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漫談修學佛法的重要性 7

  

《漫談修學佛法的重要性》

  

理念課要點(七)

  

(7月1日 上)

  

  

【第九次課】

  

一、將本篇文章從第一次課到上次課的理路串講了一遍。

  

  

二、佛法要解決煩惱的問題、業的問題、苦的問題。

  

1.惑、業、苦就象互相咬著彼此尾巴的動物,一直輪轉,無法脫離。

  

2.客觀地看待我們的生命狀態,全是惑業苦。大家認爲上了山才有這個問題是一個錯覺,實際上惑業苦遍一切處,山下是更多的惑業苦。世間人通常是逃避,我們現在是面對肯定會苦,在面對境界時我們的等流習氣會冒出來,我們的惑業感果感覺苦,若生煩惱就是繼續造不好的業,就一直輪轉、苦。

  

3.我們不要造排斥團體的業,與大家其樂融融地相處才是對的,如果發現自己沒感覺,對他人沒有歡喜心,也沒什麼太不好的感覺,此時其實已經中毒了,因爲你對周圍的人生不起善念,就陷入你自己的惑業苦之中,越來越不相應,你下山換個環境,又繼續惑業苦。

  

  

叁、什麼是佛法,法的兩個特點。

  

1.法的兩個特點:“可生物解,不舍自相”,任何一法都有其固有的特性,使人一看就能了解它是什麼;衆生的業不同,對同一個境界的了解也不一樣。

  

舉例,a.如地水火風以堅濕暖動爲其特性;b.一個孩子經常掏鳥窩吃鳥蛋,後來幻化去一座熱鬧的城鎮,城鎮消失後就幻化覺得地獄的火燒自己的腿而奔逃,別人看到的卻是他在桑田裏奔逃,叫醒他之後他的兩腿都被燒焦了。

  

所以衆生業不同,看到的境是不同的,不同業感的人看不到他人業感的境。我們看到的境都是我們內心的顯現,我們以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

  

2.心和境的關系,見境時即見心。

  

周圍的人、事、物是中性的,比如一只杯子它在那裏,本來沒什麼關系,但你的心情好或壞它就與你有關系了。又比如天下雨了,本身並沒什麼好或不好,但剛好你心情愉快或郁悶,就對下雨有好或不好的感受。當下的感受就是你的心。

  

境外無心,心本無生因境有,見境即見心,心在用處,心用在哪裏哪裏就見到你的心,境界無好壞,都是你的心所感受的好或壞,也就是你的業感。

  

這個問題想通了,對一切境界時就沒有問題了,心底無私天地寬,就明白都是自己的問題。

  

有一種情況是多個人對同一個人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一個共業。

  

3.理可頓悟,積習漸修。

  

習氣要依次第對治,悟後起修,先把理弄明白。習氣是很不容易改的,阿羅漢尚有余習,舉例,尊者與女河神的公案。而我們呢?我們要努力對治習氣,要修歡喜心,不讓惑起來,要讓心與善法相應,不讓惡法生起,就是在主宰自己的生命。

  

雖然不一定明白道理,但啓發善心善念去做就已經受益了。

  

  

四、建立佛法正知見。

  

1.世間人一直都在串習錯誤的知見,快樂、煩惱都來自這些知見。現在我們要建立正知見,摘除障蔽我們眼睛的白內障。

  

2.弘一大師說:解如目,行如足。

  

見解更加重要,如果雖有行持,但見解不周不圓,就會誤導害人,法師做得越大害的人越多;

  

如果有正確的見解,行持可能做不到,如鸠摩羅什大師被國主逼結婚生子,行持沒有做到清淨梵行,但對佛理是有正確見解的,所以大師告訴大家要取蓮花而不要取汙泥。正法講出來,聽的人中一定有可以做到的。

  

  

五、回答提問:心性變柔和是一種資糧,憶持力變強就是智慧資糧。

  

  

(待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