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32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叁十二)

  

(10月16日 中)

  

依法行持》理念課要點(叁十二)

  

  [課堂筆記之叁十一]

  

  一、回顧上堂課的內容

  1、通過我們的待人接物,可以看到我們內心的現行是什麼?

   我們的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修行就是要讓我們的理想變成現實。

  我們想走大乘道,但實際上我們因爲認識不足和習氣的原因,在走的過程中,邁向的往往不是大乘道,修行就是要讓我們真的走上大乘道。

  2、業果是事物運行的潛在規則,是極隱晦法。如何證明業果是真實存在的?舉個例子:就像如何證明天下烏鴉不全是黑的,只要找到一只白烏鴉就可以了。如何證明業果的真實存在,只要能找到一個看到業果的人就可以了。

   我們凡夫心念變化太快,禅定和智慧都不夠,所以看不到因果的存在。但佛陀徹見了因果,曆代祖師大德也看到了。我們相信佛是實語者,所以我們也相信因果。

  3、我們看到一粒種子種下去,發芽、生長、結果,這是外在的因果;內在心念的生起滅,亦複如是。

  4、一般人不容易接受因果的概念,因爲我們太習慣沒有因果概念的生活了。

   現在雖然知道了因果的存在,也不容易照著因果規律做人、行事。大家可以勉強接受,但還需要在生活中觀察思惟,直到內心産生笃定的力量,否則就只是對因果有認識,而不是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後,我們就能以以因果法則來指導我們的生活。

  

  二、緣起的當下即是空,依緣起而修行

  (一)佛法的緣起見

  1、佛法的緣起見,即是任何事物都是衆緣和合而生起,因爲萬法都是依緣而生起,所以沒有一個常恒住、不變異的事物存在,秉持這樣的見解生活修行,就是緣起見。

  (1)《增一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一個個事物的生起導致另外一個事物的生起,例如一本書需要用線裝訂而成,裝訂是一個緣起,此生故彼生;若把線拆掉,書就成了一頁頁的紙,此滅故彼滅。

  

  2、緣起是相互觀待、相互依靠、相互依存的。

  (1)每個人彼此間也是相互觀待、相互依靠、相互依存的。有了這樣的認識以後就知道人與人、人與自然都是息息相關,所以我們不會忽視身邊的每一個人,不會生起貢高我慢的心,因爲我的成就也是大家的成就,是衆緣和合的成就。一個人的認識到了這個程度,其心胸就會很豁達,其智慧就會非常深廣。

  (2)我們之所以不能心胸開闊地生活,就是因爲我們觀待的緣起太少了,只看到了很小的一點,事情的的一面,所以很難接納與自己不相應的人和事,就很容易生煩惱,痛苦自然就會很多。

  (二)佛法的空

  1、任何一個事物的當體就是無常、苦、空,任何一個緣起就蘊含了苦、空、無常,在人身上就是無我。

  (1)例如這只錄音筆,是衆緣和合而成的。這只筆是存在的,在緣起上有這個物體存在,但這只筆在它生成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壞滅了。這就是無常。

  (2)一個人也是一樣,從入胎結生的第一刹那起就開始逐漸進入老死的狀態。

  (3)一個事物在衆緣和合生起的那刻起就開始逐漸進入壞滅的狀態。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就是緣起空。

  2、緣起的當下就是空,徹底通達了緣起就不會再有煩惱和痛苦。

  (1)又如一個東西由多種種元素組成,比如這個mp3,有芯片、顯示屏、外殼等等組成,但每個元素都不是mp3,mp3是衆緣和合而成的,沒有一個獨立自主、恒常不變的mp3存在。

  (2)所以,任何一個事物的當下就具備了緣起性空的兩面。這樣思維就開闊了自己內心的境界,因爲我們從此以佛陀的智慧在觀察世間了,痛苦就會逐漸減少。

  (叁)如何依緣起來修行

  1、在聖者的眼中看我們和世界是有還是沒有?爲什麼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又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呢?我們要從中體會修行的內涵。

