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突破个人中心主义 3

  

突破个人中心主义

  

——师父开示要点笔记(3/6)

  

(7月22日 上)

  

  

【要点导读】:

  

◎ 为什么对境时内心会疲倦、会懈怠?

  

◎ 什么样的人,佛菩萨比较不好度化?

  

◎ 怎样做才能不远离善知识?

  

  

三、造业动机依业果·如法行持趣内涵

  

【认识问题】:

  

[喻]:有时候,一个老人家,一个小孩子,他可能拿出十块钱、二十块钱,来供佛,哪怕虽然只有十块钱、二十块钱,但是,这十块钱、二十块钱就代表他的一切了,因为他一共也只有十块钱、二十块钱,就意味着,他自己把所有的都供养了,内心里边没有挂碍,内心里头没有保留,内心里头完全都清静了。

  

——那么我们岁数大了,我们有很多自己的观念以后,就不容易这样子作意了。

  

——我们更多的作意是在自己的分析,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哪些要去做?怎么做?做多少?就是会去规划,对现实生活当中的各个层面进行规划。

  

——这些规划的目的,有些是为了自己的生活的方便嘛。方便就是你在世上呢,要去应酬、待人接物,需要花钱,需要用东西。

  

——那么有些人到这个佛门里面来,也是一样的。他要去规划,我要做哪些事情,我要供养多少钱,我要留多少钱等等。

  

——那么心里的这些状态,同一个小孩子没有任何保留的一种内心的状态和动机,是不一样的。

  

  

【世间见解】:

  

——所以我们修供养,他最重要的是一个供养的心。因为我们有供养的心,才是最为重要的。

  

——而不是用世间上面的那些常识、那些观念、那些想法,来分析、来判断、来指导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所作所为。

  

——那这些是世间的见解了,世间的知见了。

  

——世间的知见,它只是有相对的对跟错,有相对的是跟非,有相对的善跟恶。

  

——实际它本质上都是从烦恼出发,都是错的。

  

  

【佛法知见】:

  

——佛法,它是从哪里出发呢?

  

——从业果出发,是从行为的动机出发,是从做这一件事情的性质出发的。

  

——这个事情是一个什么样性质的事情?我们是什么样的动机?这些事情会引发什么结果?

  

  

【如理辨析】:

  

——人的动机、人的发心又是根源于佛法的教授而来的,

  

——它绝对不会说是无缘无故来的,无缘无故不是一种真正的发心。

  

——不只是说,我看到你拜佛,那我也来拜佛;我看到你听经,我也来听经;我看到你供花,我也来供花;你供水,我也来供水,这不是了。

  

——因为你不知道它里边的道理,你没有起决定解,你不是根据佛法的教授来做的。

  

——所以你虽然有发心,但是你发心的内涵跟他发心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不可同日而语了。

  

——就同样一件事情是不一样的、绝对不一样的。

  

[喻]:就犹如我们一部电脑一样,你这个小孩子,他不知道如何来操作,他可能顶多用来打字、打游戏;那如果一个懂行的人、专业的人士,他可以用电脑来管理社会、用电脑来办工、用电脑来帮助和指导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一切的一切都是能够发挥作用的。所以虽然做同样的一件事情,虽然同样都是在按电脑的这些键盘,但实际上,他的行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完全不一样的,甚至是相反。

  

  

『附录·思考题』:

  

世间知见和佛法知见的出发点有何不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