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35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叁十五)

  

(10月23日 中)

  

  [課堂筆記之叁十六]

  3、上節課爲什麼討論這個問題呢?

   從中可以看到你過去是一個什麼樣的修行人。之前講了,一定要是內心最自然最直白的流露,而不是後天學了理論後産生的想法。

  

  4、身口意側重的各不相同,所有這些都是修行的形式,大家要去檢查一下,我們有沒有具備與修行的形式相應的內心境界呢?

  (1)如打坐,只是喜歡那種身體麻麻的感覺,這是修行嗎?讓身體麻麻的不一定要打坐啊,電擊也會有類似的效果。

  (2)抄經爲什麼有感覺呢?抄其他的,如唐詩一樣能讓內心清靜甯靜啊,這是修行嗎?念佛持咒亦複如是。

  (3)大乘佛法都是要講心的。有了菩提心,撿一個垃圾都是菩薩行,都會有無量功德。

  ----藕益大師講過,若有了真實的了生死之心,誦經也能了生死、念佛也能了生死、參禅也能了生死。

  ----所以大家的心要放寬一點,一定要想辦法具足與修行境界相應的精神內涵。

  5、大家要記住“納法成業”這句話,不斷去體會。

  (1)我們要領納法,領納聖法,而不只是做一個形式。

  ----每一天每一秒,你在領納什麼法?當下你在領納什麼法?很多時候我們都搞不清楚。

  ----比如我在課前禮佛問訊時就作意,願我今天的講說功德成爲將來得深廣智慧和善知識攝授的因。

  (2)我們每天在常住承擔,做很多事,在納什麼法?

  ①久了就成了過日子,很多時候納的是無記法,做了很多事一點感覺都沒有,只是成爲我們的一種生活習慣而已。時間長了,失去了修行的內涵,我們就成了行屍走肉。

  ②另一種是領納惡法,看到外境就生煩惱,沒有辦法在根境識和合時領納善法。

  比如別人隨便一個動作,你看到的是過失,當下就在領納惡法,與嗔心相應。你不斷累積惡法,最後你就成了那樣的業,爲什麼你那麼容易發火?脾氣越來越壞?就是不斷領納惡法造成的。

  (3)淨土法門講“一念相應,念念相應”,“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憶佛念佛就是在納法,因爲知道每念一句就能見到佛,就會很歡喜。同樣,爲常住做事,每做一次就歡喜一次。如果不去改變我們的心念,讓其與法相應,就不能從原來命運的軌迹中跳出來。

  (4)正如文章中講的:“信佛、學佛,就要知道學佛的標准是什麼,要根據佛所說法去衡量,法同生命聯系起來,就是業。”我們納法就是在改變自己的業。

  四、文章中“業作已不失”這部份內容

  1、文章內容:“第四種,業作已不失。造了業以後,它不會失去。……”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目健連尊者的故事,請幾位同學講。

   大家要學習把故事講得很形象,也是考察大家對古文的理解能力。

  

  2、分析這個故事的內涵。

  (1)佛法講四種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龍力不可思議、神通力不可思議、業力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就是以常人的思惟難以想象。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神通力、業力,佛力的不可思議。

   佛法講神通不敵業力,從這個故事中也可看得出來。

  (2)舉例:

  ①頂生王的故事就可看到佛力的不可思議,供養佛五顆黃豆就能感得成爲統治四天下的轉輪聖王;

  ②龍可以興風作雨,大海水都可以被攪起來。無論大小,龍的力量都很巨大。即便是小龍也很厲害;

  ③神通力是有標准的,特指證得禅定後得的神通力,可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等種種不可思議境界。

   有個故事,長老們正在接受信衆的供養,一條惡龍下冰雹想損害大家,一位長老在冰雹落下的一刹那入禅定,化虛空爲大地,冰雹就下不下來了。

  ④業力更加不可思議,無法想象。目健連前世只是對母親說了這麼一句不好的話,就感得五百世身體被人打得象掃把一樣。

  3、怎樣利用因感果的過程中所需的緣。

  (1)一個因變成果,中間需要種種的條件作爲助緣。

  ①這個故事中,舍利子碰到外道時先入定觀察了,目健連沒有入定觀察,阿羅漢不入定觀察時看到的境界和我們是一樣的。

   《律藏》中迦留陀夷尊者的故事。迦留陀夷尊者天天去一家人家托缽,有一天他告訴那家人說明天有事來不了了,這家人就沒有准備,但第二天尊者又沒事了,他沒入定觀察就去了居士家。剛好這家人生了孩子,把孩子放在尊者每次坐的椅子上希望獲得加持和吉祥,結果迦留陀夷尊者去了之後也沒觀察,一坐下去把孩子坐死了。

