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個人中心主義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2/6)
(7月21日 上)
【要點導讀】: ◎ 爲什麼對境時內心會疲倦、會懈怠? ◎ 什麼樣的人,佛菩薩比較不好度化? ◎ 怎樣做才能不遠離善知識? 二、破除二執趣佛境·如理作意對境修 1.自我中心佛難度·心佛相應斷二執 【依教自省】: ——如果我們常常認爲說,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確的,自己所作所爲是最恰當的,自己的選擇是最正確的,時間長了,就會成爲一切以自我爲中心。 ——一切以自我爲中心的人是比較難辦的,佛菩薩也比較不好度。 【我執過患】: ——我們一個人,如果常常覺得比人高一等,自己有很多方面比別人要優越,時間久了,就非常容易生活在一個不很現實、不很實際的世界當中。 ——一個人如果時時刻刻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快樂,自己想要得到的事情,忘記了要去利益衆生是我們佛弟子修心的本質,時間一長,慢慢慢慢就會自己把自己綁得很緊,自己把自己繃得很緊,甚至最後就綁死了。 ——爲什麼呢? ——因爲你內心裏邊一直想:我要得到好處,我要得到勝利,我要遠離痛苦,得到快樂,時時刻刻只想到說,我要的這些內容,我要的這些果報,忘記了這些內容、這些果報要怎麼樣子才能夠得到。 【如實觀心】: ——所以我們如果自己感覺到說,還有自己的東西存在,還有自己個人存在,還有自己的一些觀念,還有自己生活的空間,所有的這些都是個人的我執、法執的體現, ——都是自己不能融入大衆,自己不能同佛菩薩相應的表現。 【去除我執】: ——如果我們自己真正的心已經同佛菩薩相應了,那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語是受我們的心來支配的。 ——這心讓我們說話,我們就說話;心讓我們走路,我們就走路;心讓我們手上拿東西,就拿東西,做事就做事,是受心支配的。 ——如果心跟佛菩薩相應,佛菩薩是同所有的衆生相應的,這種境界是非常殊勝的,非常不可思議的, ——如果我們進入這樣子的一種狀態,這樣子的一種思想境界當中去,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個人的種種的觀念,個人的種種的想法,不會有了,肯定不會有了。 ——它有的話,自己就會主動去調整。 2.依正不二如理觀·用法修心一切境 【依正一體】: ——比如說,我們來到寺院裏邊用功、修行、集資糧,要布施自己的時間,要布施自己的體力,要作種種的供養。 ——所有的這一切,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慢慢慢慢我們就同佛菩薩造了一份相應的業。 ——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時間也好、物品也好、財物也好,所有的這些都是自己依報的一部分。 ——依報就是自己正報的一部分;反過來說,我們的正報離不開依報,依報跟正報是一體的,只是在我們的心裏將它分開。 【如理認識】: ——就一個物品來講,這個物品,也可以說是你的,也可以說是他的,也可以說是善知識的,也可以說是佛菩薩的;所有的這些都是自己內心裏頭的一種安立和感覺。 [喻]:比如說,我們眼前的一盆花,那這盆花可能是你出了錢,在花店裏邊買的,然後送到佛堂來供,雖然是你買的花,供在這裏,但是大家也能夠看得到的。這樣一盆的鮮花,因爲我能夠看得到,這是我所緣的境界,從我所緣的境界這一點來講也是我的。我們把這盆花用來供養佛菩薩,那麼也就成了佛菩薩的境界。 ——這也就是說,我們所有依報的一點一滴,自己內心裏頭怎麼作意,它就會有什麼感覺;怎麼安立,它就會産生怎麼效果。 【凡夫境界】: ——比如說,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看到一個人,覺得這個人有很多的問題,慢心很重,我要去幫助幫助他,這就是你的發心。你發心要去幫助他,你才會有信心、有興趣,有歡喜心去勸導他、去安慰他,去開導他; ——反過來說,對方慢心那麼大,你覺得他這是一種煩惱,我趕緊要遠離他,躲得遠一點,免得到時候,對方的慢心來侵犯自己,是不是?那你可能就不會理他。其他的煩惱也是一樣的,貪嗔癡煩惱啊,懷疑煩惱啊,無明煩惱也是一樣的。 ——反過來說,如果對方學修、資糧,各方面比自己好,你如果自己安立說:我應該同他多接觸,在他的身上能夠學到很多好的東西,能夠學到佛法,能夠積到資糧,能夠啓發自己修改很多的習氣毛病。這樣子的話,有這樣的作意,自然而然你就會非常樂意同他去接觸,因爲你內心已經這樣子安立了,這樣思維了,這樣作意了。 ——換個角度來講,對方如果比我們好,資糧比我們多,條件比我們好,福慧也比我們多,那麼你如果這樣子作意:對方爲什麼會比我好這麼多呢?他爲什麼會受到大家的尊重呢?爲什麼會受到大家的重視呢?爲什麼能夠修得那麼好呢?你一直在這裏反問自己,一直在這裏起疑惑,一直在這裏覺得自己不如他,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別人,那麼你自己就會自我責備、自我埋怨。然後呢,你就會對對方的長處、對方的優點進行觀過。觀過,怎麼觀過呢?你就覺得:反正你修行好是你的事情,你資糧積的多也是你的事情,跟我沒有關系,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你修的跟我修的也不相幹,是不是?兩回事。 ——所有的這些,都是我們內心的感覺了,內心的狀態,內心的問題,其實這也是一種慢心了,這是自己的慢心; ——也就是,有時候你看到別人好,看到別人的長處,會起煩惱;看到別人的不好,看到別人的短處,也會起煩惱。 ——就是順境、逆境,對自己有利,對自己不利,都會起煩惱,這個就是凡人的境界,就是世間衆生的境界。 【菩薩境界】: ——而佛菩薩的境界就不是如此,衆生有痛苦的時候,他就要去解救,幫助他走出煩惱; ——衆生有快樂的時候,佛菩薩會告訴我們,這些是行苦,是靠不住的。 ——佛菩薩度衆生就是自己願力的體現,是佛陀智慧慈悲的普照,所以利益衆生就是自己的清靜的業在利樂衆生。 【對境用法】: ——就是無論人家是一個什麼境界:痛苦也好,快樂也好;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需要用法修心。 ——在這樣的境界上,自己要用法修心,佛菩薩也是告訴我們用法修心。同樣如此,我們同同行善友之間的關系,也是用法修心的時候。 ——不是說,我們要把這些境界抛開、遠離,內心裏邊自己把它拒絕在外,然後來談修心,這是不對的,跟道次第不瓜葛了。 『附錄·思考題』: 1.一切以自我爲中心是一種什麼心態?我法二執的表現是什麼? 2.如何從如理作意體會依正一體? 3.當同行比我們好,資糧比我們多,福慧也比我們多時,我們該如何如理作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