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確辨析心相 5

  

正確辨析心相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5/6)

  

(7月18日 中)

  

  

【要點導讀】:

  

◎ 爲何一定要在自心中修出善知識的清淨形象?

  

◎ 我們的心變得柔軟活潑了嗎?

  

◎ 怎樣清除內心的染汙?

  

  

五、慈智圓融唯修心·舍自求法必依師

  

1.格局廣大心無礙·深信佛智舍世法

  

【修心教授】:

  

——在佛門裏邊用功修行,其目的就是要非常深刻地認識自己。

  

——更准確地來講,就是要非常深刻、非常系統、非常全面來認識自己的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究竟有哪些特點,究竟有哪些行相,以及有哪些問題。

  

——然後時時刻刻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來對治、來用功、來觀察、來思惟。

  

——在這樣一個過程當中,去接受、學習、體會佛法的不可思議,佛法的甚深功德。

  

——然後,不斷擴展自己的心量,讓自己的心量越來越廣大,才有力量去包容,包容更多的人,包容更多的事,包容更複雜的情況,包容更大的問題。

  

——不然的話,一點點小問題,我們自己就過不去,把自己障礙住,這怎麼行呢?這怎麼能夠增長資糧呢?增長不了!

  

——那麼我們的心量得到擴大以後,還需要有一顆非常敏銳的心、柔軟的心、速疾的心、活潑的心,去面對一切境界。

  

——也就是說,我們內心要敏銳、敏感,反應要迅速,同時要非常柔軟。

  

  

【破邪顯正】:

  

——而不是佛法學久了,反而變成很遲鈍,很不敏感,甚至變得很無奈、很無助,無可奈何,不知如何是好,這些都是錯誤的行相。

  

——在什麼情況下,自己都知道怎麼做是對的,怎麼取,怎麼舍,非常清楚,這才是有智慧的一個表現。

  

——而不是說,我們依師,善知識每天都要告訴我們,今天做什麼,明天做什麼;現在做什麼,以後做什麼。這個不是的。

  

——如果這樣子的話,那佛菩薩他忙不過來了,他要應對那麼多衆生,那麼多衆生都要去問,他回答都來不及,是不是?

  

——他就告訴你,取什麼?舍什麼?

  

——然後你在整個取舍的過程中,還有什麼問題再告訴你。

  

——這個問題對大家來講,都是一致的,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差別的。

  

——有差別的,是在無爲法上面的差別;在有爲法上面是沒有差別的,都是一樣的。

  

  

【遣除疑障】:

  

——就是我們自己有沒有去做?做得怎麼樣?以及在實踐過程當中有什麼問題?佛陀完全了知,所以,這點我們要非常相信!

  

——如果不相信的話,肯定學不好了。

  

——(如果)覺得我們做的,我們自己的功夫,可能別人還不知道,我們這個法師,還不知道,佛菩薩不知道。

  

——那不可能的事情,好也知道,不好也知道,肯定是知道。

  

——我們只有這樣下去,才不會活在自己的經驗世界當中,才不會被自己所擁有的那些世間知識塞住自己的心空,我們生命的內涵才能夠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充實。

  

  

【觀心自省】:

  

——如果我們內心的空間一直都是塞滿了世間上面的這些觀念,然後,自己一直還來回憶這些世間的觀念,更加相信這些世間的觀念和經驗。

  

——本來佛法就非常微弱,很不容易增長起來,不容易真正讓佛法走到自己生命當中,如果我們還不斷去緣這些世俗的經驗,惰性就會越來越大,我們就會懶惰。

  

——爲什麼會懶惰呢?

  

——原因就是世間法的份量太重,佛法的力量太輕,所以這個心不能向上緣,心就往下墮。

  

——往下墮,所以你自己的動力就不強,斷惡修善的力量就不足,顯示出懶惰、放逸這樣子的一些狀態。

  

——懶惰、放逸、無明,就是自己內心行相的外在體現,佛法沒有學好的體現。

  

  

2.棄舍自宗除慢心·破除無明唯依師

  

【慢心障道】:

  

——所以,如果一個人總認爲說,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那麼你就不會進步了。

  

——但是往往,我們會這麼認爲,我自己對我自己最了解,別人不了解我,別人不理解我,別人經常誤會我,別人經常跟我過不去。

  

——如果自己最了解自己,那麼就是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那麼你就會認爲說,自己的所作所爲常常會被別人誤會,會被別人誤解。

  

——這樣子的話,我們自己就不容易去尋求別人對自己的幫助,那麼我們怎麼能夠會進步呢?就進步不了了,進步都不能進步,我們怎麼能夠成長呢?

  

  

【趣道前提】:

  

——但是,我們要認識到這一點是非常不容易的。

  

——你如果真正沒有把自己的內在的一些觀念舍去,舍自宗,自己內在這個主張去掉,這個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是自己內心對事物的認識的出發點,評判的標准,徹底完全放棄,否則要同佛法相應,是很難的,要說很好地能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是很難的。

  

  

【對比辨析】:

  

——如果我們說,自己最了解自己,這個都是從世間法出發的,

  

——因爲從世間法出發,過去你做過的很多事情別人不知道的,所以你最了解自己;

  

——如果從佛法的角度,他可以去分析,分析你大概做過什麼事情就知道了,從業果去分析,能夠分析得出來。

  

  

【如理認識】:

  

——那麼我們講,自己了解自己,是了解自己的心,是了解自己的心相,以及我們如何來對治自己心相上面種種的問題,要把它去掉。

  

——然後要讓它這個好的心相出現,要讓光明出現,讓智慧出現,讓慈悲出現,這個是不一樣的。

  

  

【修學關鍵】:

  

——如果我們自己能夠了解自己的話,那麼你能不能把自己內在這些肮髒的、染汙的、不好的行相去掉呢?不可能的事情呢,去不掉啦!

  

——就是因爲去不掉,所以我們就要到叁寶地來用功、修行,我們需要來依師學法。

  

——爲什麼呢?因爲善知識、師長比我們清楚需要怎麼樣子來清除我們內心那樣子一些錯誤的、染汙的行相,

  

——那麼這個是我們內心當中的一個心理的立論的一個基點,這是非常的重要的!——師父強調!

  

  

【反觀自省】:

  

——在我們自己生命的深層次當中的這個認識的最基本的點,就是我們無明的盲點,就在這裏。

  

——如果沒有在這一點上發生變化,進行革新,那麼我們就會非常堅強地執著我們的觀點和我們的主張。

  

——如果這樣子下去的話,等同于我們一個人的思想已經僵化,已經得了不治之症,還會進一步嚴重和惡化下去。

  

——那怎麼會有可能來接受和包容佛法的智慧與慈悲呢?

  

——常常自己感到痛苦、煩惱、不能解脫,爲什麼不能解脫呢?

  

——因爲你沒有生起斷除煩惱的心,所以只會越來越煩惱,會越來越痛苦。

  

  

『附錄·思考題』:

  

1.在佛門裏邊用功修行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應該擁有一顆什麼樣的心呢?

  

2.爲什麼我們有時候會懶惰、放逸?

  

3.我們對自己的了解是一種什麼狀態?真正的了解自己是指什麼?

  

4.我們爲什麼要到叁寶地來用功修行,來依師學法?師父爲何說這一點非常重要?

  

  

《正確辨析心相 5》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正確辨析心相 6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