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的功德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3/5)
(7月28日 上)
【要點導讀】:
◎ 我是哪一種層次的皈依?
◎ 如何選擇皈依師父?
◎ 佛世依師的典範是誰?
叁、人緣法緣善結緣·身心皈投趣要旨 【思維認識】: ——那麼我們要如何來選擇自己皈投依靠的師父呢? ——一個是法緣,一個是人緣。 【何謂法緣】: ——所謂法緣,什麼意思呢? ——善知識的言教,自己是不是喜歡聽?是不是喜歡接受?接受得了接受不了?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師父強調] 【非理作意】: ——如果我們聽不懂,我們不願意接受,甚至說就沒有什麼佛法,因爲你事先都已經這麼認識和安立了,那麼你皈依之後,肯定不會去學了。 ——因爲你就會覺得,某某法師沒有佛法,某某法師佛法不可靠,某某法師還是很糟,他不足以來教我,這是肯定的。 【何謂人緣】: ——其次,人緣呢? ——人緣也就是,我們自己本身願意不願意,高興不高興,好樂不好樂,希求不希求,親近善知識?這是一個人緣的因素。 【依師諸相】: ◎情況一:有法緣、有人緣。 ◎情況二:有法緣、無人緣。 ——有時候,我們對一個善知識,可能很喜歡聽他講法,但是你沒有同他相處的因緣,因爲你見不到他,找不到他,這就是說明人緣方面的欠缺; ◎情況叁:有人緣、無法緣。 ——第二種情況就是,有人緣,但沒有法的緣。所謂有人緣,沒有法緣,什麼意思呢? ——就是善知識講的話,自己的師父講的話,他可能願意聽、願意做,但是不會認爲說是佛法。 ——反過來說,善知識講的佛法,自己聽不懂,沒有好樂心,聽不進去,不能依教奉行。 ——這樣子會導致什麼後果呢?導致在別的地方再去求法,那麼能不能再求到佛法呢?也是很難講的。 ◎情況四:無法緣、無人緣。 ——這種情況就是,既沒有法的緣,也沒有人緣。 ——那麼爲什麼又能皈依呢?就是說有存在的名份的關系。 ——就是自己莫名其妙來皈依,皈依完了以後,也就走了,永遠見不到,互不搭杆。 ——可能過了叁年五年,十年八年之後,有人問你,你是不是佛教徒啊,你皈依了沒有啊,他就會說,“啊,是,我是,我已經皈依了。”可能人家再問,那麼你皈依的師父是誰啊,那個時候,他可能才回憶得起來,我是在某某人座下皈依。 【總攝評析】: ——所以這個就是四種情況:有法緣、有人緣;有法緣、無人緣;有人緣、無法緣。那麼第四種就是:無法緣、無人緣。 ——最好的就是——既要有法的緣,也要有人的緣,同時,我們就比較容易依教奉行,這是我們去選擇善知識非常重要的因素。 ——不然的話,你不知道怎麼好了,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一位法師他要面對許許多多的在家的同修、信衆是非常多的。 【如理思維】: ——那麼我們要如何同法師、善知識,去結這方面的緣? ——那我們要去創造了,我們要有這方面的希求心,我們要明了皈依的目的究竟何在。我自己爲什麼要來皈依? 【師父教誡】: ——對皈依的這樣一個主題,我們要更深刻去認識,要根據佛法的標准去認識, ——而不是人雲亦雲,人雲亦雲就沒有意義了。 ——本來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非常寶貴的事情,非常鄭重的事情, ——到了自己的身上,到了自己的手上,都會變成沒有意義,變成很平常的一件事情, ——不能同自己生命的點聯系起來,佛法就進不來了,自己內心的大門就敞不開了。 『附錄·思考題』: 1.我們要如何來選擇自己皈投依靠的師父呢? 2.什麼是法緣?什麼是人緣?依師最好的狀態是什麼?我們自己和善知識之間是什麼狀態呢? 3.我們該如何去創造和法師、善知識之間的緣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