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個人中心主義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1/6)
(7月20日 中)
【要點導讀】:
◎ 爲什麼對境時內心會疲倦、會懈怠?
◎ 什麼樣的人,佛菩薩比較不好度化?
◎ 怎樣做才能不遠離善知識?
一、趣道次第起定解·一切所緣恒修心
1.依師修心次第行·道總建立發定解
【總攝廣論】:
——大家學習佛法,根據道次第修行,道次第主要的就是兩條了:一條,親近善知識;一條,修心。整部的《廣論》都是圍繞這個進行展開。
——那麼,如何修心呢?一個暇滿。然後呢,修心,修行。
——修心、修行的前提,要對道總的建立起決定解。
——所謂“道總建立起決定解”就是,理論方面要認識清楚,並且這種的認識已經是産生了決定了,這就叫做發決定解。
【反思問題】:
——那我們修行不好,用功不能上路,反反複複,摸不著邊,就是因爲不知道什麼叫做道總,不知道修心的次第,不知道修心的前提,道的根本。
【自識根器】:
——修心,我們要以一顆清靜的心,無倦怠的心來修行。
——當然具體怎麼修,怎麼用功:共下士如何修心,共中士如何修心,上士道如何修心,在《廣論》裏頭都有非常具體的教授。
——只是我們一下子還沒有辦法真正照這部論典來修證,所以頂多我們也只是了解一下而已,熏習一下而已。
2.對境觀心識無明·所緣境上無倦修
【如理認識】:
——實際上,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所遇到的任何的境界都是佛菩薩、善知識爲了要令衆生得解脫的境界。
——所有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順境、逆境,都是要讓我們得解脫。
——所謂順境,快樂的境界,要讓我們不要起貪愛、起執著;
——所謂逆境,痛苦的境界,要讓我們不要起嗔恚,要讓我們超越。
——就是說,順境、逆境,痛苦的境界,快樂的境界,就是我們修心的境界,修行的境界。
【如實觀照】:
——世間上面的境界,無非就是痛苦的境界,快樂的境界,不苦不樂的境界,都能夠概括一切。
——那麼我們在痛苦的境界上,快樂的境界上,這樣子的境界是比較強烈的境界,比較容易對自己的內心産生感覺,
——更多的在非苦非樂的境界上,無明狀態!
【何謂無明】:
——所謂無明狀態就是,一天當中內心不知道什麼是好,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去修行也不知道怎麼修,用功也不知道怎麼用功,不曉得究竟做什麼事情才是有意義的,才是最重要的。
【無明之因】:
——爲什麼會這樣子呢?
——就是自己不知道要如何做決定。
——不知道說,決定勝和增上生如何變成我們今生今世實踐過程當中的所作所爲的每一個的步驟,佛法不能落實于當下,道次第不能在現實的自己生命當中得到體現。
——更具體地來講,就是在自己的現實緣起點上,不能認清佛法;
——或者說,在自己的緣起點上,不知道應該如何來學修佛法。
【認清自我】:
——這也就是意味著,自己指導不了自己,自己幫助不了自己,自己不是以最有效的、最便捷的方式、方法與途徑在用功。
——剛剛開始可能還可以,有好樂心,時間一長了,慢慢慢慢就迷茫了,慢慢慢慢就退墮了,用不了功。
【如理認識】:
——在佛門裏邊,在寺院裏頭,也是這樣子了。寺院裏,雖然大家在一起根據佛法步驟,根據修行的次第,一點一點在用功,而實際上,每一個人的情況還是不一樣的。
——每一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每一個人又是我們自己修行過程當中所面臨的,所遇到的,所要頻繁接觸的境界。
——那麼我們在這些境界上,就是修行的很好的機會、很好的條件,就是要在這些境界上去廣集資糧。
——而不是說,我們要在自己所遇到的這些境界上去挑剔,挑剔自己所緣的境界。
【如實觀照】:
——在現實世界當中,你去挑剔的話,那麼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值得挑剔的。
——因爲都是有爲法,都是生滅法,都是無常的法,都是會變化的。
——今天這樣子,明天那樣子,後天又是一個形象,又是一個境界,不可能外在的境界不會變化,肯定是會變化的。
【認識境界】:
——任何一個境界,只要我們接觸到的,我們看到的,我們聽到的,我們接觸到的,就是我們所緣的境界。
——所謂我們所緣的境界,也就是不知不覺,這些信息我們已經接收了,已經領納了。
【如法對境】:
——那麼我們領納了外在的這些境界之後,究竟要怎麼處理呢?要怎麼對待呢?要怎麼轉化呢?
