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業果
理念課要點(叁十五) (10月23日 [課堂筆記之叁十六] 3、上節課爲什麼討論這個問題呢? 4、身口意側重的各不相同,所有這些都是修行的形式,大家要去檢查一下,我們有沒有具備與修行的形式相應的內心境界呢? (1)如打坐,只是喜歡那種身體麻麻的感覺,這是修行嗎?讓身體麻麻的不一定要打坐啊,電擊也會有類似的效果。 (2)抄經爲什麼有感覺呢?抄其他的,如唐詩一樣能讓內心清靜甯靜啊,這是修行嗎?念佛持咒亦複如是。 (3)大乘佛法都是要講心的。有了菩提心,撿一個垃圾都是菩薩行,都會有無量功德。 ----藕益大師講過,若有了真實的了生死之心,誦經也能了生死、念佛也能了生死、參禅也能了生死。 ----所以大家的心要放寬一點,一定要想辦法具足與修行境界相應的精神內涵。 5、大家要記住“納法成業”這句話,不斷去體會。 (1)我們要領納法,領納聖法,而不只是做一個形式。 ----每一天每一秒,你在領納什麼法?當下你在領納什麼法?很多時候我們都搞不清楚。 ----比如我在課前禮佛問訊時就作意,願我今天的講說功德成爲將來得深廣智慧和善知識攝授的因。 (2)我們每天在常住承擔,做很多事,在納什麼法? ①久了就成了過日子,很多時候納的是無記法,做了很多事一點感覺都沒有,只是成爲我們的一種生活習慣而已。時間長了,失去了修行的內涵,我們就成了行屍走肉。 ②另一種是領納惡法,看到外境就生煩惱,沒有辦法在根境識和合時領納善法。 比如別人隨便一個動作,你看到的是過失,當下就在領納惡法,與嗔心相應。你不斷累積惡法,最後你就成了那樣的業,爲什麼你那麼容易發火?脾氣越來越壞?就是不斷領納惡法造成的。 (3)淨土法門講“一念相應,念念相應”,“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憶佛念佛就是在納法,因爲知道每念一句就能見到佛,就會很歡喜。同樣,爲常住做事,每做一次就歡喜一次。如果不去改變我們的心念,讓其與法相應,就不能從原來命運的軌迹中跳出來。 (4)正如文章中講的:“信佛、學佛,就要知道學佛的標准是什麼,要根據佛所說法去衡量,法同生命聯系起來,就是業。”我們納法就是在改變自己的業。 四、文章中“業作已不失”這部份內容 1、文章內容:“第四種,業作已不失。造了業以後,它不會失去。……” 2、分析這個故事的內涵。 (1)佛法講四種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龍力不可思議、神通力不可思議、業力不可思議。 (2)舉例: ①頂生王的故事就可看到佛力的不可思議,供養佛五顆黃豆就能感得成爲統治四天下的轉輪聖王; ②龍可以興風作雨,大海水都可以被攪起來。無論大小,龍的力量都很巨大。即便是小龍也很厲害; ③神通力是有標准的,特指證得禅定後得的神通力,可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等種種不可思議境界。 ④業力更加不可思議,無法想象。目健連前世只是對母親說了這麼一句不好的話,就感得五百世身體被人打得象掃把一樣。 3、怎樣利用因感果的過程中所需的緣。 (1)一個因變成果,中間需要種種的條件作爲助緣。 ①這個故事中,舍利子碰到外道時先入定觀察了,目健連沒有入定觀察,阿羅漢不入定觀察時看到的境界和我們是一樣的。 ③舍利子說了一個偈頌,對方沒聽懂,以爲在誇自己,就讓他通過了。目健連沒有觀察,還說了一通實話,這些實話就是他感果的緣,他有被打死的因,恰恰這些實話是他感果的緣。 (2)如何讓往昔的惡業不感果呢? ①遠離其助緣。 ②忏悔。 (3)怎樣在緣上下功夫呢? ①這個故事中目健連尊者就沒有注意到緣,我們怎樣在緣上下功夫?種因很重要,同時我們還要注意緣。 ②我們跟一個人本來就互相觀過看不順眼,因爲一句話說得不好,一連串的觀過的因就感了果,甚至引發更大的業力感果,比如相互鬥爭、厮殺等;如果智慧現起配合謹言慎行,原本相互不順的關系,就可能轉變爲善緣。 ③對各種緣起的觀察足夠細致、全面,就可以消除違緣,增長善緣。有時候定業如不忏悔,縱然是高僧,也要領受果報。 五、布置寫本篇文章的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