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21

  

《深信業果 依法行持》

  

理念課要點(二十一)

  

(9月22日 下)

  

   【課堂筆記之二十二】

  一、簡要回顧以前內容

  1、上堂課複習得很用心,各方面都談到了,大家要珍惜。

  2、上次課講到怎樣依師抉擇,以善知識的眼光來抉擇安排我們的人生,表現出來的特點就是誠敬。論語中講“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誠的特點,如古人祭祀神如神在前,當作真的一樣。

  二、文章內容:“一個人的命運怎麼樣,就是要看他的心怎麼樣。……那是大菩薩的一種功夫。”這一整段內容。

  (一)“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1、師父用了很長篇幅講“……很多修行有成、學業有成、事業有成的人,往往都是選擇了即定的目標,永不放棄的追求,……”。

  (1)所以說我們要培養恒心。

  (2)要做到“誠”是很不容易的,要去行持“誠”,不然我們在行持什麼呢?“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3)聖人的境界是什麼呢?聖人就是通過長期的累積,最後能不用費什麼勁就可以“從容中道”,安而行之。

  (4)我們就要從“誠”做起,以前的引導都可含攝在這裏面。

  2、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擇善”是體,“固執之”是加行。

  (1)即選擇了善之後要有持之以恒的態度。我們的問題就是沒有恒常心,如打坐,叁年、五年可以,十年八年就不行了,又今天身體累了就不行了。

  (2)生活中“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這樣的人是有的。像孔子一生很大的特點就是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當時大夫專權、禮樂崩壞,孔子認定周禮能讓國家繁盛起來,一生都爲之努力,雖然最終也沒能複興周禮,但他這種精神卻一直流傳影響下來,他講的道理我們現在都很容易接受,這也就是應機,我們找到契合自己的教法,認真去做,可以從儒家開始。

  (3)我們在生活中其實一天到晚都面臨抉擇,我們往往與“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背道而馳。比如早上起床,前一天定了目標要怎樣,今天一覺得累就起不來了,小事如此,大事也是這樣,人的善惡就在一念之間。

  (二)培養執著學法的精神

  1、培養執著學法的精神,最後會讓我們達到無執著的狀態,即空性,但要趣入一定要執著,我們認定的佛法不會因財色名利而改變,既定的目標不會動搖。

  2、學習古人的固執,體會善知識的心。

  (1)孔子同時代有一個叫少正卯的人,與孔子不相上下,和孔子一樣大力辦學、講學,出現爭奪學生的現象,孔子門人“叁盈叁虛”。因爲少正卯的學生大力宣傳,所以孔子的許多學生都跑過去了,聽完後一部份人又回來,如此往返叁次,唯有一人不動,這個人就是顔淵,因爲他認定夫子講的好,這就是典型的固執的代表,所以最後得孔子心法的就是顔回。他這種精神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2)《孔子傳》中孔子周遊列國得不到重用,一天晚上在野外星空下,子路爲夫子披衣服,夫子望著天空說:“但見群星閃爍,不見皓月當空。”子路問夫子何意,顔淵領會到夫子之意,對夫子說:“我們該離開這個國家了。”不斷學習善知識的言行,我們也能像顔回一樣慢慢體會到善知識的爲人風貌和內心。

  3、我們要培養這種心情。師父講有的同學很固執,這種固執有好有壞。有的人固執常常成爲一種執著,這是我們要避免的,同時我們要去學習他好的一面。

  4、孔子說:“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這很適合我們,我們不敢說自己是個佛弟子,我們許多行持都不足,但我們有一顆持之以恒學習佛法的心,就能打動善知識,善知識看重的是我們這一點,雖然我們與善知識差得很遠,但有我們有一顆好學的心,善知識就願意教我們。

  (叁)正確培養執著學法的精神

  1、執著不是說是老好人,孔子講“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也。”還講“鄉願,德之賊也。”“狂”即志向非常高,但行有所不掩,鋒芒畢露,這種人在善知識眼裏也是可以的;“狷”即有所不爲,智慧不夠,但持守有余;“鄉願,德之賊也。”這樣的人的特點就是以小恩小惠討好別人。那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呢?

  2、古時高僧大德就有“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的特點。

   見月律師的故事:當時社會很貧困,見月律師住持寶華山,寺裏常沒有吃的,有天鄰省來了一個比丘尼帶了九個人想結夏安居,還帶了五十擔米和二十兩白銀。按規矩供養的人要進齋堂禮佛拜佛,但這個比丘尼不進齋堂也不拜佛,說她去哪裏都被當作客人、從來不拜。見月律師便說:“這樣是貪圖利養,敗壞法門,有人的看到利養對之敬如生母,實際上這樣的人是獅子蟲。”請這個比丘尼拿著米和銀兩離開了。見月律師說:寶華山甯絕糧斷吃,也不敢稍違佛製。比丘尼走後,有人來勸見月律師讓那個比丘尼回來,說大和尚方便攝授,半個月的糧就有了。見月律師說:樹立法門,正在淡泊時。態度非常堅決,勸的人慚愧地走了。大衆沒有吃的就喝水過活,叁天後這個比丘尼又來了,跪在山門忏悔之前做得不對,見月律師看她誠心忏悔,這才收下其供養。所以,見月律師爲何能中興南山律宗?正是以這樣的風骨將戒律傳持了下來,慢慢後來戒律出現恢複的征兆,法脈道風才不會敗壞。

  3、即文章中講的:“……就是不要怕面對境界,這些境界就是自己的人生,就是人生的經曆,你走了過去,留下了腳印,對以後的人會有很大的啓示,是非常珍貴的。……”我們在路上留下腳印,才不會隨波逐流,流于世俗。

  叁、總結與提示

  1、本堂課繼續講什麼是“誠”。

  2、可以從小的事情去實踐,比如疊被子,每天堅持疊整齊,叁年五年你就有一定功夫了。從小事就可以看我們有沒有恒常心,再如關燈、進門把鞋擺整齊,等等,也是一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