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34

  

深信業果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叁十四)

  

(10月22日 中)

  

  [080810課堂筆記之叁十五]

  一、課程調整

  1、師父安排夏安居之後,課程要做調整。

  (1)半年以來的課程,常住大衆普遍感到有受益,這背後是師父、叁寶的憶念加持,也是各位對佛法有真實的希求心。大家在見解上有一定程度的進步和提升,但還需要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2)安居之後常住的課程學習都會調整,理念課只是其中一項。安居後理念課一周只上一次,就沒有複習課了。如果再不珍惜,一次課也可能沒有了。一切都很無常,如果我們不能時時把握並從中得到受益,就非常可惜。

  

  2、最關鍵的還是佛涅槃日所講的希求心的問題,大家聽法的次數越來越多,還有沒有一顆求法若渴的心?當然大家的希求心是可以看到的,但整體上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3、這是一種業力所感的果,什麼因感得的呢?大家下去好好思考。

  理念課一直強調轉心轉業,用佛法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自己的業力。一段時間以來,許多同學的身心狀況確實發生了很好的變化了,從大家寫的回饋、小結都可以看得出來,但不應以此爲足,需要進一步策發廣大希求心。

  

  

  二、業網、業和修行

  1、上節課講到業網,大家課後有沒有去思惟?思維過的請舉手。

  (1)舉手的同學不到十個,大家的重視程度如此,以這樣的希求心來觀察,我們少掉一次課也不奇怪了。

  (2)上課聽聞後有感想和體會,這時就要趁熱打鐵。哪怕課後思惟五分鍾、十分鍾,你的內心都可能會爲之一震,再次加深印象。任何一位祖師大德對法的憶持和思惟是驚人的,這樣對法才會有深入的體會。

  (3)趣入佛法要有一顆甯靜的心,但甯靜的心僅僅是個基礎。

  如我們要吃水餃,光有餃子皮不行,你還要把餡包起來、煮出來、端出來才能吃得到。同樣的道理,只求自心的甯靜是遠遠不夠的,要把佛法放在甯靜的心中去咀嚼體味,才可能趣入,這是一個不斷串習的過程。

  (4)修行就是不斷串習,對業果不斷去思惟串習,業果就成了我們內心的東西,就成爲我們的等流。把聽聞到的法變成內心的運作程序就是修行。

  2、什麼是業?思業,思已業。

  (1)心法包括受想行識。想的特點是取相,行的特點是造作。造作就是業。

  ----大家要去觀察內心,什麼時候在取相、什麼時候在造作,要弄清楚。

  ----例如看到一個風扇在轉,這就是取了一個相,當你對它産生分別的時候,如覺得它轉得快、有危險等等就是在分別造作了。

  (2)我們大多數人的修行僅僅停留在“想”的層次,學佛幾年,腦子裏有許多名詞概念,但沒有“思”、沒有造作,沒有真正修行。

  ----比如大家都知道不殺生是應該做的,但內心沒有生起和不殺生相應的心境,也就是沒有慈悲心的不殺生,僅僅是做個形式而已。

  ----又如我們念經拜佛,外在有一個威儀,那只是修身。你站得很端正,但沒有與外在身口相應的境界,沒有到“意”。我們很在意供香禮佛的動作,但我們內心的境界並沒有相應,只是修了身、口。

  ----再如說柔軟語,說的時候內心有沒有與柔軟語的境界相應?也許漸漸口齒變得伶俐,那只是修了個嘴。

  (3)所以真正的修行需要的是思、思已業。

  ----同樣是把身體坐端正,我們和古德的境界是一樣的嗎?我們只是身體這個機器端正了,古德是內心與身體端正的境界相應。

  ----我在前面幾節課引導大家的用功從身口趣入,注意是“趣入”。但大家身口不能持久,就是因爲內心沒有思,沒有通過思改變業。真正修行是修心,但大家也不要理解成不管身口,只修心就好了。身口都改變不了,修心更無從談起。 所以我們要從身口的改變入手,啓發內心與法相應的思,進而去改變自心。

  3、如何讓我們的修行能有所進步呢?其實很簡單,就是要不斷串習。

  

  

  叁、問研討題

  1、學佛後你對什麼法門特別有感覺呢?如有的人對念經、拜佛、念佛特別有感覺。

  大家討論一下:你對哪個修行法門特別有感覺?原因是什麼?時間十分鍾。

  從這個問題中可以分析我們的等流習氣,看到不足和長處。

  2、大家彙報:

  身:抄經、拜佛、打坐、恭敬出家人、修福、結印、聽聞、法器、供養、看佛像。

  口:誦經、講說、念佛、持咒。

  意:思惟、觀照、參禅、忏悔、觀想、看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