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樣發心修行 4

  

怎樣發心修行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4/5)

  

( 8月13日 中)

  

  【要點導讀】:

  ◎ 如何才是上上發心,下下行持?

  ◎ 參訪善知識的訣竅在哪裏?

  ◎ 經論怎樣才算學活了?

  

  四、依師親近道根本·具相有緣破倒見

  1、次第修學恒依師·親近知識如教行

  【認識問題】:

  ——那麼我們如果對整個的道次第,以及這些的修行的過程沒有把握,內心沒有動力,內心不平等,所謂不平等,就有高低,就非常容易憑自己的世智辯聰來看待。

  ——如果我們憑自己的世智辯聰來看待佛法,來看待善知識,“則斷一切善法根本,故當勤修依師之法”。這是在《廣論》的最後,二十四卷最後裏面談到了這個問題。

  

  【如理認識】:

  ——也就是說,我們在《廣論》的剛剛開始,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最後又談到這個問題,“令心平等,謂于引導修道知識,敬心微劣,則斷一切善法根本,故當勤修依師之法”。

  ——這什麼意思呢?

  [宗]:就是說,我們從最初不懂佛法,他需要懂佛法的善知識來引導我們。那我們懂佛法了,不等于說我們就是成佛了,我們懂佛法了之後,依然還需要善知識對我們的引導,需要更高量的善知識對我們的引導。

  

  【破邪顯正】:

  ——如果沒有這一點的話,要成佛,那麼就是自己的摸索出來了,那我們這種摸索出來的話,是很難很難的,不可能的事情。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自己去摸索的話,這就不叫做道的次第了,就是非常慢的、迂回的,就不是在道次第的範疇。

  ——也就是,在道次第的範疇,就是次第引導。

  ——次第引導的話,它這個範圍是很廣的,我們今生今世、後生後世、生生世世都是如此。

  ——就是怎麼樣這種路能夠走對,不迷惑,一步一個腳印。

  

  【把握要旨】:

  [宗]:也就是說,“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問題的核心在于親近。所謂親近就是,我們自己本身縮短同善知識的距離。縮短這種距離,我們的行爲才能夠符合善知識的教授和教誡。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所作所爲,是根據善知識的教授、教誡去實踐的。

  

  2、尋師先識自根器·親疏遠近凡夫心

  【依師關鍵】:

  ——那麼我們要親近善知識,第二個問題是,到底誰是善知識?誰不是善知識呢?

  ——當然在《廣論》裏頭有說明:十德。

  ——但是你要找“十德”的話,就不容易找到,九德、八德、七德、六德、五德都不容易找到。

  ——不容易找到,它不等于說沒有,這個概念是不一樣的。

  ——有的話,你能不能找到?你能不能親近得到?這是一個核心的問題。

  

  【如理認識】:

  ——也就是說,我們本來是一個這樣子的學生的水平,也有可能說我們的條件很好,也有可能說我們的條件很差。

  ——我們的條件很好,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我們也走不下去,就是我們到此爲止了;

  ——我們條件很差,如果沒有善知識的指導,我們也走不下去。

  ——因爲我們太差了,就不能進步;我們太好了,我們到此爲止。

  ——這是我們學佛法的一個死結,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症結,它就是在這裏,所以我們常常說,要去種因,它的原因還是在這裏。

  

  【顯正破邪】:

  ——那麼如果真正從具量的善知識來說,因爲他是菩提心,因爲他是大悲心,他是“遍緣一切情非情境”。

  ——就是說,在所有的有情、非情身上,都是能夠體現大悲心跟菩提心。

  ——不會因爲說,你這個人跟我比較要好,他那個人跟我不要好,有親疏、有遠近、有高低、有上下,有這樣子種種世間觀念之分,這是極其錯誤的。——[師父破斥]

  ——佛菩薩是平等饒益衆生的。

  ——但是,衆生對佛菩薩、對善知識的這種緣份有區別,是衆生對善知識的緣份,而不是說善知識對衆生的緣份。

  ——他佛菩薩都是平等的,但是我們對佛菩薩有分別,這是肯定的。

  ——我們要求平安的時候,我們就會去拜觀世音菩薩;我們要往生的時候,趕緊念阿彌陀佛;我們要超度,靠地藏王。他自然他會想起這些菩薩。

  ——這實際上,佛菩薩都是大慈大悲,但是我們衆生,他有分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師父強調]

  

  3、破除妄想顛倒見·凡夫難知菩薩心

  【破斥妄想】:

  ——不可能說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忽然間有哪一天有一個善知識說,“好啊,某某,你條件很不錯,跟我去學。”

  ——如果遇到這種的情況,是不太可能的,甚至說是非常的稀有。

  ——如果遇到這種狀況,大部分是騙子,這是真的。

  ——社會上面的這些假的僧侶,假的活佛很多,就是這樣子的。所以(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的。

  ——爲什麼呢

  如果我們自己有真正的這種戒定慧熏修的工夫,自然而然門庭若市,這是肯定。

  ——你就是坐在那裏,自然而然就會有很多人來學,不要到外邊去找人,這是肯定的。

  ——他跟衆生有緣,他到哪裏,他隨便一說話大家都願意聽,他不會說來拉客人一樣,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理認識】:

  ——求法,那什麼叫做求法?

  ——我們沒有求法的心,就變成說,我們這個善知識要求弟子來學,這是顛倒了,就變成要求你來學。

  ——所以我們自己要求法。我們自己要求法,而不是說,我們法師要求大家來學。

  ——法師求大家來學,是法師求法。法師求什麼法?法師求,我們自己來實踐佛法,就是作爲一種集資糧的作用。

  

  【破斥邪見】:

  ——而不是說大家來學佛法以後,好像來壯大你的勢力,那都是一種非常錯亂的,就是你往往自己會以世俗心來看待這個問題。

  ——就是說這個法師,這個廟是不是爲了要壯大自己的勢力?要做得很輝煌?這不一樣的。

  ——就是在表面看起來,也許說這個廟很熱鬧,那個廟人也很多,差不多,那麼你可以用這種理論去解釋,就是你可以這麼去解釋。

  ——但是主事的人,他的發心你是不知道的。

  ——(怎麼能有)那麼簡單的事情說,你要讓它熱鬧起來,它就能夠熱鬧起來;有時候你熱鬧起來,你要讓它退溫,它退不掉,你相信不相信?

  ——你不來的話,會有更多的人來。所以,這不可能的事情。

  ——他這是一種心願,這個佛菩薩的心願,善知識的一種心願。

  

  『附錄"思考題』:

  1.“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的核心是什麼?

  2.爲什麼說是衆生對善知識的緣份有區別,而不是善知識對衆生的緣份呢?

  

✿ 继续阅读 ▪ 怎樣發心修行 5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