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二十叁)
(9月25日 [課堂筆記之二十四] (四)學會在生活中觀察業果 1、如常常去辨析這幾種果、在生活中觀察業果,對生活的境界馬上就能知道是什麼業感得的,別人對你講一句話你馬上就知道是何業感的。 2、對業果觀察久了、心很甯靜,再去看人就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堆法,善法、惡法、無記法。 (1)如過去叢林裏管挂單的知客師,對來者問簡單的幾句話:你叫什麼名字?從哪來?來做什麼?來者回答後知客師對這個人的情況就掌握了70%,有這樣功夫的人才能做知客師。 (2)世間人也可以看到一部份,但他從自己的煩惱習氣出發,看得不會准確。 (3)有的人說法師觀察力很強,跟著法師學這個技巧,實際是學不來的,你只有把自己的習氣調伏到一定程度了,以慈悲心才能看得清楚,否則就是你的領受等流果,你還強烈地執取自己觀察力強,認爲別人就是那樣。 3、孔子說:“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就是說掌握了規律,一百世以後的事也能知道。 我們不光要了解自己的生命,還要了解別人的生命,了解社會、世界、衆生的共業,觀待自他後作出的宏揚佛法的抉擇判斷才是正確的,這才是通達業果、才是修行。 (五)繼續辨析,人事物本身是沒有好或壞的 1、覺得房間裏燈亮的人舉手、覺得不亮的舉手。 ----請覺得不亮的同學回答,同學說希望燈再亮一點能看得更清楚;問會不會因爲覺得燈不亮不舒服,答倒沒有覺得不舒服。這些都是領受。 ----如果下來後這個同學去找管裝燈的人說你把燈弄亮一點,這就是造作等流,他可以柔和地造作、也可以急躁地造作。 2、對造作和領受認識清楚了,就能把觀過的習氣拿掉了,因爲任何事物都沒有好或壞。 (1)比如桌上的杯子,本身沒有好或壞;錄音筆,存量40G,大家覺得好還是不好? 請同學回答。以前在公司經營製作這種東西的同學回答說,覺得這小東西沒所謂。 (2)一個物體從我們眼裏看出去,這個東西就有好或壞,單純這個東西是沒有好或壞的。 3、問:你強烈觀過的人,有沒有人覺得他是個好人呢?同學回答有。 ----所以我們每個人的領受等流是不同的,問題不是出在別人身上,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並且我們的領受等流是在不斷變化的,以前觀過的現在可能不觀過了,所以問題還是在我們的業感。 ----別人的領受和我們的領受是不同的,如果我們改變了,以慈悲心去看人,這個人可能還沒變化,但我們內心的業卻已經變了。 4、講一個故事: 叁、總攝和繼續啓發本堂課內容的思惟 1、剛才主要講的是業緣、習氣和心境。 2、舉例:①你的頭發是你嗎?肯定是,但你去理發,剪掉的頭發你會帶走嗎?又不會,既然是你爲什麼又不帶走呢? ②又如吃飯,前面的人拿了兩塊西瓜,到你就沒了,你就會很生氣。那塊瓜他咬了一口,你知道他有肝炎,他再還給你你也不會要了。 ③又如車禍,斷了胳膊,你會把接不上的斷胳膊帶回家嗎?你還認爲是你的嗎?而有人掐了一下你的胳膊,你又會認爲是你的。 ④所以我們就是顛倒成這樣子。 四、課後學習建議 1、大家可以做一個生命回顧,你從小到大是個什麼樣的孩子,有什麼習慣?不同的人對你有什麼樣的影響?從小你就喜歡做什麼事情、不喜歡做什麼事情?你對不同的老師是什麼感受?你長大後讀書、學習的情況,人際關系怎樣?你爲什麼選擇結婚或不結婚? 2、可以一一列出來,先粗寫再細化,接下來的課程學習要講業果,學完之後你對自己的業相就會很清楚了,對自己怎麼修行至少掌握了一部份。細致的回顧生命會幫助大家學習業果,培養觀察力,洞察力就是這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