  ③舍利子說了一個偈頌,對方沒聽懂,以爲在誇自己,就讓他通過了。目健連沒有觀察,還說了一通實話,這些實話就是他感果的緣,他有被打死的因,恰恰這些實話是他感果的緣。

   目健連在僧團中也會呵斥他人,他說了實話並且不善巧。他說:你們的師父在地獄裏知道嗎?我是不斯诳人的!

   我們可能也會有這樣的問題,說話太直白、不善巧,容易把別人得罪了,也許本不該感果的業,這時由于語言的不得當,導致業力成熟。

  (2)如何讓往昔的惡業不感果呢?

  ①遠離其助緣。

   你可能有短命的報,那在緣上你就要很注意了,如遵守交通規則、不疲勞開車,等等,遠離其緣。又如我們淋雨可能會感冒,我不去淋雨,遠離這個能夠使我感冒的外緣,感冒的幾率就大大降低了。

  ②忏悔。

   忏悔過去的因。依照四力忏悔的內涵或拜佛,或持咒,或誦經,對治往昔惡業,不令感果。

  (3)怎樣在緣上下功夫呢?

  ①這個故事中目健連尊者就沒有注意到緣,我們怎樣在緣上下功夫?種因很重要,同時我們還要注意緣。

  ②我們跟一個人本來就互相觀過看不順眼,因爲一句話說得不好,一連串的觀過的因就感了果,甚至引發更大的業力感果,比如相互鬥爭、厮殺等;如果智慧現起配合謹言慎行,原本相互不順的關系,就可能轉變爲善緣。

  ③對各種緣起的觀察足夠細致、全面,就可以消除違緣,增長善緣。有時候定業如不忏悔,縱然是高僧,也要領受果報。

   《宋高僧傳》記載了唐朝洛京慧林寺圓觀禅師的傳記,對我們思考因感果需要有緣來潤發之理,會很有啓發性:

   釋圓觀,不知何許人也。居于洛宅,率性疏簡或勤梵學,而好治生獲田園之利,時謂之空門猗頓也,此外施爲絕異,且通音律。

   大曆末與李源爲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天寶末陷于賊中,遂將家業舍入洛城北慧林寺,即憕之別墅也。以爲公用無盡財也。但日給一器,隨僧衆飲食而已。如此叁年,源好服食。忽約觀遊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藥,觀欲遊長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荊入峽,爭此二途,半年未決。李曰:吾已不事王侯,行不願曆兩京道矣。觀曰:行無固必請從子命,遂自荊上峽行次南浦。泊舟見數婦女縧達錦珰負罂而汲。觀俯首而泣曰:某不欲經此者恐見此婦人也。李曰:自上峽來此徒不少。奚獨泣爲觀曰:其孕婦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叁載尚未解娩,唯以吾未來故,今既見矣,命有所歸,釋氏所謂循環者也。請君用符咒遣其速生,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其家浴兒時亦望君訪臨。若相顧一笑,是識認君也。後十二,年當中秋月夜,專于錢塘天竺寺外,乃是與君相見之期也。李追悔此之一行致觀到此哀恸殆絕,召孕婦告以其事,婦人喜躍還,頃之親族畢集,以枯魚濁酒饋于水濱,李往授符水,觀具其沐浴新其衣裝,觀其死矣孕婦生焉。

   李叁日往看新兒,襁抱就明果致一笑,李泣具告王氏,王氏厚葬觀,明日李回桌歸慧林寺,詢問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約。

   至期到天竺山寺,其夜桂魄皎然,忽聞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雙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觀也。李趨拜曰:觀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與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緣未盡但且勤修,不墮即遂相見,李無由序語,望之澘然,觀又歌竹枝,杳[馬/衣]前去。詞切調高莫知所謂,歎曰:真得道之僧也。

  

  五、布置寫本篇文章的小結

   兩周內交,字數兩到叁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