——這就是我們修心的過程、修行的過程。
——那麼我們只有一個更加寬容廣大的心、柔軟的心、清靜的心、沒有疲倦的心、沒有懈怠的心,才有辦法來處理這些紛繁複雜的境界。
【自識心相】:
——懈怠、疲乏、厭倦,不是我們的身體的因素,是我們心理的因素,是我們內心的狀態。
——我們內心覺得辛苦,就辛苦;內心覺得自己困了,它就困了;
——所以,所有的疲倦跟懈怠,就是因爲你有這樣子一顆疲倦跟懈怠的心,有這種疲倦、懈怠的內心的行相障礙了自己。
【深觀自心】:
——爲什麼我們內心會疲倦、會懈怠呢?
——就是因爲自己對所緣的境界沒有興趣、沒有信心,覺得沒有意義,
——就是自己不想在自己所遇到的這些境界上去修心,反而想去遠離這些境界,拒絕這些境界。
【明辨境界】:
——讓我們一個人呆在屋子裏,一個人呆在一個地方,這樣子的話,不等于說,我們內心會越來越寬廣,越來越打得開,有時候恰恰會相反。
——因爲我們在一個相對安靜的境界裏頭,沒有具體生活當中的人跟事的境界,這僅僅是縮小我們所緣的境界而已。
——實際上還是有境界的,因爲你在屋子裏頭,你還要喝水,你還要吃飯,你還要睡覺,你的心裏依然會想問題的,還會想過去的問題,想昨天的事情,還會想明天的事情,想未來的事情。
——這些內心的想法就變成自己所緣的境界了。
——那麼這些境界有沒有意義呢?就沒有意義了。
——因爲你一直在重複過去的這些境界,在回憶過去的這些境界,在比較過去的這些境界。
——比較也好,回憶也好,你不能在這些境界上得到佛法,不能啓發自己的智慧了。
——頂多它只是給我們理出一套世間生活、工作的經驗而已,能夠增長我們更多的日常生活的常識而已。
3.順逆苦樂皆業感·轉心消業出輪回
【顯正去邪】:
——實際上,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有的一切的順境、逆境、苦樂境界都是我們的業報,都是業感。
——這些業感我們也不需要去否定,更不需要去責怪、去責備。
——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利用自己這個暇滿身來修學佛法,在這些境界上用功修行。
——不能去討厭別人,也不能說自己覺得很不爭氣啊,自己覺得很差啊,自己覺得一無是處啊,慢慢下去,自己就沒有信心,沒有信心去用功修行。
【憶佛悲願】:
——佛的願望,是讓我們早日得度,所有的衆生都能夠得度生死、究竟解脫、圓成佛果;
——佛的願望,不是讓大家榮華富貴的,也不是讓大家生活得越來越好,這不是主要的目的,這只是現實生活當中的問題。
【修行指要】:
——所以,我們修行、用功不一定要在點點滴滴的事情上一直去計較,而是在這樣子的境界上去轉心,去消除自己的業障、煩惱障,讓自己的心不要在生死輪回的這個系統當中循環。
——我們的心時時刻刻要同佛菩薩心心念念饒益有情去相應。
——佛菩薩心心念念在饒益有情、普度衆生,我們的心如何去調整、去轉變、去修改同佛菩薩的心去相應,就是內心的這種軌道同佛菩薩的心念的這種軌道去相應。
『附錄·思考題』:
1.整部的《廣論》都是圍繞哪兩個主線進行展開?
2.修心、修行的前提是什麼?
3.無明是什麼樣的狀態?我們爲什麼對境會無明呢?
4.爲什麼說在現實世界當中,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值得挑剔的?
5.我們該以怎樣的一顆心來面對所緣的境界呢?
6.爲什麼面對所緣境,我們內心會疲倦、會懈怠呢?
7.該怎樣如法對待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所遇的一切的順境、逆境、苦樂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