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個人中心主義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4/6)
(7月23日 上)
【要點導讀】:
◎ 爲什麼對境時內心會疲倦、會懈怠?
◎ 什麼樣的人,佛菩薩比較不好度化?
◎ 怎樣做才能不遠離善知識?
四、變改身心聞思修·依師學法道根本
1.聞思踐行調身心·舍自自在依師友
【認識身心】:
——我們每個人的身心本身就是一個世界。你說,我們身心怎麼會是一個世界呢?
[喻]:比如說,你吃了不該吃的東西,即刻你的身體就會發生反應,因爲它是物質的,物質跟物質就會發生反應。
——你看了不該看的東西,你聽了不該聽的東西,我們的心情就會發生改變了,你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心情也會發生改變。
——換一個角度來講,如果我們做了該做的事情,我們聽了該聽的事情,我們看了該看的境界,我們的身心也會發生變化。
[喻]:比如,我們吃素跟吃葷的人,身體的變化就不一樣;我們聽經聞法,跟社會上面聽那些流行音樂,內心的變化就不一樣;我們看佛經跟看小說不一樣。
——我們拜佛,我們在寺廟裏邊的生活跟在世俗上面的生活,絕對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們的身心是密切相關的,同時跟我們的依報環境,也是有著極其直接的關系的。
【熏修轉心】:
——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不斷來改變自己的身心。
——剛剛開始,諸位對佛法不是很了解,那麼需要常常來寺院裏面當義工、護持叁寶;
——時間長了,慢慢慢慢自己也就懂了,自己懂了之後呢,自己內心的種種的計較、分別、執著也就放松了;慢慢呢,解跟行也就相應了。
【如理認識】:
——所以,如果沒有聽經聞法,沒有思維法義,不是照著佛法去實踐,就會有可能對于外在的境界感到不適應,感到不相應,
——依然還是固守、執守自己內心原來的那些世俗的心態。
——也就是,我們到佛門來,到寺院裏頭來,只有經過聞法、思維法義,並且去實踐,然後你才能夠逐步逐步適應這樣一個清靜的環境。
——不然的話不可能的,你時間一長的話,你心情一放松,原來的那些煩惱,原來那些習氣毛病就會出現。
【師父教誡】:
——我們如果不是抱著一顆放下、學習、自在、快樂、歡喜的心來學修佛法,
——如果沒有認識到師法友是自己生命當中極其重要的部分,不重視、沒有注意營造師法友環境,
——而是時時刻刻強調同自己胃口相配的一些境界,
——如此下去的話,即便是住在寺院裏,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幫助和真實的利益,因爲你不知道什麼是境界,你不知道什麼是緣分,你不知道什麼是佛法。
2.用心靠法度衆生·依師之本業相應
【如理認識】:
——佛菩薩、善知識在法的體性上是一致的、是一味的、是一貫的。
——也就是說佛菩薩的佛法,是從善知識的行爲上,教授、教誡上得到體現、得到诠釋,讓有緣的衆生,由此能夠以此爲緣來獲得救度。
——所依靠的是什麼呢?不是善知識本人,而是善知識爲我們講的佛法。
——所以我們所談到的度衆生,不是說一個人掉到水裏邊去,我們要把他拉起來,
——我們這個是一個比喻:我們是沈溺在叁有的大海。
——他是要靠心去救,而不是用我們人的手去救。是用心去救,用心裏面的法去救的,而不是靠外在的形象去救人。
——我們是靠心去救,是靠心裏邊的佛法去救,是靠心裏的佛法在我們的行爲的體現去救。
【把握要旨】:
——我們學法的人,我們的行爲就要同佛菩薩、善知識的行爲相應,我們才有辦法得到救度。
——如果說善知識說了一套,我們自己做了一套,或者說我們做的不是根據善知識的教授,不是根據佛言祖語的話,那我們自己的業就同善知識的業不相應。
——你雖然也是善事,也是好事,也是佛法,但是業不相應了。
——業不相應的話,時間長了,逐步逐步就會遠離,這是肯定的。
——所以說,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它的原理就在這裏,它的原因也就在這裏,它的根本點也就是在這裏。
——是靠人給我們傳授佛法,然後我們根據這些佛法去實踐,所以說我們的這些佛法,也是善知識給的。
——如果不是善知識給的,我們就很難去修。
【如法認識】:
——佛陀爲什麼名爲世間解呢?
——就是世間上面的所有的事情他都知道,所有人的問題他都了解;
——爲什麼名爲善知識呢?
——就是善于了知我們的情況,善于了知我們的問題,善于給我們做指導和幫助。
——這樣子的話,世間所有衆生內心裏邊的問題,心意識裏邊的問題,以及所有的因緣果報都是通達的。
——佛菩薩、善知識,他是從業果上面去分析的、去看待,他是從無爲法方面去看待問題的,他跟我們凡夫衆生認識問題是不一樣的。
『附錄·思考題』:
1.爲什麼說我們每個人的身心本身就是一個世界呢?
2.爲什麼有時即便住在寺院裏頭,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幫助和真實的利益呢?
3.我們靠什麼救拔衆生出叁有大海呢?
4.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的原理、原因、根本點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