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27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二十七)

  

(10月8日 下)

  [課堂筆記之叁十]

  一、大小乘的不同和共同之處

  1、佛法裏有兩條路可走,大乘和小乘,這是普遍的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五乘佛法。

  2、大乘小乘目標宗旨不同,所以對身體的看法也不一樣。以前講過即身成佛,這個問題我們很早就抉擇過了。

   上節課大家沒有討論出來,沒有關系,這篇文章叫“深信業果,依法行持”,我們慢慢來學習。

  3、師父做了很長的鋪墊才開始講業果。世間人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其實是錯的,應該是善因感樂果、惡因感苦果,世間人對因果的概念是十分狹隘的,我們現在要講的就是學佛修行的人對因果的看法。

  4、文章內容:“菩薩的長相都非常莊嚴,比如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菩薩都很莊嚴。佛就更不用說了,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羅漢的長相跟菩薩就不好比,更不能跟佛比了。……” “大小乘佛教對于色身的看法和認識雖然有一定的差別,但是在行持上都有共同的准則,就是深信業果、調伏煩惱、嚴持戒律。……”

   這兩段內容是對上次所學內容的總結。大小乘對色身的認識和看法雖有差別,但共同的准則是深信業果、調伏煩惱、嚴持戒律。

  二、學佛就是要建立正確的思惟模式

  (一)從知見和行爲兩方面思考對人生的態度

  1、不管學佛或不學佛的人,大家是什麼樣的生活態度,有沒有思考過?

   有的人說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或人不爲己天誅地滅,或人爲財死鳥爲食亡,等等這些不同的人生態度,那我們學佛了我們的人生態度是什麼呢?

  2、問題研討:我的人生態度是什麼?爲人處世的態度是什麼?可從知見和行爲兩方面來談。是與人爲善還是處處提防等等,時間5—10分鍾。

  (1)大家回答:以前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現在是能忍就忍、不能忍的也得忍;真誠、與人結善緣;但求無愧于心;換位思考、平等心、緣光明面等等。

  (2)讓大家討論這個問題跟上堂課討論的問題其實是同一個性質。我們確定了要走大乘道,那麼你的人生態度就應該隨著宗旨目標及時調整。

  換位思考可能就是那麼幾次相應,偶爾才能做一次,還要在心情比較好的狀態下才能做到。實際上我們的生活態度是飄乎不定的,我們的理想跟我們的實際行爲是不一樣的。我們的理想還常常會改變,所以我們非常有必要深入思維,建立穩定長久的人生宗旨以及相應的人生態度。

  (3)要把一個理論變成自己的生活態度談何容易。每一位聖賢都是曆經考驗,不斷深化認識,契而不舍最終見行統一,知行合一。比如孔子的一生就是如此,十五歲立志于學,他的行爲就漸漸與他的志向相應。

   反觀我們的實際行爲,見行的差距是很大的,所以一般人很難改變命運的軌迹,雖然我們學佛了,嘴裏許多的詞語變成了佛法名詞,表面行爲上有了一點改變,但內心深處的原動力沒有變,還是原來那套叁毒煩惱相應的“程序”。見行不一,命運自然無法改變。

  (二)學佛人要有正知見、精進行

  1、我們對人生的認識指導我們的行爲,這就是知見。佛陀講兩種知見是不能要的,一是斷見,二是常見。

  (1)斷見就是認爲沒有前生後世、人死如燈滅,所以一般人都是及時享樂主義者。

  一個人若不信前生後世、因果報應會非常容易做壞事,現在社會上許多不好的現象是不是這樣?道德沈淪,儒家的倫理都不存在,問題的根本就出在見解上。

  (2)現實中執持常見的人也有,相對斷見較少。所謂常見就是執著有一個真常不變的我,有的外道有這樣的見解。

  (3)我們學佛就是要建立正確的思惟模式來指導我們的行爲,就是要有正知見和精進行,這是我們一生都要努力的方向,人生的基本態度就是要用佛法的知見來定位。

  2、文章內容:“佛陀告訴我們:業果甚深,業力不可思議。真正講起來,業是很複雜的,但總攝其主要部份,就是十善業和十惡業……”這段內容講佛弟子的見解,業果正見。

  (1)一個人會追求生命的提升、事業的成功,我們辦法會、出博客書、修水庫、建設工程都希望順利圓滿,這是我們所求的。但我們不容易從另一個角度去思惟,就是圓滿順利的因在哪裏?這就是業,萬事萬物潛在的運作規則。

  (2)一塊木頭大家都看得到,空氣看不到,業力大家看得到嗎?業果是極隱晦法。佛法有顯現法、隱晦法和極隱晦法,像念死無常,就是顯現法,一般人都可以認識到。但像業果這樣的極隱晦法,一般人就看不到了,但佛能看到,因爲佛有天眼通。佛觀前因後果就像我們看玻璃球一樣,透徹清晰。

  (3)比如如何證明天下烏鴉不都是黑的?只要找到一只不是黑色的烏鴉就可以了。同樣,如何證明因果是存在的?只要有人能體驗到就能證明。不只是佛看到了,很多祖師大德也都看到了,我們學得很淺也能看到一分,雖然業果極隱晦,通過努力也是可以看到的。

  

  

  叁、什麼是佛教的緣起見

  1、這種極隱晦的軌則正是我們事業成功的關鍵所在,對業果生起定解是一切白法的根本。既然如此,大家一天之中有多少時間思惟我是在造善業還是惡業?我們編輯書、翻譯佛經、建設寺院,有沒有去想現在所種的因是否能夠感得將來的成功?同樣的道理,如何讓我們生生世世成爲同行善友,彼此間一直是善的緣份?也要從這種潛在的規則去用功。

  2、這就是佛教的緣起見,因果緣起、依緣而生起,作爲佛教徒,對任何事物都應這樣去認識,要讓緣起見成爲自己大腦裏的運作程序。

  (1)學佛的人對事物應是很認真的,擇善而固執之;但認真的同時又不執著,因爲知道衆緣和合的事物是不能強求的,有因還要有緣,所以不會因執著而痛苦。

  (2)例如我們現在上課就是因緣和合而成。大家來聽、我來講,還要有房子、風扇、電燈等。缺少任何一個緣,上課這件事情就不能成辦。

   我來講課並不期許一定要講多好,因爲我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所以無論好壞都不會痛苦。如果我今天講課效果不好,不去觀待各種因緣,就會懊喪痛苦。如果能看到大家今天工作很疲累、或者看到大家的根器就是這樣子,也就不覺得痛苦。盡管如此,我還是會很認真地備課講課。

  所以懂得了緣起內心會很豁達、靈活,就知道痛苦是我們的習氣習慣。

  (3)雖然我們有這樣的認識,但卻轉不過來。有了這樣的見解,習氣還要去對治。理可頓悟,習氣漸除。

  四、總攝和提領

  1、盡管我們已經學佛了,也知道自己應該樹立成佛的宗旨,但實際上我們的人生態度還是飄乎不定的,這就是內在無明和習氣的影響。認識到緣起,還要對治習氣,深信業果,去如法行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