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業果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叁十一)
(10月14日 一、複習和准備 1、上堂課講了業的四大定律的前兩點:業決定一切和業增長廣大。 2、繼續學習文章內容之前大家要思惟一下:業果是極隱晦法,我們怎麼對業果産生信心,並依著業果去行持呢? (1)因爲我們看不到叁世因果,所以不容易對業果産生定解,更不容易依著業果去行持。但佛看到了,我們相信佛,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以信心去行持。“信爲能入,智爲能度”,依靠對佛菩薩的信心去趣入和通達業果。 (2)我們雖然不能完全確定醫生開的藥能否治好我們的病,但我們不能因此拒絕醫療,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藥吃下去,療效如何就清楚了。業果法則就是佛開給我們的藥。有的人學佛多年仍難有堅固信心就是因爲沒有去實踐。我們都知道有這副藥,但更重要的是把藥吃下去,照著業果去實踐。 (3)叁世因果我們看不到,但現實生活中的因果我們是可以觀察到的,比如:一個人叫張叁,每個人對他會有不同的感受,關系不好的人看他不順眼、關系好的人看他就很順眼,實際上張叁這個人本身並沒有好壞,是我們每個人的心性不同、有不同的領受等流。 所以可以從中體會因果是存在的、諸法皆是空。比如孝順父母的人一般都比較有福報,殺生多的人很容易生病,短壽。觀察到這些,就能對業果産生信心,進而依著業果去行持。 二、要從業網中透脫出來 1、非庸常集谛。 2、依正見從業網中透脫。 (1)當我們落入業網時就會被系縛住,實際上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業網之中。從我們最親的人身上很容易體會到業網。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子女,對我們的影響很深、很大,這些就是業網。 如果我們知道諸法皆空,帶著這樣的正見去生活工作,就能逐漸從業網中透脫。 (2)我們感受到的一切都是業感,所有的苦樂都是業感,業果法則能給我們觀察的智慧。當以業果正見覺照時,智慧就能生起來。雖然我們習氣還是依舊,但只要有正確的認識,就能朝著正確的方向去努力。 一旦我們看到因果,就能反觀內省,斷惡修善的力量就能大大提高,所以我們就是要以慧眼來看待周圍的一切。 (3)業的四個定律不是教條,任何一個事物都具備這四個特點,而不是別別分開的。我們觀察事物至少要從這四個角度去觀察,不能遺漏。這樣才能比較清楚地看到錯綜複雜的因果關系。 (4)頂生王前世供養佛一把黃豆,四顆落入佛的缽內,一顆落在佛的頂髻上,這樣微少的供養就能讓他感得爲轉輪聖王。這樣的因果關系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所以必須從四個角度去看。業是增長廣大的,業決定一切,未造不遇,已造不失。以這四個定律作爲待人接物的原則,緣起觀、緣起見才能從內心生起來。 叁、學習文章內容 1、《賢愚經》中頂生王的故事。 五顆豆子感得如此大的福德,可以看到業增長廣大的特點。雖然供養很微少,但他供養的對象是佛,佛是最殊勝的大福田。 2、《雜寶藏經》中天女的故事。 天女前世以種種花缦供養佛塔,感得生在天上,並能聞佛說法,證須陀洹果。 3、文章內容:“《法句經》中說:莫輕小善,以爲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莫以惡小而爲之,莫以善小而不爲。小惡小善將來也會感果,所以現在種因要小心。佛弟子要謹言慎行,不能隨自己的情緒講話,都是有因果的。 ----具體如何做?我們要從待人接物的點點滴滴做起,修行的關鍵就是讓善法增長,讓惡法消彌,所以要從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上去實踐。 4、文章內容:“第叁個原理,業未作不遇,就是說如果沒有造這種業,就不會受這個果報。……” 我們沒有傷害過別人,就不會感得被別人傷害,反過來說我們感得被別人傷害,就是因爲我們傷害過別人。 5、《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惡生王的故事。文章內容:“業未做不遇,可以在生活中處處體會。……” (1)業沒造就不會遇到。從惡生王殺害釋迦族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人的恩怨情仇都是有原因的。我們對一個人會有歡喜或者厭惡的感覺,這些在佛法裏都是有其前因的。 (2)儒家講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不斷改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境界。小人找別人的問題,就沒法走心靈提升的道路,不能從內心去解決、調伏和改善,這是君子和小人兩個不同的方向。 (3)釋迦族被惡生王殺害,其中有許多見聖谛者,這些聖者是無怨無悔的,對業安然忍受,順其自然讓它過去。 但我們遇到境界時,就會有情緒波動,生起煩惱,在業網的籠罩中沒有辦法做主。你看一個人不順眼就是毫無辦法扭轉,這就是身陷業網中。 6、觀察體會業網。 (1)我們每天不是在這個業網中就是在那個業網中,被業網罩住是很無奈的。我們要安然忍受,因爲業網是我們自造的,恩怨情仇都是我們造的業所感的果。 (2)造業很簡單很容易,感果的時候就是莫明其妙,超出我們的想象,這就是業的增長廣大。 (3)大家都在業網中,夫妻是最明顯的,天天嗑嗑碰碰、吵吵鬧鬧,卻又分不開。離婚的也有,但要經過很痛苦的抉擇,分不開的是因爲有孩子了,就成了叁個人、甚至四、五個人的事了,就是共業了。我們換一個單位,就是從一個網跳到另一個網,每到一個單位,就要遵守那裏的相關製度,行事就要符合那裏公共的標准。所以人生的業網就是這樣強大,牢牢的被他系縛。只有徹證無生的聖者才能完全獲得身心的自在。 (4)出家就是離開了家這個業網,但又進入了佛門的業網。如果不滿意還可以再跳回去,這個網是我們自己選擇的。出了家很多事就不能再做了;來做長期義工也是我們的選擇。寺院也是一個業網,你不上殿、不過堂、不按規矩辦事就行不通,。 (5)大家去感受一下我們的身心被業網捆住時是什麼狀態?經論中講要希求解脫,因爲我們再也無法忍受被業網系縛、不得自在的痛苦了。這樣我們希求解脫的心才能生起來,才能堅定的修學、出家,才不會因他人的冷嘲熱諷而動搖學佛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