的,上課的內容開演的很廣,因爲學習是一個熏習的過程,一般人不容易馬上做得到,不斷熏習成種,才能與佛法越來越相應。既要精進努力,又要認識自己的現狀條件。
二、文章中“真正修行是要面對內心的問題,一般分爲叁個層次……”這段內容。
1.修行的叁個層次,第一層不學佛的人,認爲問題是別人給我們造成的;第二層剛學佛時,會做好事,內心會變得比較好;第叁層真正修行時,主要時間都是在觀照自己的心。
2.討論,我們屬于哪個層次?爲什麼說屬于這個層次?請說明?
一個法拿出來,要能在生活中找到相應清晰的形相,大家要去練習,討論也不一定要有一個結果,但學習了經論後要常常能觀照自己的心。
叁、文章中“《大寶積經》說:佛久識心相,猶如巧幻師,幻作種種像,如佛號應供。…佛已揀擇心,衆生爲心縛,佛能真實知,如幻師教子。…所行心境界,導師決定見,如夢受五欲,迷彼愚癡者。……調伏作業已,心無分別事,如來見心相,世間所不知。……所言心勇者,能破魔軍衆,以心見心者,觀心不疲倦。……”這段內容。
1.這段話含義很深,佛久識心相,就象魔幻師。《地藏十論經》中講了兩種觀法:真唯識觀和唯心識觀。真唯識觀:認識到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心的幻化、外現。
2.如大家會做種種的夢,爲什麼會做夢呢?唯心所現。實際上我們白天看到的人事物與我們在夢裏的狀態基本是一樣的。
從這裏可以引出一個問題,夢境是真的還是假的?如夢到被老虎追趕,夢醒後會認爲是假的。白天遇到的事,如電腦被人弄壞了,就起煩惱,很真實。白天還有理智,晚上夢裏多是習氣,如白天看到討厭的人晚上夢見跟他吵架,又如夢見被老虎追趕、夢見親人或自己死了,做夢時感覺很真實,醒來後還感覺很真實,跟白天的境一樣真實。因爲心的狀態會延續,白天所想會延續到晚上的夢裏。
我們比較容易體會晚上的夢是幻化的,在夢中身口都停止了,只有心在起作用。白天我們看到山河大地很真實,是因爲我們堅固的我執習氣,真唯識觀就是講白天和晚上的境界一樣都是幻化的。
又山河大地在佛的眼裏是淨土,在我們眼裏是穢土,馬麥佛吃就是天廚妙供,其他人吃就是馬麥。
3.如果白天常常作意外境是幻化、是心識的化現,晚上做夢就能知道是假的、幻化的、是夢境。
舉例,在夢中作主的例子,法師夢見班禅大師和叁個黑人。第一步認識是夢境,第二步轉化夢境,讓自己在夢裏變變變,變得象山一樣高大,就是在夢裏自己做主、轉變。
在夢裏可以做到,白天也可以做到,做不到是因爲我們不能久識心相。我們被心束縛的死死的,佛來教我們,如幻師教子。凡夫無法認識所受的五欲是如夢如幻,而佛有無分別智能了知。
大家觀照一下自己當下的心,看到了嗎?要達到第叁個層次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如何來觀心?用什麼來觀心?
四、文章中“那麼如何來觀照自心呢?……”這段內容。師父說就是要根據佛法來觀照。
1.這與前面“以心見心者,觀心不疲倦”是聯系在一起的,那麼我們用什麼觀心呢?
廣論第45頁:“所言修者,謂其數數于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蓋從無始,自爲心所自在,心則不爲自所自在,心複隨向煩惱等障,而爲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是,爲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我們無始以來被心牽著走,做不了自己的主,這裏所說“自”是誰,心不是“我”,“我”又是誰?
我們要學習讓心聽我們的話,讓它隨自自在,讓它住善所緣它就住于善所緣。
2.“以心見心者,觀心不疲倦”若說以真心觀心,不容易體會,現在用一個代名詞---“正知見”,用“正知見”來檢查自己的心是散亂、掉舉、放逸或其他狀態。
3.從因上來講,聞思階段的“見”叫“正知見”,修行階段的“見”叫“正見”。我們按次第到了修相應慧時,我們的“見”就是“正見”。聞是思的因,修行境界的果就是證空性證果,我們在凡夫看到認爲實在的境界到了修行境界時就能了知是幻化的。
4.正知見就象第叁只眼,時刻觀照到自己的身心狀態。正知也是一種心法,唯識中講是十一種善心所中的一個。
由以上可以知道建立正知見多麼重要。
5.《大般若經》說:諸佛說法,鹹依次第,必有因緣,言無不善。
(1)前面學過學佛與不學佛的人一個區別就是說不說绮語,绮語就是鹹無次第,更沒有因緣,想到哪就說到哪。而佛是觀察因緣而說法。
舉例,接待世間客人,客人說了很多話,都是思惟混亂,毫無次第,內心迷茫,作不了主,口才很好,在自己身上卻做不到。我們隨意說話久了就會感果,身邊人對你說話不相信不信服,高僧大德說話爲什麼能幫人轉心?就是說法依次第、有因緣。
(2)師父說大家在一起不要開玩笑,玩笑開多了,真正講要做的事情時一轉頭就可能忘了,這一點在團隊中很重要,如日本人的團體,相互之間講話就很信服,這個優點值得我們學習。
所以我們在一起不要開玩笑,說一些沒有意義的話。但我們也不要怕說話,不說绮語不代表變得呆滯、不隨順世間人情的話也不說了,大家要學習和把握尺度。
(3)師父說話都是很清楚有原因的,有時師父遇見人會問年紀多大、哪裏人等,是绮語嗎?大家去體會背後的因緣。師父還說過問你這個問題,另一個問題的答案也能知道,種種的狀況也能知道。師父就是言有次第,內心清明,時時正念分明。
我們要去學習,以後可以主持大型活動,大場面複雜局面能鎮定處理,就是靠內心的正念。
6.《摩诃般若波羅密多經》中說的是在說明次第修學的重要性。
五、總攝本堂課的要點內容。
1.修行的叁個層次。大家要學習看到經文認識自己的心相,自己的心相認識不清楚就幫不了別人,講經說法很重要的是觀機而說,觀不到別人的心相就無法契機,我們要培養自己的能力。
2.爲什麼說萬事萬物是幻化、是心的外現?用夢境來舉例,知道夢境是幻化的就能轉變夢境,那白天也是一樣,用正知見主導自己的心轉變外境,
3.廣論中的話。聞思階段的見是正知見,要用正知見觀察身心、萬事萬物。
4.諸佛說法的特點,從中可以看到我們學習的方面和要避免的問題在哪裏。(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