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突破个人中心主义 4

  

突破个人中心主义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4/6)

  

(7月23日 上)

  

  

【要点导读】:

  

◎ 为什么对境时内心会疲倦、会懈怠?

  

◎ 什么样的人,佛菩萨比较不好度化?

  

◎ 怎样做才能不远离善知识?

  

  

四、变改身心闻思修·依师学法道根本

  

1.闻思践行调身心·舍自自在依师友

  

【认识身心】:

  

——我们每个人的身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你说,我们身心怎么会是一个世界呢?

  

[喻]:比如说,你吃了不该吃的东西,即刻你的身体就会发生反应,因为它是物质的,物质跟物质就会发生反应。

  

——你看了不该看的东西,你听了不该听的东西,我们的心情就会发生改变了,你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心情也会发生改变。

  

——换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做了该做的事情,我们听了该听的事情,我们看了该看的境界,我们的身心也会发生变化。

  

[喻]:比如,我们吃素跟吃荤的人,身体的变化就不一样;我们听经闻法,跟社会上面听那些流行音乐,内心的变化就不一样;我们看佛经跟看小说不一样。

  

——我们拜佛,我们在寺庙里边的生活跟在世俗上面的生活,绝对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的身心是密切相关的,同时跟我们的依报环境,也是有着极其直接的关系的。

  

  

【熏修转心】:

  

——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不断来改变自己的身心。

  

——刚刚开始,诸位对佛法不是很了解,那么需要常常来寺院里面当义工、护持三宝;

  

——时间长了,慢慢慢慢自己也就懂了,自己懂了之后呢,自己内心的种种的计较、分别、执着也就放松了;慢慢呢,解跟行也就相应了。

  

  

【如理认识】:

  

——所以,如果没有听经闻法,没有思维法义,不是照着佛法去实践,就会有可能对于外在的境界感到不适应,感到不相应,

  

——依然还是固守、执守自己内心原来的那些世俗的心态。

  

——也就是,我们到佛门来,到寺院里头来,只有经过闻法、思维法义,并且去实践,然后你才能够逐步逐步适应这样一个清静的环境。

  

——不然的话不可能的,你时间一长的话,你心情一放松,原来的那些烦恼,原来那些习气毛病就会出现。

  

  

【师父教诫】:

  

——我们如果不是抱着一颗放下、学习、自在、快乐、欢喜的心来学修佛法,

  

——如果没有认识到师法友是自己生命当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不重视、没有注意营造师法友环境,

  

——而是时时刻刻强调同自己胃口相配的一些境界,

  

——如此下去的话,即便是住在寺院里,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帮助和真实的利益,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境界,你不知道什么是缘分,你不知道什么是佛法。

  

  

2.用心靠法度众生·依师之本业相应

  

【如理认识】:

  

——佛菩萨、善知识在法的体性上是一致的、是一味的、是一贯的。

  

——也就是说佛菩萨的佛法,是从善知识的行为上,教授、教诫上得到体现、得到诠释,让有缘的众生,由此能够以此为缘来获得救度。

  

——所依靠的是什么呢?不是善知识本人,而是善知识为我们讲的佛法。

  

——所以我们所谈到的度众生,不是说一个人掉到水里边去,我们要把他拉起来,

  

——我们这个是一个比喻:我们是沉溺在三有的大海。

  

——他是要靠心去救,而不是用我们人的手去救。是用心去救,用心里面的法去救的,而不是靠外在的形象去救人。

  

——我们是靠心去救,是靠心里边的佛法去救,是靠心里的佛法在我们的行为的体现去救。

  

  

【把握要旨】:

  

——我们学法的人,我们的行为就要同佛菩萨、善知识的行为相应,我们才有办法得到救度。

  

——如果说善知识说了一套,我们自己做了一套,或者说我们做的不是根据善知识的教授,不是根据佛言祖语的话,那我们自己的业就同善知识的业不相应。

  

——你虽然也是善事,也是好事,也是佛法,但是业不相应了。

  

——业不相应的话,时间长了,逐步逐步就会远离,这是肯定的。

  

——所以说,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它的原理就在这里,它的原因也就在这里,它的根本点也就是在这里。

  

——是靠人给我们传授佛法,然后我们根据这些佛法去实践,所以说我们的这些佛法,也是善知识给的。

  

——如果不是善知识给的,我们就很难去修。

  

  

【如法认识】:

  

——佛陀为什么名为世间解呢?

  

——就是世间上面的所有的事情他都知道,所有人的问题他都了解;

  

——为什么名为善知识呢?

  

——就是善于了知我们的情况,善于了知我们的问题,善于给我们做指导和帮助。

  

——这样子的话,世间所有众生内心里边的问题,心意识里边的问题,以及所有的因缘果报都是通达的。

  

——佛菩萨、善知识,他是从业果上面去分析的、去看待,他是从无为法方面去看待问题的,他跟我们凡夫众生认识问题是不一样的。

  

  

『附录·思考题』:

  

1.为什么说我们每个人的身心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呢?

  

2.为什么有时即便住在寺院里头,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帮助和真实的利益呢?

  

3.我们靠什么救拔众生出三有大海呢?

  

4.道之根本亲近善知识的原理、原因、根本点在哪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