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的功德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2/5)
(7月27日 上)
【要點導讀】:
◎ 我是哪一種層次的皈依?
◎ 如何選擇皈依師父?
◎ 佛世依師的典範是誰?
二、審慎依師明業果·翻邪歸正趣菩提 【類比認識】: ——我們在皈依以前,就要很好地選擇了。 [喻]:用社會上面的話來講,找老師,拜師學藝。你要學一門藝術,學一門技術,要拜老師;你在社會上面,要做某一方面的研究,要找老師、要拜師,它這是一個儀式了,這個儀式就確定了老師和學生這種身份的建立和完成。 ——所以皈依,它不是一般的,把這幾個文辭念一念就了事了。 ——我們在未皈依以前,就是要有很好地考慮和選擇,不然的話,皈依以後意義不大。 【皈依諸相】 ◎情況一: ——因爲你沒有真正發心要學法,更具體地來講,你沒有真正向皈依的師父學習,事先你就沒有這樣子的打算。 ◎情況二: ——第二種情況呢,他這裏皈依,那裏皈依,皈依這位法師,皈依那位法師,當然也不是說不可以,也不是說有錯。 ——更多的情況下,他只是說,我皈依某某大德,我皈依某某大師,我皈依某某法師,用好多的法師、善知識給自己裝裝門面而已。一說我的師父,某某、某某、某某,一大堆能夠講出來。 ◎情況叁: ——那麼第叁種狀況呢?就是隨喜了,隨喜就是好聽一點,不好聽一點就是隨大流,反正大家怎麼做,我也怎麼做,就是他思想裏頭沒有任何的這方面的意識和准備。當然這方面,也是有一點點的作用跟功德; ◎情況四: ——那麼第四種,就是他本來就沒有想要皈依,你本來沒有想說,這個皈依的儀式是老師和學生身份的完成,善知識和弟子身份的完成,就是他自己心裏面沒有怎麼樣子,沒有這樣子的抉擇,然後來皈依。 ——這種的皈依,其實是一種相似的皈依,就是假的皈依,實際上沒有皈依。 【明了後果】: ——那麼這樣子下去的話,會發生什麼後果? ◎第一種狀況: ——真正皈依叁寶的人,真正發心求皈依的人,依教奉行才是有意義的。皈依之後,他就會照著皈依師父的要求去做; ◎第二種狀況: ——第二種狀態的人,他會造成什麼問題?遠離師父。 ——因爲你這裏皈依一下,那裏皈依一下,本身你就沒有打算要去學法,沒有准備根據善知識的教授親身去實踐,就是在跑廟,這裏跑一下,那裏有法會再去跑一下,另外一個地方又去跑一下; ◎第叁種狀況: ——第叁種的狀況,隨喜皈依、隨喜皈依之後,會導致什麼結果呢?導致不認師父。 ——就是不承認說,某某是自己的師父,也就是混在這同修當中了。 ——那也就是你雖然皈依了,實際上你是沒有師父的,你是沒有善知識的,你是沒有師長的; ◎第四種狀況: ——第四種狀況,假皈依,就會導致出賣師父,這是真的。 ——爲什麼呢?因爲你心不在焉。你心不在焉,你就會觀過了。 ——因爲你不認爲說,某某法師足以當自己的師父,所以你不會皈依。 ——你不會皈依的話,那麼你就會覺得這個法師還有什麼問題,那個法師還有什麼問題。 【慎思業果】: ——所以這些方面都是會引發後果的,佛教裏邊叫作業果,它在這裏都是能夠得到體現的,不是說沒有後果的。 ——有時候,自己意識不到會發生這樣那樣的結果了,總是覺得,自己可以到處去選擇,這是不對的。 ——因爲你選擇完了以後,沒有真正去學佛法,沒有真正去用功、依教奉行,對你自己本身來講,是非常不利的。 ——那麼對善知識來講,對傳授皈依的法師來講,那麼也會有影響。 【破斥邪見】: ——就變成說,大家都拿了皈依證,但是有些人認爲說,我這個皈依證就是自己的老師; ——有些人認爲說,這個老師對我好的時候,我就認,對我不好了,我就不認; ——有些人拿了皈依證就是說,這個拿一個好玩啊,可以當門票用; ——才會造成說,我不來,報一個名,拿一個證。這都是極其錯誤的,甚至是非常不應該的!——[師父破斥] 【反觀自省】: ——至少你對皈依的內涵不了解,你對皈依的意義不明白,才會這樣的輕率,這樣的草率。 ——非常草率的人,非常輕諾的人,他是沒有誠信可言的。 ——沒有誠信,他有什麼信心呢?就是隨便答應人家一個事情,答應完了以後不去做,這怎麼能夠說明是信心呢? 【深刻體認】: ——皈依說到底,是自己同善知識生命的契約,生命最深層次的契約。 ——它不是一場一般的遊戲了,如果我們把皈依都當成一場遊戲,當成一場法會,當成一場湊熱鬧,那麼請問在我們整個生命的曆程當中,還有什麼事情比皈依更重要?沒有了。 ——皈依是自己整個人生方向的轉變:走這條路,不到那條路去,所以叫做翻邪皈依。 ——就是我們過去未皈依以前,走的都是邪路、邪道,現在走正道、走正路,菩提道,走在道上去,它是這樣子的一個意義了。 『附錄·思考題』: 1.師父講述了四種皈依從師的狀態,分別會産生什麼後果?我們自己屬于哪種狀態呢? 2.皈依對于弟子和善知識意味著什麼? 3.爲什麼說皈依是我們整個人生方向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