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信業果
理念課要點(二十)
(9月21日 [080712課堂筆記之二十一] 一、最近大家的狀況 1、各組報考勤。 2、最近有的同學說承擔多,心比較散、浮動,緣法的力量不夠,容易生煩惱,自己也經曆過這種狀況,有兩點感受: 二、複習學過的內容 (一)以比喻總括叁士道 1、我們反觀內心,把自己當作是一個金礦球,有金子也有雜質。如果我們不想讓別人或自己認爲是一個沒有價值的垃圾塊而被扔到垃圾堆的話,我們就要皈依,主動營造好的師友環境,依靠師友的力量啓發內在的善根,讓金礦球能發出光來,往生人天善趣,而不是墮入惡趣。這是共下士道的內涵。 2、但這樣夠嗎?能入人天善趣而不墮惡趣,周圍的環境是比較好了,我們還要進一步去除雜質,這雜質就是我們的煩惱與業障。文章第二部份講作爲人的意義在哪裏,絕不是爲求人天福報,而是要在好的環境中淨化煩惱、一點點去除雜質、去除貪嗔癡,讓心的本性啓發出來。否則即使是在好的環境中,還是會不斷的累積雜質,最後還是會墮落。這是共中士道的內涵。 3、但生命到此還是不夠,我們周圍的人也是金礦球,我們還要幫助他人去除雜質,讓他人金子的光芒也能發揮出來,在去除我們內心雜質的同時不斷幫助一切人成就。這就是上士道的內涵。 (二)分析學過的例子和討論問題 1、怎樣去除雜質、開發自性光明呢?就要靠戒定慧去除貪嗔癡。 2、上堂課法師講了僧團另外一個法師的公案,那位法師在世間做學問做得很好,但卻被名利心束縛得痛苦不堪。這就是世間善法不純淨而導致的結果,看起來我們的初發心很好,爲了家人、爲了社會而去做,但做得過程中一直夾雜著我們的無明煩惱,最後甚至成了煩惱的奴隸。 3、人最難認識的往往是自己,那麼我們先不看自己,討論一個問題:觀察身邊的動物,分別列舉一種與貪嗔癡叁種煩惱相應的動物,說明它有哪些業相特征。 (1)貪心相應:螞蟻,一天到晚爲了尋找食物忙個不停,團隊協作意識也很好,遇到大的食物,會一起努力搬運。但對于團體以外的人,爲了爭奪食物,也會打群架。 (2)嗔心相應:蛇,一般人見了蛇都會很害怕,平時它呆在陰暗的角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而且出手很狠,足使人喪命; (3)癡心相應:烏龜,很老實,一天到晚動也不動一下,一遇到變故,馬上縮頭縮腳,藏在堅硬的龜殼裏,你一點辦法也沒有。 4、從生命的長河來觀察主宰一個有情一生的煩惱是什麼? (1)《人犬一點靈》裏的“好運”狗,前生對朋友強猛的嗔心把自己葬送掉,但它那一生最大的煩惱還不是嗔,而是貪。他墮落狗身後做夢也好、回憶也好首先頻頻出現的都是自己的家庭的成員,包括妻子和兒子,是這種強烈的貪愛一直主宰著他那一生的生命。 (2)《一個比丘的輪回》中的那位比丘,在他現出家相的那一生累積了很多的福報,因爲對世間的貪著還沒有放下,下一生變成了花花公子,享受種種欲樂,再下一生又變成了將軍,殺了很多的生命,之後很多生就墮落到畜生道。看看輪回的每一生,其實都被一種主要的煩惱主宰。 5、通過這樣的觀察和認識,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自己的生命特質,就比較容易發現是什麼主要煩惱在主宰我們的生命。只有我們認識到這種主要的煩惱,面對境界的時候才有可能不被它欺騙、愚弄,乃至更進一步對治、淨化。 (叁)啓發思考兩個方面的問題 1、文章中講,我們的“業障、煩惱障的出現猶如滿天烏雲,打雷、下雨、閃電等種種不正常的天氣就會出現。”我們的心緒往往起起伏伏,一陣子高昂,一陣子低落。要讓心續變得平穩就要靠戒定慧。其實文中並沒有講到戒定慧叁個字,但師父是把戒定慧的內涵完全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對我們的心相非常了解。 2、法師在開演什麼是抉擇時提到:真正的抉擇是智慧,是要依師抉擇。既然要通過依師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實際上我們的抉擇還是在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那麼這與法師提到的隨業流轉有何不同呢? (四)我們如何與戒定慧相應 1、這部份內容即是與戒相應,就是正知見,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理取舍抉擇就是在持戒。 “當面對生活的時候,我們常常微笑,還是常常埋怨?......面對命運的時候,是屈服,還是去戰勝?當面對煩惱的時候,願意當俘虜,還是願意戰勝內在的煩惱?......當面對人群的時候,是親近,還是疏離?......”這個戒還不是一般的戒,而是趨入大乘的戒。師父在每篇文章中都會提到大乘小乘的區別,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講。 2、師父講修行的好壞體現在做事和做人上,法師進一步講我們做事做人,關鍵要有誠敬之心:爲人能否以誠、處事能否以敬?這些都是真功夫。 3、文章中講“......爲什麼會這樣?(對世間的事情常常認識不清楚)因爲平時用心的程度、時間是很少的。......”反省一下自己,難道真的是像師父說的這樣嗎?我們的心不也是一天到晚在外在境界上轉嗎?又怎麼能說是“用心的程度、時間是很少的”呢?比如吃飯的時候,我們的心不也是在關注今天都是什麼菜、什麼主食、什麼湯嗎?你不能說沒有用心,但你也很難說用上心了。爲什麼呢?我們也能看到什麼菜、主食、湯,也能分辨出分別是什麼味道,但也僅此而已,如果不配胃口,我們可能還會生出一陣子的埋怨,或者很可口,吃過之後還在留戀飯菜的味道。實際上飯菜本身還隱藏了很多的信息,比如是什麼人做的這些飯菜,他們做的時候又是以怎樣的心情在做,更進一步,又是什麼人以怎樣的心情從集市上將菜買回來的,甚至是什麼人以怎樣的心情種的菜,這些信息其實都隱藏在一頓做好的飯菜中,這些我們就很難體會到了。爲什麼呢?這就說明我們用心的程度是很膚淺的,我們所感受到的都是表面的,很難體會到事物背後蘊藏的心業力。