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樣發心修行 3

  

怎樣發心修行

  

——師父開示要點筆記(3/5)

  

(8月12日 中)

  

  

【要點導讀】:

  

◎ 如何才是上上發心,下下行持?

  

◎ 參訪善知識的訣竅在哪裏?

  

◎ 經論怎樣才算學活了?

  

  

叁、上上聞思下下行·依教學修離誤區

  

1.發心修行勿脫節·教理通達勵力行

  

【如理認識】:

  

——什麼叫做發心?什麼叫做修行?兩個不能相結合,那什麼叫做發心。

  

——我們要很正確、很完整、很系統地來認識它的內涵,它就能夠開出叁藏十二部。

  

——所謂的修行,它也就是從我們的現前開始,然後去實踐。

  

——根據什麼去實踐?經教,根據我們自己對教理的認可。

  

——也就是,我們發心的本身已經包含對生死內涵的了解、好惡;至少自己在理論上對發心的要義比較清楚。

  

  

【修學誤區】:

  

——如果我們不了解發心的內涵,但是我們也說,我們要發菩提心,要成就佛果,當然我們所做的這一切,也是能夠作爲圓滿佛果的因和資糧,這是肯定的。

  

——但是區別在哪裏呢?問題在哪裏呢?

  

——在理論上面沒有搞清楚,你就沒有辦法去勵力,勵力而行。

  

——就是你沒有辦法去用力,用不上勁,使不上力。自己該在哪一點方面去用力、去著力?立足點、下手處在哪裏?不清楚。

  

——不清楚的話,那麼我們的願望,我們最初的發心,以及現在的發心,和我們平常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行爲,以及具體行爲所要達到的一個效果或目的,所有的這些是脫節的。

  

  

【反思自省】:

  

——可能我們第一天接觸佛法,第一次聽到佛法,我們就發心要成佛,但是在第一次以後,第一天以後,兩年、叁年、四年、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那種發心成佛的心可能還不如第一次聽到佛法的時候那種發心。

  

——這就意味著,自己的這種發心的程度在退化了,在退失了,甚至沒有了。

  

——因爲你在退失,在減弱,自然而然我們沒有那種力量去行持,沒有那種力量去實踐,去修行了。

  

  

【深入思維】:

  

——我們用功、修心,學習道次第,究竟我們怎麼來認識?怎麼來實踐?怎麼來學?怎麼來修?

  

  

【自識根器】:

  

——通常我們要生起共下士道的這個量都不是很短時間內能夠達到的。

  

——我們在共下士道的這些法類的量都生不起來,甚至一個量都生不起來,那麼我們上士道的量,怎麼能夠生得起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思量抉擇】:

  

——再其次,如果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用一生的時間,有可能下士道的量都生不起來,那我們還學不學佛法?

  

——就是說,不要說成佛了,我們在現世能不能生起下士道的量?如果生不起下士道的量,那怎麼辦?算不算學修有成就?我們要不要發心呢?

  

  

2.依教學修莫偏執·大乘發心二乘行

  

【經論教授】:

  

——這在《廣論》裏頭,也是有指出這樣一個問題:“聽聞上上而于下下漸欲修行”。

  

——就是我們在聽聞的時候,聞思的時候,是上上道;但是我們真正用功的時候,要從下士道開始。

  

  

【認識誤區】:

  

——我們現在的問題出在哪裏呢?出在說:我的理論也要上士,我的實踐也要上士,最後你理論上面的認知也不是上士,你實踐上面的功夫也不是上士,兩個都是錯的。

  

——這個《廣論》告訴我們是非常清楚的,理論上面的認識,一佛乘,共下士、共中士是上士道的基礎,它只有上士道,就是一佛道。我們的著力點就是要在下士方面去著力,而不是在上士方面去著力,這就是我們常常發生的誤區。

  

  

【學修偏執】:

  

——但是,我們如果在下士道方面去著力,有可能你下士道的這些道理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很透徹,修得也很相應,這樣子的話,就引發了對上士道沒有好樂心。

  

——就是說,“我不去發菩提心,世間太染汙了,做事太麻煩,我自己用功,能夠用得上路,使得上勁,”

  

——(他)能夠寂靜、持戒,對惡道苦、業果等等,都非常有感覺,非常有定解,就是不能發起利樂一切有情之心。發不起來,他不想去發。

  

——這樣子的話,又回到二乘發心當中去,就是退墮到二乘;

  

  

【師父破斥】:

  

——我們覺得自己的心已經很不錯,利他的心很強,利樂有情的心很強,幫助人的心很強,不容易在下士方面去用功,這就是偏頗。

  

——反過來說,我們如果沒有實踐的話,那我們所談到的那些大乘佛法的言論,都是在空談,因爲你沒有實踐的基礎;

  

——第二,我們在實踐方面很相應,但是,我們跟發心成佛挂不上鈎,又會跑到二乘。

  

——如果是第一個問題,我們發心修行成佛,沒有前面的基礎,這也不是真正的發心,也不是真正的修行。

  

——我們本身就不是真正在學佛法,這個只是(對)佛法的理路有所了解而已,有所認識而已,實際上沒有實踐,這都是比較大的問題。

  

  

【如法思維】:

  

——我們如何做到對上士道的這些發心的教授能夠保持不變,能夠有很強的動力,同時對下士道的種種的法類又很好樂去修?

  

[宗]:也就是說,我們在理論上面的認識、希求是一個完整性、系統性的一佛乘。上士道本身就涵攝了共中士和共下士,但是對共中士和共下士的這些基礎,又很願意,很歡喜,很好樂去修,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也是常常發生的問題。

  

  

【師父教誡】:

  

——所以比較好的方法,比較好的做法,就是大乘發心,但是實際上的行爲看起來還是二乘。

  

——看起來還是二乘,但他又不是說只有二乘的這些行爲,因爲他裏頭有大乘發心。

  

——我們如果沒有好好地在這方面去認識,好好在這方面去努力,我們這些難題、這些疑點,一直會解不開。

  

  

『附錄·思考題』:

  

1.在理論上沒有搞清發心的內涵,會對我們的行持有什麼影響呢?

  

2.《廣論》是如何指導我們學修的?我們的問題出在哪裏呢?

  

3.我們如何做到既對上士道的發心教授始終有很強的動力,同時又對下士道的各個法類很好樂去修呢?

  

✿ 继续阅读 ▪ 怎樣發心修行 4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