  2、高僧大德對世俗谛緣起的觀照是很清楚的。端茶、倒水、掃地這樣的事都能做到恰如其分。我們修行一定要很認真地去學習世俗谛的緣起。

   舉例:有人給法師倒了一杯水,是放在桌子的左邊、中間,還是右邊?這就要去觀察緣起,他可能左手拿麥克、也可能右手拿麥克,中間可能放書,這杯水放在哪邊就要依觀察到的緣起而定。

   所以我們想要修行以增長智慧,就要學會觀察廣大緣起。

  3、觀察緣起的同時不要忘記緣起的另一面即是空,世俗勝義是一體不二的,《摩诃般若經》中說:“世谛、第一義谛無異也,何以故?世谛如及時第一義諸如。”

   例如有一個殊勝的忏悔方法叫作“無生忏”。本來無生、何罪之有?就是從內心體會到業障本空,業障也是因緣和合而成的,造業的人尚且沒有,哪裏來的業障呢?

  

  叁、業的四個原理,第一、業決定一切、第二、業增長廣大

  (一)文章中業決定一切這部份內容

  1、文章內容:“第一個原理:業決定一切。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所有快樂和痛苦的果報,都是相應的善因和惡因所感得的,善因會得到快樂的果報,惡因則得到痛苦的果報。……”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夠看到,有的人看起來其貌不揚,但是卻非常地聰;有些人看起來四肢非常發達,可頭腦卻很簡單,這些差別都跟業有關系。……別別造業,感別別果,……如《福蓋正行所集經》中說:“若諸有情,所作之業,善惡相參,雜受其報。”……”

  “《賢愚經》中就記載了一個長相醜陋、聲音悅耳的比丘的因緣:時波斯匿王大合兵衆,……”

   這個比丘在造業時的心情是:“其人懷怨,但白王言:此塔太大,當何時成!”這是一個因,感得後世長相醜陋;後來他又發願:“令我所生,聲音極好,一切衆生,莫不樂聞,將來有佛,號釋迦牟尼,使我得見,度脫生死。”他發的這兩個願後來都實現了。

  2、文章內容:“知道了業決定一切的道理之後,在當下種因時就要很注意了,因爲種什麼因,以後就感什麼果。……”

   這段內容是對前面的一個小總結,知道了業決定一切,就要重視種因。菩薩畏因、衆生畏果。

  3、文章內容:“在現實生活中,做事情的時候,造善業還是造惡業跟動機有很大的關系,……動機要正確,要善良,到最後的時候,回向也要如法,也要善良,……因此,對于最初的動機和最後的回身都要把握好,尤其以最後的爲准,因爲最後的回向決定了造業的方向。”

  (1)這段話講造業的關鍵是動機,即爲什麼要做這件事。最初的動機和最後的回向都非常關鍵,確定了造業的方向。

  (2)從中可以看到業果的一個特點。造業的時候很容易,只是不小心對佛塔埋怨了一句,結果感得五百生相貌醜陋;對佛塔發願,即感得五百生聲音妙好,還得遇佛陀,證得阿羅漢果。這就是說造因很容易很簡單,感果的時候卻莫明其妙,超出想象,不可思議。

  4、爲什麼說感果時莫明其妙?

  (1)廣論p95頁:“熱逼雪紛亦炎熱,寒迫雖火亦令寒,猛業成熟所愚蒙,于此種種皆顛倒。”這是講惡鬼道衆生感苦果時,就是莫明其妙,明明是下雪卻感到炎熱,雖然在烤火但卻感到寒冷的逼迫。

  (2)所以大德說: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悟後的大千世界都是幻化的。我們每個人無一不是在十二緣起裏轉,在顛倒中流轉。我們感知到的一切的都是業力所感,業力的幻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