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业果
理念课要点(三十五) (10月23日 [课堂笔记之三十六] 3、上节课为什么讨论这个问题呢? 4、身口意侧重的各不相同,所有这些都是修行的形式,大家要去检查一下,我们有没有具备与修行的形式相应的内心境界呢? (1)如打坐,只是喜欢那种身体麻麻的感觉,这是修行吗?让身体麻麻的不一定要打坐啊,电击也会有类似的效果。 (2)抄经为什么有感觉呢?抄其他的,如唐诗一样能让内心清静宁静啊,这是修行吗?念佛持咒亦复如是。 (3)大乘佛法都是要讲心的。有了菩提心,捡一个垃圾都是菩萨行,都会有无量功德。 ----藕益大师讲过,若有了真实的了生死之心,诵经也能了生死、念佛也能了生死、参禅也能了生死。 ----所以大家的心要放宽一点,一定要想办法具足与修行境界相应的精神内涵。 5、大家要记住“纳法成业”这句话,不断去体会。 (1)我们要领纳法,领纳圣法,而不只是做一个形式。 ----每一天每一秒,你在领纳什么法?当下你在领纳什么法?很多时候我们都搞不清楚。 ----比如我在课前礼佛问讯时就作意,愿我今天的讲说功德成为将来得深广智慧和善知识摄授的因。 (2)我们每天在常住承担,做很多事,在纳什么法? ①久了就成了过日子,很多时候纳的是无记法,做了很多事一点感觉都没有,只是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而已。时间长了,失去了修行的内涵,我们就成了行尸走肉。 ②另一种是领纳恶法,看到外境就生烦恼,没有办法在根境识和合时领纳善法。 比如别人随便一个动作,你看到的是过失,当下就在领纳恶法,与嗔心相应。你不断累积恶法,最后你就成了那样的业,为什么你那么容易发火?脾气越来越坏?就是不断领纳恶法造成的。 (3)净土法门讲“一念相应,念念相应”,“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忆佛念佛就是在纳法,因为知道每念一句就能见到佛,就会很欢喜。同样,为常住做事,每做一次就欢喜一次。如果不去改变我们的心念,让其与法相应,就不能从原来命运的轨迹中跳出来。 (4)正如文章中讲的:“信佛、学佛,就要知道学佛的标准是什么,要根据佛所说法去衡量,法同生命联系起来,就是业。”我们纳法就是在改变自己的业。 四、文章中“业作已不失”这部份内容 1、文章内容:“第四种,业作已不失。造了业以后,它不会失去。……” 2、分析这个故事的内涵。 (1)佛法讲四种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龙力不可思议、神通力不可思议、业力不可思议。 (2)举例: ①顶生王的故事就可看到佛力的不可思议,供养佛五颗黄豆就能感得成为统治四天下的转轮圣王; ②龙可以兴风作雨,大海水都可以被搅起来。无论大小,龙的力量都很巨大。即便是小龙也很厉害; ③神通力是有标准的,特指证得禅定后得的神通力,可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等种种不可思议境界。 ④业力更加不可思议,无法想象。目健连前世只是对母亲说了这么一句不好的话,就感得五百世身体被人打得象扫把一样。 3、怎样利用因感果的过程中所需的缘。 (1)一个因变成果,中间需要种种的条件作为助缘。 ①这个故事中,舍利子碰到外道时先入定观察了,目健连没有入定观察,阿罗汉不入定观察时看到的境界和我们是一样的。 ③舍利子说了一个偈颂,对方没听懂,以为在夸自己,就让他通过了。目健连没有观察,还说了一通实话,这些实话就是他感果的缘,他有被打死的因,恰恰这些实话是他感果的缘。 (2)如何让往昔的恶业不感果呢? ①远离其助缘。 ②忏悔。 (3)怎样在缘上下功夫呢? ①这个故事中目健连尊者就没有注意到缘,我们怎样在缘上下功夫?种因很重要,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缘。 ②我们跟一个人本来就互相观过看不顺眼,因为一句话说得不好,一连串的观过的因就感了果,甚至引发更大的业力感果,比如相互斗争、厮杀等;如果智慧现起配合谨言慎行,原本相互不顺的关系,就可能转变为善缘。 ③对各种缘起的观察足够细致、全面,就可以消除违缘,增长善缘。有时候定业如不忏悔,纵然是高僧,也要领受果报。 五、布置写本篇文章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