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突破個人中心主義 3

  

突破個人中心主義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3/6)

  

(7月22日 上)

  

  

【要點導讀】:

  

◎ 爲什麼對境時內心會疲倦、會懈怠?

  

◎ 什麼樣的人,佛菩薩比較不好度化?

  

◎ 怎樣做才能不遠離善知識?

  

  

叁、造業動機依業果·如法行持趣內涵

  

【認識問題】:

  

[喻]:有時候,一個老人家,一個小孩子,他可能拿出十塊錢、二十塊錢,來供佛,哪怕雖然只有十塊錢、二十塊錢,但是,這十塊錢、二十塊錢就代表他的一切了,因爲他一共也只有十塊錢、二十塊錢,就意味著,他自己把所有的都供養了,內心裏邊沒有挂礙,內心裏頭沒有保留,內心裏頭完全都清靜了。

  

——那麼我們歲數大了,我們有很多自己的觀念以後,就不容易這樣子作意了。

  

——我們更多的作意是在自己的分析,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判斷:哪些要去做?怎麼做?做多少?就是會去規劃,對現實生活當中的各個層面進行規劃。

  

——這些規劃的目的,有些是爲了自己的生活的方便嘛。方便就是你在世上呢,要去應酬、待人接物,需要花錢,需要用東西。

  

——那麼有些人到這個佛門裏面來,也是一樣的。他要去規劃,我要做哪些事情,我要供養多少錢,我要留多少錢等等。

  

——那麼心裏的這些狀態,同一個小孩子沒有任何保留的一種內心的狀態和動機,是不一樣的。

  

  

【世間見解】:

  

——所以我們修供養,他最重要的是一個供養的心。因爲我們有供養的心,才是最爲重要的。

  

——而不是用世間上面的那些常識、那些觀念、那些想法,來分析、來判斷、來指導自己日常生活當中的所作所爲。

  

——那這些是世間的見解了,世間的知見了。

  

——世間的知見,它只是有相對的對跟錯,有相對的是跟非,有相對的善跟惡。

  

——實際它本質上都是從煩惱出發,都是錯的。

  

  

【佛法知見】:

  

——佛法,它是從哪裏出發呢?

  

——從業果出發,是從行爲的動機出發,是從做這一件事情的性質出發的。

  

——這個事情是一個什麼樣性質的事情?我們是什麼樣的動機?這些事情會引發什麼結果?

  

  

【如理辨析】:

  

——人的動機、人的發心又是根源于佛法的教授而來的,

  

——它絕對不會說是無緣無故來的,無緣無故不是一種真正的發心。

  

——不只是說,我看到你拜佛,那我也來拜佛;我看到你聽經,我也來聽經;我看到你供花,我也來供花;你供水,我也來供水,這不是了。

  

——因爲你不知道它裏邊的道理,你沒有起決定解,你不是根據佛法的教授來做的。

  

——所以你雖然有發心,但是你發心的內涵跟他發心的內涵是不一樣的,不可同日而語了。

  

——就同樣一件事情是不一樣的、絕對不一樣的。

  

[喻]:就猶如我們一部電腦一樣,你這個小孩子,他不知道如何來操作,他可能頂多用來打字、打遊戲;那如果一個懂行的人、專業的人士,他可以用電腦來管理社會、用電腦來辦工、用電腦來幫助和指導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一切的一切都是能夠發揮作用的。所以雖然做同樣的一件事情,雖然同樣都是在按電腦的這些鍵盤,但實際上,他的行爲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這完全不一樣的,甚至是相反。

  

  

『附錄·思考題』:

  

世間知見和佛法知見的出發點有何不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